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党建引领 激活文化动能
王堃
371482XXXX12300029
引言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既需要宏大的顶层设计,也离不开基层文化阵地的坚实支撑。文化馆作为连接文化资源与群众需求的桥梁,其活力直接关系到文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成效。然而,在多元文化交织的背景下,如何确保文化馆不偏离正确方向、如何让文化服务真正走进群众心中,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党建引领恰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它能为文化馆锚定价值坐标,激活文化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使其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文化馆角色定位的现实困境与党建需求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文化馆角色定位面临多重现实困境。功能同质化现象显著,部分文化馆在服务供给上照搬通用模式,未能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差异化品牌,导致文化服务与地方群众需求错位,难以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服务覆盖面存在盲区,城乡之间、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文化资源分配不均,针对老年群体的数字化服务适配不足,面向青少年的互动体验项目缺乏,使文化馆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呈碎片化分布。文化创新能力不足制约角色效能发挥,传统展陈方式与活动形式占比过高,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停留在表层,线上文化服务的互动性与沉浸感较弱,难以吸引年轻群体参与。资源整合能力薄弱,与高校、非遗传承人、文艺团体等社会力量的合作缺乏长效机制,导致文化服务内容更新缓慢,难以形成持续的文化吸引力。
党建引领的需求在破解这些困境中愈发凸显。需要通过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为文化馆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导向,确保文化服务始终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可凝聚文化人才队伍,通过党员先锋岗、支部共建等形式,激发馆员的创新动力与服务热情,破解人才结构单一、专业能力不足的瓶颈。党建活动与文化工作的融合能为文化馆注入新动能,借助主题党日活动设计文化惠民项目,依托党员联系群众机制精准对接需求,使文化馆在资源整合、服务创新上获得组织支撑。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党建引领是文化馆坚守文化立场、避免角色迷失的根本保障,通过强化政治引领确保文化服务的正确方向,使文化馆真正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基础性阵地。
二、党建引领下文化馆激活文化动能的实践路径
党建引领下文化馆激活文化动能的实践路径,需以党组织建设为核心构筑动力引擎。通过设立“党建 + 文化 专项工作组,将支部建在业务部门上,实现党组织建设与文化服务的深度绑定。推行党员馆长负责制,由党员骨干牵头重点文化项目,在非遗保护、群众文艺创作等领域设立党员先锋岗,形成“项目攻坚有党员引领、服务群众有党员带头”的工作格局。定期开展“文化党课”,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地方文化传承相结合,组织馆员深入红色文化遗址调研,从中汲取创作灵感,推动红色文化融入群众文化活动,强化文化服务的政治属性与精神内核。
服务模式创新是激活文化动能的关键抓手。依托党建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党员联系文化户”机制,组织馆员党员下沉社区、乡村,通过入户走访、需求问卷等方式精准掌握群众文化诉求,据此定制“菜单式”服务项目。针对老年群体数字化适应难题,开展“党员手把手”数字培训,将线上展览、云课堂等服务转化为适老化操作;面向青少年打造“红色文化体验营”,通过党员志愿者带领参与情景剧演绎、非遗技艺研学等互动项目,增强文化传承的代入感。推动线下服务与线上平台融合,由党员技术骨干牵头开发文化馆数字服务终端,集成 VR 展厅、在线辅导等功能,实现文化服务“随时随地可及”。资源整合机制为文化动能注入持续活力。以党组织为纽带构建“馆校、馆社、馆企”协同网络,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文化研究基地”,联合开发体现主流价值的文艺作品;同非遗传承人党支部结对子,通过党员帮扶计划支持非遗技艺活化创新;与企业党组织合作开展“文化惠民进园区”活动,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建立“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由党员牵头梳理整合区域内的历史文献、民间艺术等资源,通过数字化手段打破地域壁垒,使基层文化馆能便捷获取优质内容。定期举办“党建引领文化论坛”,邀请各方主体共同探讨文化创新方向,形成资源互补、优势叠加的合作生态。
三、文化馆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实践成效与提升方向
文化馆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实践成效已逐步显现。在党建引领下,文化服务的精准度显著提升,“党员联系文化户”机制使群众诉求响应率提高,定制化服务项目覆盖人群扩大,老年群体数字化服务使用率提升,青少年参与文化活动的频次增加。红色文化传播形成品牌效应,“红色文化体验营”“文化党课”等项目通过沉浸式体验,让主流价值传播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相关活动的群众自发传播率上升。资源整合推动文化创新活力迸发,“馆校、馆社、馆企”协同网络催生了一批融合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非遗技艺通过党员帮扶计划获得更多活化场景,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使基层文化馆的服务内容更新周期缩短。在城乡文化均衡发展方面,文化馆通过下沉服务填补了农村文化服务空白,乡村文化驿站的建设让传统民俗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助力形成城乡互补的文化生态。
提升方向需聚焦实践中的深层问题。部分文化馆的数字化服务仍停留在技术应用表层,VR 展厅、在线辅导的用户粘性不足,需强化内容创新与交互设计,将技术赋能转化为体验升级。文化品牌的持续性培育不足,部分活动存在“一阵风”现象,应建立长效运营机制,通过党员骨干跟踪项目生命周期,确保品牌影响力持续释放。专业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既懂党建又通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短缺,需加强系统化培训,依托党组织与高校合作开展定向培养,提升馆员的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服务评估体系需从“数量导向”转向“效能导向”,引入群众满意度、文化认同度等质性指标,通过党员监督岗收集反馈数据,动态调整服务策略。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更高要求下,文化馆需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的深度与广度,让文化动能持续转化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成为展示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
结语
强化党建引领是文化馆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找准定位、激活动能的根本保障。通过党建引领,文化馆能更好地传承优秀文化、服务群众需求、推动文化创新。未来,需持续深化党建与文化工作的融合,不断优化服务模式,让文化馆真正成为凝聚文化力量的阵地,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让文化动能在新时代持续迸发。
参考文献:
[1] 伍开勇 . 基层文化馆在群众美术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探究 [J]. 美与时代 ( 中 ),2025,(06):101-103.
[2] 杨运玲 . 互联网背景下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传播路径 [J]. 新传奇 ,2025,(23):113-115.
[3] 张燕媚 . 新媒体时代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J]. 新传奇 ,2025,(23):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