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家校社联动下的小学德育路径探究

作者

涂方富  廖小蓉 李代琼

重庆市云阳县民德小学  重庆 404500

小学阶段是道德观念塑形的关键期,德育成效直接关乎学生成长根基。当前社会环境多元复杂,单凭学校德育已难以适配学生发展诉求。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整合家庭教化、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资源,既能拓宽德育场域,又能丰富德育载体,为构建立体化德育体系提供支撑。但现实中联动机制存在协同断层,需探索专业化德育路径,突破现有实践瓶颈,真正形成育人合力。

一、家校社联动下的小学德育路径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阶段是品德价值观建构的关键期,家校社协同德育路径可整合三方资源禀赋,打造多维联动的德育场域。学校以系统化课程实施道德认知教育,家庭通过情感濡染与身教示范发挥教化功能,社会则以实践场景提供体验载体[1]。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亲子德育活动中,既能深化道德规范认知,又能推动知行转化,在责任践行与共情体验中培育核心素养,实现知识积累与品德养成的协同发展,为终身成长筑牢价值基石。

(二) 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少年强则国强,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其道德素养攸关国家民族发展根基。家校社协同德育可助力学生从小建构正确价值体系与社会认知,涵养优良道德风尚。当具备崇高品德的学生步入社会,将成为传播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继而推动社会文明层级跃升,维系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精神动能。

二、家校社联动下小学德育的优化路径

(一)建立健全协同机制

1、明确各方职责

厘定家校社在小学德育中的权责体系,需形成明晰的责任矩阵 [2]。学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应立足课程育人主渠道,系统设计德育课程图谱,统筹开展主题教育、研学实践等活动,运用多元评价机制追踪学生道德发展轨迹。家庭需强化教育主体意识,以家风建设为着力点,通过日常言传身教厚植德育土壤,主动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社会各部门及机构则需盘活政策、场地、人力等资源,打造沉浸式德育实践场域,三方通过资源互补、责任共担,构建协同联动的德育生态体系。

2、完善沟通协调机制

实现家校社德育深度协同,需构建立体化沟通体系。以家长委员会为纽带、联席会议为载体,聚焦德育实践难点,共研共育策略。同时,发挥数字化平台优势,实时推送德育活动资讯,共享典型案例与创新经验,消除信息不对称。通过线下研讨与线上互动互补,形成常态化沟通机制,推动三方在资源整合、策略优化上高效联动。

(二)创新德育活动形式

1、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紧扣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兴趣特点,创设情境化德育实践项目。依托“文明小卫士”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参与环境整治、敬老助困,强化社会责任感;开展“家庭美德传承”行动,鼓励学生主动承担家务、关爱长辈,厚植孝亲文化基因。以贴近生活的真实场景为载体,推动道德理念向行为习惯转化,促进道德认知与实践能力协同发展,实现知行合一的德育目标[3]。

2、举办家校社共育活动

创设家校社共育场景,激活三方协同育人动能。推行“亲子共读德育经典”计划,以家庭为单元开展经典研读与感悟分享,在亲子思想碰撞中深化道德认同;创新主题班会形式,邀请家长、行业精英等走进校园,以真实人生经历为素材,讲述道德故事、传递价值理念。此类活动突破传统教育边界,以沉浸式体验拓宽学生道德认知维度,借生动案例提升德育实效性,切实推动家校社深度协同育人。

(三)构建网络德育平台

1、开发线上德育课程

基于数字技术构建适切小学生的德育云平台,以道德典故、礼仪文化、传统精粹为核心,创新运用动画演绎、情景微课、互动游戏等数字载体,增强课程趣味性与参与感。学生借助智能终端灵活开展学习,家长可同步参与亲子共学 [4]。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德育模式,打破时空壁垒,让道德教育自然融入家庭生活场景,实现育人常态化。

2、建立网络互动社区

构建家校社数字协同平台,打造互联互通的德育共同体。家长在此分享个性化家教策略,共探德育难题;教师发布前沿教学动态,解答教育疑惑;社会力量则输送实践资源与鲜活案例。平台以即时互动促进经验共享,打破信息壁垒,推动三方深度协作,加速优质德育资源的整合与传播,持续涵养浓厚的协同育人氛围。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提升教师德育能力

聚焦小学教师德育专业能力提升,构建“理论浸润 + 实践淬炼”的培育机制。定期开展德育专题研修、学术研讨活动,邀请德育专家与优秀教师分享前沿理念,解析典型案例,助力教师掌握最新德育方法 [5]。同时,引导教师立足本校学生特点,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创新育人模式,形成“学习-研究- 应用”的闭环发展路径,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精准度与实效性。

2、培训家长德育知识

以家长学校、线上讲堂为依托,构建系统化家长德育培育体系。通过专题课程与真实案例剖析,向家长输出科学育人理念,指导其在日常生活中融入道德教育,助力孩子培育优良品德。同时,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跳出“唯成绩”思维定式,重视孩子的全面成长。通过提升家长德育能力,夯实家庭教育根基,推动家校形成德育合力,共促学生健康发展。

三、结论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是夯实小学德育成效的关键所在。通过健全联动机制、创新实践载体、打造智慧育人平台、深化师资专业培养,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德育资源的深度融合,凝聚全方位育人合力。未来应立足实践需求,持续优化协同模式,创新育人路径,为培育兼具道德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思琪. 教育激励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4.

[2] 任媛媛 . 小学班级管理中教育激励现状调查研究 -- 以 H 市 J 区为例[D]. 黑龙江 : 黑龙江大学 ,2024.

[3] 林英. 赏识教育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 中小学班主任 ,2025(7):46-48.

[4] 陈 玲 璐 . 小 学 班 级 日 常 管 理 中 的 诚 信 教 育 [J]. 教 书 育人 ,2025(7):78-80.

[5] 卢国禄. 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意义及应用策略[J]. 学周刊 ,2023,34(34):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