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时代医务人员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探析

作者

赵巍然

天津市蓟州区卫生综合服务中心

引言:随着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医疗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新时代下医务人员的思政教育愈发凸显其重要性。当前,医疗环境复杂多变,医患关系、职业压力等问题考验着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思想境界。然而,现有医务人员思政教育在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医务人员思政教育,不仅是提升医疗队伍整体素质、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医疗行业健康发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举措。

一、新时代医务人员思政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一)现状分析

当前医务人员思政教育覆盖范围较广,医疗机构多通过专题学习、榜样宣讲等形式开展,但存在针对性不足问题:部分教育内容与临床工作结合不紧密,年轻医务人员参与主动性待提升;同时,思政教育与业务考核的融合度较低,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二)新时代赋予的特点

一是强调价值引领与职业精神结合,突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初心培育;二是注重数字化转型,依托线上平台开展微课、案例研讨,增强教育灵活性;三是聚焦医患关系化解,将人文关怀、沟通技巧纳入思政教育,助力构建和谐医疗环境。

二、新时代医务人员思政教育实效性不足的表现及原因

(一)实效性不足的表现

1. 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教育内容多聚焦于宏观理论宣讲,如抽象的职业道德准则、泛化的职业精神倡导等,未与医疗工作的具体场景深度融合。例如,未针对门诊诊疗中的医患沟通技巧、科室协作中的矛盾处理、特殊病例的伦理决策等实际问题设计内容,导致医务人员在面对具体工作难题时,难以从现有教育中获得有效指导,教育内容与临床实践存在明显割裂。

2. 教育方法单一陈旧

多数医疗机构仍以传统的“单向灌输”为主,依赖定期会议学习、专题讲座、书面考试等形式,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数字化教育手段应用有限,仅停留在简单的线上课程播放,未开发情景模拟、案例研讨、角色扮演等新型教学载体,难以适应医务人员碎片化的学习需求,也无法激发其主动参与的兴趣。

3. 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评价指标多集中于形式化成果,如学习时长、笔记数量、考试分数等,未与医务人员的实际工作表现挂钩。例如,未将医患关系改善、团队协作效率、职业行为规范等纳入评价维度,且缺乏长期跟踪评估机制,教育活动结束后即停止评价,难以衡量教育对医务人员职业价值观的持续影响。

4. 医务人员参与度不高

多数医务人员将思政教育视为额外任务,参与时存在应付心态。表现为培训期间专注度不足、课后未结合岗位进行反思、被动完成学习任务等,导致教育内容难以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原因分析

1.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部分医疗机构管理者秉持“业务优先”理念,认为思政教育对提升诊疗水平无直接作用,在工作安排中对思政教育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远低于业务培训。医务人员中也普遍存在“技能本位”思想,更重视专业技能提升,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

2. 教育机制不健全

多数中小型医疗机构未设立专职思政教育部门,由行政科室兼职管理,导致教育计划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常因日常事务繁忙而中断。同时,考核机制与奖惩制度脱节,思政教育参与情况未与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等挂钩,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3.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优质思政教育资源集中于大型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在师资力量、教材资料等方面较为匮乏。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未根据不同科室、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设计差异化内容,统一采用标准化教材,难以满足医务人员的个性化需求。

4. 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

社会层面存在对医疗行业的功利化认知,部分舆论过度聚焦医疗行业的负面现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医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行业内,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评价体系过度强调业务指标,使医务人员将主要精力投入业务提升,对思政教育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意愿降低。

三、新时代医务人员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的路径

(一)丰富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

教育内容需打破宏观理论框架,建立“临床场景化”内容体系。围绕门诊接诊、手术配合、医患纠纷调解等具体场景,开发模块化课程,如将医患沟通技巧拆解为“知情同意书讲解话术”“投诉处理情绪管理”等实操内容,让抽象的职业精神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指南。同时,融入行业榜样的微观叙事,通过挖掘身边医务人员的职业故事,如急诊科医生的连续值守经历、儿科医生的耐心沟通案例等,用鲜活事迹替代空洞说教,增强内容的感染力。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分层内容,为年轻医师侧重职业认同感培育,为科室主任强化团队引领责任,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教育。

(二)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的互动性和实效性

推动教育形式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转型。搭建沉浸式教学平台,利用模拟诊室开展医患沟通角色扮演,设置“手术方案争议”“资源分配伦理困境”等情景案例,引导医务人员在讨论中深化对职业价值观的理解。开发移动学习小程序,将教育内容拆解为5-10 分钟的微课程,结合临床工作间隙推送,配套设计“病例伦理分析”“职业行为判断”等互动问答,满足碎片化学习需求。定期组织跨科室交流论坛,让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分享职业感悟,通过思想碰撞促进教育内容的内化吸收 [1]。

(三)完善教育机制,保障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建立专业化管理体系,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设立专职思政教育部门,配备兼具医学背景和思政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确保教育计划的系统性实施。构建“考核- 反馈- 改进”闭环机制,将思政教育评价与日常工作表现深度绑定,把医患满意度、团队协作质量、职业行为规范等纳入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直接挂钩。推行“导师制”培养模式,由资深医师担任年轻医务人员的思政导师,通过日常带教渗透职业精神教育,实现教育与业务培养的有机融合 [2]。

(四)营造良好教育氛围,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

医疗机构应将思政教育融入文化建设,在门诊大厅、科室走廊展示职业誓言、行业准则等内容,通过环境熏陶强化职业价值认知。加强与社会媒体合作,客观报道医疗行业的正面事迹,消解负面舆论带来的职业认同冲击。推动家庭-单位协同育人,定期举办“职业故事分享会”,邀请医务人员家属参与,通过亲情视角增强职业荣誉感。在行业内建立正向激励导向,适当降低职称评审中业务指标的权重,增加职业素养评价维度,引导医务人员平衡业务提升与思想建设的关系 [3]。

结语:新时代医务人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任务。面对当前存在的各类问题,通过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完善教育机制和营造良好氛围等多方面协同发力,能够有效改善教育现状。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医务人员的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更能为医疗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未来,需持续关注教育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优化提升路径,推动医务人员思政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吴迪 . 跨学科论坛对医务人员职业价值观内化的促进作用 [J]. 医学与社会 , 2022, 35(4): 112-115.

[2]黄晓燕 . 导师制在青年医师思政培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 2021, 20(5): 523-526.

[3]杨帆 . 医院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J]. 现代医院管理 ,2022, 20(2): 88-91.

作者简介:赵巍然,性别:女,出生年月:1981 年1 月,籍贯:天津市蓟州区,学历: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支部党建,职称: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