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乡村中小学美术教学优化路径
杨晗
吉林省榆树市闵家镇中心小学校 吉林长春 130400
一、乡村中小学美术教学优化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与创造力
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绘画、手工等艺术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想象、构思和表现,这些环节都能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对于乡村学生而言,优质的美术教育可以弥补其在艺术启蒙方面的不足,激发潜在的艺术天赋,为其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二)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我国广大乡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如剪纸、年画、泥塑、染织等传统工艺。通过将这些本土艺术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不仅能使传统工艺得到活态传承,更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又可以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创新表达,使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这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互动,对于保护传统文化多样性、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推动教育公平与社会发展
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乡村学校的美育相对薄弱。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条件、提升师资水平等措施,可以逐步缩小城乡美育差距,保障乡村学生享受优质艺术教育的权利。同时,美育的普及还能提升乡村整体文化氛围,培养具有审美素养的新一代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文化软支撑。当艺术成为常态、成为自觉,源源不断的艺术创作与乡村本土相结合,文化软实力的作用逐渐凸显,将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助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发展。
二、乡村中小学美术教学优化要点
(一)利用本土资源降低创作门槛
乡村美术教学需跳出教材局限,充分利用乡土素材:用农作物秸秆、河滩鹅卵石、老砖旧瓦等替代专业材料,既降低成本,又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感知。例如指导学生用玉米皮编织农具模型,或在石板上绘制乡村风光,让美术创作扎根生活场景,解决器材匮乏问题。
(二)强化情景体验打破课堂边界
突破“教室 + 画板”的传统模式,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古村落、手工作坊。组织学生写生春耕秋收场景、记录工匠制作编织的过程,或邀请乡村手艺人进校园演示剪纸技艺,通过沉浸式体验培养观察能力,让美术与乡村文化传承结合。
(三)构建多元评价关注个体成长
避免以“像不像”作为唯一标准,侧重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从模仿到创新的进步,鼓励用美术表达个人故事(如绘制家庭劳作、庆祝节日等场景)。采用“作品展示 + 创作自述”模式,让学生在乡村文化墙、校园展览中获得成就感、自豪感,保护激励创作热情。
三、乡村中小学美术教学的优化路径
(一)课程体系优化
构建“基础 + 特色”双轨模式,既要完成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教学内
容,又要立足乡土文化开发特色校本课程,重点打造非遗传承、自然艺术和生活美学三大类特色课程,通过“1+1+N”的课程结构和主题单元教学等方式,将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等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实践。
(二)教学资源整合
教学资源建设要坚持“软硬结合”的原则。硬件方面要重点建设多功能美术教室、户外写生基地和校园艺术展示空间,软件方面则要着力开发乡土美术资源包、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特色校本教材,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资源支撑体系。同时要充分利用田间地头、古建筑等现成资源,降低节约教学成本。
(三)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培养 + 引进”的双轮驱动策略。一方面要通过三维培训、城乡教研结对等方式提升现有教师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拓宽人才渠道,通过招聘专职教师、聘请非遗传承人、组建支教团队等方式充实师资力量。特别要重视培养既懂美术教学又了解乡土文化的复合型教师,积极顺应农村发展、教育改革的时代需求。
(四)教学方法创新
注重实践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大力开展体验式教学,通过户外写生、工艺工作坊、艺术节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艺术体验;同时积极运用信息技术,通过AR/VR、微课等现代教学手段拓展教学时空,提升教学效果。要特别注重将美术教学与乡村文化建设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墙绘、环境美化等实践活动中提升综合素养。
四、结语
乡村中小学美术教学的优化,对提升学生审美与创造力、传承乡村文化、推动教育公平意义深远。通过利用乡土资源降低创作门槛、延伸课堂至生活场景、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可让美术教育完美融入乡村生活。课程、资源、师资与教学方法的系统创新,为优化美术教学提供了清晰路径。要持续破解资源不均等问题,坚持以学生为本、乡土为基,乡村美术教育定能让美育之花绽放,助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
参考文献:
[1] 李蔚。新课标背景下乡村小学美术校园写生教学实践与创新 [J]. 文理导航,2025 (9):85-87.
[2] 刘亚楠。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乡村小学美术教学优化路径探究 [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5 (6):109-111.
[3] 赵运祥。探析乡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 [J]. 学周刊,2024,3(3):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