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陈旭 刘红梅

烟台市芝罘区幸福河幼儿园 264000

引言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农业生产经验与生态伦理,对于培养幼儿的自然观和文化自信具有独特价值。现代幼儿园教育强调以儿童为本、生活化与文化传承,二十四节气恰能将自然与文化有机融合。然而,在幼教实践中,将节气文化有效纳入园本课程仍面临教材设计单一、活动形式局限、家园协作不足等挑战。因此,如何立足幼儿发展需求,以科学合理的方法将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日常教学,成为当前幼儿园文化课程开发的重点。本文结合幼儿认知和情感发展特点,系统探讨节气文化课程的开发原则与实施策略,并在实践中验证其可行性与成效,旨在为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提供可复制的思路。

一、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契合分析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生态智慧,这与幼儿教育“以儿童为本、体验优先”的理念高度契合。从知识教育角度看,节气文化能够引导幼儿感知自然节律,认识季节更替、天气变化与农事活动,为科学认知打下良好基础;从能力发展层面,围绕节气开展的种植、观察、绘画、手工等主题活动,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从品格养成方面,节气所倡导的敬畏自然、节物惜时、勤劳节俭等价值理念,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与审美情感。此外,节气分布规律明确、节奏清晰,可作为全年教学活动的自然时间轴,帮助幼儿园构建纵向连贯、横向丰富的课程体系。将二十四节气文化系统性地融入幼儿园教学,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在认知、能力与情感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实现文化育人与素养提升的双重目标。

二、园本课程开发的原则与要素

开展节气文化园本课程需坚持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结合,以及家园共育与社区资源协同的原则,构建契合幼儿发展规律的系统课程体系。在开发过程中,应围绕节气的知识普及、文化传承与生活体验三大核心要素进行统筹设计。知识要素涵盖节气的名称来源、气候特点、农事活动和相关常识,引导幼儿形成基础自然认知;文化要素涉及节气相关的诗词歌谣、传统民俗、礼仪风尚等,促进幼儿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体验要素则通过实地观察、节气种植、手工创作、美食制作与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活动,将节气文化转化为幼儿可触、可感、可操作的学习体验。课程设计应横向覆盖全年二十四节气的完整周期,纵向根据幼儿年龄发展阶段合理分层,从小班的节气蔬果认知与感官体验,到中班的民俗游戏与节日故事,再到大班的节气诗词欣赏与节令绘本创编,实现内容难度的递进和兴趣维度的拓展,全面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人文素养与生活能力。

三、教学实施策略与活动设计

根据“科学性与趣味性统一、整体性与阶段性结合”的课程开发原则,本文提出“节气主题—多元载体—体验评价”三段式教学策略,以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与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在节气主题环节,教师通过节气图表、故事导入与生活化情境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其主动探索节气现象与相关文化;在多元载体环节,课程设计融合音乐律动、手工美工、科学小实验、诗词朗诵与故事剧场等多种教学方式,确保活动内容富有层次、形式灵活多样,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学习需求;在体验评价环节,通过“节气日记”“成长画册”“家庭展示会”等方式,记录幼儿的观察、表达与创作成果,并引入同伴互评、教师观察与家长反馈,实现过程性与多元化评价的融合。例如在“立春”主题中,组织幼儿制作“春芽”手工、户外观察校园植物的萌动、演唱春季民歌《春天在哪里》,并邀请家长协助采买食材,一同制作象征新生的“春饼”,在认知—体验—表达的闭环中构建完整而富有意义的学习链条。

四、家园共育与社区资源整合

仅靠教师单方面组织活动,难以实现节气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深入渗透与持续影响,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家园共育与社区协同的力量,构建多元参与的育人生态。在家园层面,幼儿园可设立节气主题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节气活动设计与实施,如组织节气主题手工创作比赛、节气诗词亲子共读、节气美食分享会等,使家庭教育成为园本课程的有力延伸,激发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对节气文化的自主关注与表达。在社区层面,可联合农场、植物园、图书馆、非遗传承基地等社会资源,开展农事体验、节气故事阅读、传统技艺展示等活动,实现节气文化由园所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场域。通过构建“家庭—园所—社区”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不仅拓展了课程实施的时间与空间维度,也增强了幼儿对节气文化的沉浸感和整体感知力,使节气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认知转化为体验,从知识传授升华为文化认同。

五、实践成效与未来展望

实践阶段,通过对四个班级共 120 名幼儿的持续观察和家长问卷调查,发现幼儿对节气变化的认知度提升了 30% ,参与节气主题活动的积极性显著增强,家园互动频次提升了 40% 。然而实践也暴露出教师对节气文化知识储备不足、课程资源开发不平衡、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未来需加强教师培训、开发多媒体节气课程资源、创新多元化评价工具,同时积极推进数字化手段应用,如节气 AR 体验和在线家园互动平台建设,使节气文化课程既富传统底蕴又具现代活力,为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持续创新与优化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 周阳扬 . 融入融通融化——探析二十四节气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 [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12):40-41.

[2] 林 思 思 . 论 二 十 四 节 气 与 幼 儿 园 食 育 课 程 的 融 合 [J]. 读 写算 ,2024,(35):115-117.

[3] 郭雅君 . 传统文化视角下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 东方娃娃·绘本与教育 ,2024,(0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