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单产偏低原因及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效应用
何安兵
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725000
引言:
在众多粮食和经济作物中,马铃薯属于极为重要的一种农作物。当前国家与社会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为推动农民收入增长,有效满足马铃薯供应需求,应切实提升马铃薯的种植品质和产量。然而,在现实生产环节,由于环境因素等多方条件的限制,容易面临一系列种植生产问题。当下,有必要细致研究马铃薯单产偏低原因,在农业领域引进高产栽培技术,促进马铃薯产业高效发展。
1. 马铃薯单产偏低的主要原因
马铃薯种植期间,单产偏低现象明显,深层探究具体原因,可知包含多个方面:(1)品种选择应合理。当农民参与马铃薯的种植工作时,所选的马铃薯种类不符合要求。他们在选择马铃薯品种时充分利用自身经验的同时,还应本着科学的认识和判断,不仅要做到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还要具有较强的抗性。(2)种植密度应科学。部分农户想要提升马铃薯作物产量,故而在单位面积中种植密度安排缺乏合理性,致使马铃薯生长期间各植株不能吸收足够的水分和养分,且存在光照遮挡的情况,对产量的提升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3)病虫害防治有待调整。农户管理马铃薯种植区域时,未能深层认识病虫害的危害性,采取的防治举措中,预防主动性较低,如果出现病虫害蔓延的情况,将会引发损失情况 [1]。
2.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效应用举措
2.1 品种筛选
优选马铃薯品种,是提升种植产量的关键,同时也能在市场中推出更优质的马铃薯产品。当选择马铃薯品种时,应将当地的气候条件纳入考虑范畴内,使马铃薯与当地环境相适应;选择马铃薯时,要保证其具有良好的病虫害抵抗能力,此类品种在种植和管理阶段能够控制化学农药的应用,避免影响周围环境;考虑马铃薯的品质,尽可能种植形状美观、口感佳、淀粉含量足的类型,使马铃薯产品符合消费人群的要求。
2.2 地块选择与处理
马铃薯种植区域要具有优质的土壤环境,区域内排水顺畅,能够长时间有阳光照射进来,促进马铃薯植株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不断积累养分,促进产量增长。了解地块的前茬种植作物,不适合种植辣椒,或者种植番茄,究其原因,这两种作物种植时遇到的病虫害问题和马铃薯比较接近,如果继续种植马铃薯,遭遇病虫害影响概率增加。
当明确种植地块之后,需进一步处理土壤。认真在土壤中展开测试工作,获取 pH 值,并查明其中的养分是否达到标准,了解微生物活性情况。全面分析测试结果,按照地块需求来处理土壤,可以加入一些肥料,增加有机物质,促使土壤的养分能够供应马铃薯高效生长。地块的pH值应合理,通常应低于5.5,不能超过 7.0,此种条件下马铃薯的产量提升将大大受阻。处理土壤时,深耕环节需把控深度指标,数值应维持在约 0.3m 的水平,且在耕地过程中同步进行施肥操作,加入足量的农家肥,施加量控制在每公顷 37500~45000kg 的水平,确保土壤的底肥充足。还应跟进松土、除草等工作,使土壤环境更能支持马铃薯的根系生长。
2.3 种薯处理
以精细化思路完成种薯大小的合理分类和处理。明确种薯的大小,当重量为 5~15g ,能够进行整薯播种,如果它的重量已经大于 15g ,那么应利用工具切割处理形成小块。播种工作执行的前 2~3d ,能够落实切块操作,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颗马铃薯中,要求经过的切割仅为 1 次。切割期间使用的刀具一定要干净,预先全面消毒,此环节可以应用 75% 的酒精,按照说明要求使用0.3%~0.5% 高锰酸钾溶液等,经过消毒防范一些土传病害的传播。当完成切块操作后,还未展开播种操作时,在前 10d 时间中,对于引进的种薯,选择应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一段时间,避免其表层部位残留虫害。经过处理后需晾干,无其他问题后才能播种。
2.4 播种技术
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播种,密切把握当地的气候条件,当处于春播阶段,应选择的时间点为 2 月下旬到 3 月上旬,了解土壤 10cm 深度处的情况,保证地温符合要求,具体应为 5-7∘C ,使种薯投入后迅速发芽。明确土壤肥沃程度,并结合应选用的栽培方式,在区域内控制种植的密度。如果属于早熟品种,在每亩种植范围内,其株数应为 4500~5000 株;如果属于中晚熟品种,在每亩种植范围内,株数应控制为 4000~4500 株。讲究种植技巧,采取宽窄行的种植模式,限制植株之间的距离,一般应维持在 20~25cm 。合理安排种植密度,马铃薯生长期间既能实现有效通风,又能获得良好的透光性。
播种期间深度指标也是应注意的一项内容。播种深度不能超过 8~12cm ,了解土壤墒情和质地条件,如果分别达到优良、黏重的标准,那么允许执行浅播的方式。反之,若土壤墒情不够好,土壤的质地相对松散,则应执行深播的方式。在播种期间,要留意种薯芽眼,摆放时应朝着上侧,摆放正确后开始加入适量的土来压实 [2]。
2.5 田间管理
观察马铃薯的生长状态,如果已经出苗,应细致检查苗的生长情况,一旦查出存在苗缺失的情况,需选择健康的备用苗开始补植。补苗阶段在对应的区域浇够定根水,为其提供充足的水分,提升苗的成活率。推进中耕培土技术,以此来促进土壤质地更加疏松,为马铃薯的根系生长提供有利环境。当进行中耕培土时,需作业 2~3 次。
施加肥料能够为马铃薯生长提供养分,有利于提升作物产量。在基肥施加阶段,一般应用的是有机肥,同时也要加入一些化肥,比如磷酸钾、过磷酸钙等,控制施加量,在每亩种植范围内,两者的用量分别应为 20~30 公斤、50~75 公斤。当处于追肥阶段,要密切把握马铃薯的生长态势。比如,在现蕾期,这一时间段的马铃薯生长需要较多的养分,对此,选择追加氮磷钾三元复合肥,在每亩种植范围内,具体用量应控制在 20~25 公斤。在同一阶段中在叶面部分喷射营养成分,即磷酸二氢钾溶液,其浓度应为 0.2%~0.3% ,每一次间隔足够的时间,时长为 7~10d ,喷施的次数需为 2~3 次。
2.6 病虫害防治
(1)采取农业防治手段时,从初始阶段入手,优选对病害抵抗性强的品种;实行轮作的种植方式,按照 3~5 年的轮作机制,确保马铃薯生长在健康的环境中。(2)实行物理防治手段时,在目标地点中部署振频式杀虫灯等设施,如此一来能够有效应对部分害虫成虫,如金龟子、蛾类等,防止其大量繁殖;部分害虫面对糖醋液时有着明显的趋性特征,故而可利用糖、醋、酒、水材料,按照 3:4:1:2 的比例进行调配,获得具有诱杀害虫作用的液体。(3)当运用化学防治手段时,以早疫病为例,应对病情严格控制,选择利用异菌脲可湿性粉剂,其浓度为 50% ,通过兑水处理后,可以获得 1000-1500 倍液,同时应用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其浓度为 70% ,通过兑水处理后,可以获得 500-600 倍液,当药剂配置好后实现防治处理 [3]。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为提升马铃薯作物的实际产量,应深层探究单产偏低的具体原因,引进高产栽培技术,科学筛选品种筛选,强化地块的选择与处理,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播种,播种期间保证种植密度适宜,细致检查苗的生长情况,做好田间管理工作,提升作物的产量。
参考文献:
[1] 马莉 , 赵勇 . 山西省旱地马铃薯高效种植单产提升技术研究 [J]. 当代农机 ,2025,(06):16-17+20.
[2] 陈永胜 . 威宁高海拔地区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的科学指导[J]. 种子世界 ,2025,(04):39-41.
[3] 刘慧敏 . 马铃薯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与主要病虫害防治 [J]. 河南农业 ,2024,(08):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