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加工制造设备的智能化升级路径探索
唐胜学 田德荣
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91
引言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加工制造行业正经历从传统生产模式向智能化模式的转型。机械加工制造设备作为生产的核心载体,其智能化水平直接决定了生产系统的响应速度、产品质量稳定性及资源利用效率。传统设备多依赖人工操作与经验判断,在复杂工况下易出现精度波动,且难以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共享与分析。推动设备智能化升级,成为突破行业发展瓶颈、适应柔性化生产需求的关键。当前,设备升级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阻碍,探索切实可行的升级路径加速行业智能化转型。
一、机械加工制造设备智能化升级的基础条件
1.1 设备硬件的数字化改造基础
设备硬件的数字化改造基础是智能化升级的前提。这要求设备具备可接入数字化系统的硬件接口,如加装高精度传感器以采集转速、温度、振动等运行参数,配备伺服驱动系统实现加工过程的精准控制。传统设备需进行必要的硬件改造,例如在机床主轴、进给轴等关键部位安装位移传感器,在切削区域加装视觉检测装置,以实现对加工过程的实时监测。设备的控制系统需具备数据存储与运算能力,能够接收并执行来自上位系统的控制指令,为后续的智能分析与决策提供硬件支撑。硬件改造需兼顾设备的原有结构特性,避免过度改造影响设备的基本运行稳定性。
1.2 数据采集与传输的网络支撑能力
数据采集与传输的网络支撑能力是实现设备智能化的技术纽带。这需要构建覆盖生产现场的工业网络,实现设备与设备、设备与管理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网络需具备低延迟、高可靠性的特点,以保证实时数据的高效传输,例如采用工业以太网或无线物联网技术,将设备运行数据、加工参数等信息实时上传至数据平台。同时,网络架构需具备扩展性,能够适应设备数量增加与数据流量增长的需求,支持不同类型设备的数据接入标准。此外,需建立数据传输的安全机制,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丢失或泄露,确保生产数据的完整性与保密性。
1.3 智能化升级所需的技术储备与标准体系
智能化升级所需的技术储备与标准体系为升级提供保障。技术储备包括智能算法、数据分析模型等,例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实现故障的提前预警;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设备虚拟模型,模拟不同加工参数下的运行状态。标准体系则涵盖数据接口规范、设备通信协议、智能功能评价指标等,确保不同厂商的设备能够实现数据互通,升级后的设备功能符合行业通用要求。企业需储备一定的信息化技术人才,能够理解并应用这些技术与标准,同时关注行业技术动态,及时引入先进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二、机械加工制造设备智能化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传统设备改造难度大与成本偏高
传统设备改造难度大与成本偏高是制约升级的重要因素。部分老旧设备服役时间长,机械结构老化,加装传感器、改造控制系统可能影响设备的原有精度,甚至导致设备运行稳定性下降。改造过程中需对设备进行拆解与重新调试,不仅耗费大量工时,还可能需要定制适配的硬件部件,进一步推高改造成本。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大规模更换新设备的资金压力较大,而传统设备改造的投入产出比难以在短期内显现,导致企业升级意愿受限,形成“改造难、不改造更难”的困境。
2.2 设备数据接口不统一导致互联不畅
设备数据接口不统一导致互联不畅是智能化升级中的突出技术问题。不同品牌、不同年代的设备采用的通信协议与数据格式存在差异,例如部分老旧设备仅支持模拟信号输出,而新型设备多采用数字信号传输,两者难以直接对接。即使是同一品牌的设备,不同系列产品的接口标准也可能不兼容,导致数据采集系统需要为每种设备开发专用的接口程序,增加了系统集成的复杂度。数据接口的不统一使得生产数据难以汇总分析,无法形成全局的生产监控视图,制约了智能化管理功能的实现。
2.3 智能化操作与运维人才供给不足
智能化操作与运维人才供给不足影响了升级后设备效能的发挥。智能化设备集成了自动化控制、数据分析、网络通信等多种技术,要求操作人员不仅具备机械加工的专业知识,还需掌握智能化系统的操作方法,例如通过人机交互界面调整智能参数、解读数据分析报告等。运维人员则需要具备排查智能系统故障的能力,能够区分是机械部件问题还是软件算法异常。当前,行业内熟悉传统加工技术的人才较多,但兼具机械加工与智能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导致部分企业升级后的设备因操作不当而未能充分发挥其智能功能。
三、机械加工制造设备智能化升级的实施路径
3.1 分阶段推进设备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
分阶段推进设备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可降低升级风险与成本。第一阶段聚焦核心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改造,优先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设备加装传感器与数字化控制系统,实现基本运行参数的采集与远程监控。第二阶段针对具备改造潜力的设备进行智能化功能扩展,例如引入自适应切削技术,使设备能根据材料硬度自动调整进给速度与切削深度。第三阶段实现设备间的协同联动,通过数据共享优化生产调度,例如当某台设备出现故障时,系统自动将任务分配至其他设备。分阶段推进可使企业在升级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根据实际效果调整后续改造方案,避免一次性投入过大带来的经营压力。
3.2 构建标准化的数据交互与集成平台
构建标准化的数据交互与集成平台是解决设备互联问题的关键。平台需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规范与通信协议,支持不同品牌、型号设备的数据接入,通过协议转换模块将非标准数据转化为统一格式。平台应具备数据清洗与整合功能,剔除异常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一致性,为后续的智能分析提供可靠输入。同时,平台需开放数据接口,便于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生产执行系统等进行数据交互,实现生产全流程的数据贯通。
3.3 建立设备智能化升级的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设备智能化升级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保障设备的高效运行。企业可与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合作,开设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内容涵盖智能化设备操作、数据分析基础、智能系统维护等。定期组织内部技能培训,由技术骨干分享智能化设备的使用经验,开展实操演练,提升操作人员的熟练度。鼓励员工参与行业技术交流活动,了解智能化升级的前沿动态与最佳实践。
四、结论
当前面临的传统设备改造难、数据互联不畅、人才短缺等问题,可通过分阶段改造、构建标准化数据平台、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等路径解决。合理推进设备智能化升级,不仅能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还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机械加工制造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动力。
参考文献:
[1] 唐佳 . 基于智能制造的矿业机械加工工艺优化研究 [J]. 中国金属通报 ,2025,(05):106-108.
[2] 张利明 . 工业 5.0 背景下传统机械加工工艺数字化转型探析 [J]. 中国机械 ,2025,(11):60-63.
[3] 郑志芳 .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制造在机械加工中的工艺优化设计与验证 [J].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5,54(04):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