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归因及调适路径
任恒
河南城建学院 河南省平顶山市 467000
随着近几年经济和社会产生的巨大冲击,大学生面临着就业机会减少、就业压力增加和就业不确定性提高等困境。本文对常见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类与分析,主要包括就业焦虑与担忧、规划困惑与迷茫,以及自我价值感与自信心下降等方面。在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应对措施与建议,旨在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与竞争力,并促进积极心态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1 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
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综合能力薄弱,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自负、自卑、悲观、恐惧、排斥、焦虑等负面情绪,如果不及时进行调适和干预,将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生活和学习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就业成功率。
1.1 自卑心理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不免会遭受考研或求职屡次失败的打击,在认识到自身与期望目标差距较大后,容易缺乏就业自信心,形成自卑心理。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存在长相不佳、家境贫寒、专业冷门、学历低等现实情况,在经历多次挫折后,越来越缺乏自信,甚至对自己全盘否定,从此一蹶不振、斗志全无,无法集中精力继续找工作。有的学生内心深处认为别人比自己强,不愿意与陌生人接触,仅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圈,缺乏实践和交际能力,多次的面试均已失败告终,导致错失就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1]。
1.2 主动性丧失
在规划个人职业发展道路时,高校学子普遍表现出方向感缺失的特征,缺乏主动搜集、整理和分析就业市场信息的积极性,持有 " 车到山前必有路 " 的消极心态,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常抱有观望态度,期待出现更理想的岗位机会,从而陷入理想与现实脱节的困境。部分学生在遭遇多次求职挫折后,容易产生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认知偏差,将他人成功归因于人际关系而非个人能力,这种错误认知直接导致其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消极被动的工作态度,内心充满挣扎与矛盾。另有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父母未施加就业压力且能提供持续经济支持,便以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研究生考试为由,将求职周期延长至两年甚至更久,这种" 慢就业" 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其职业发展主动性的弱化趋势 [1]。
1.3 依赖心理
当代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受到家庭、教育机构及社会环境的过度保护,导致自主意识薄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在职业选择与就业过程中,他们往往表现出明显的自我怀疑倾向,既不愿主动求职,也不善于自我展示,反而倾向于依靠他人代为投递简历,甚至抱有被动等待工作机会的消极心态。部分学生存在 " 学校会负责解决就业问题 " 的错误认知,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这种依赖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求职主动性。在简历制作方面,许多学生采用千篇一律的模板,既缺乏专业规范,又未能突出个人优势,直接影响了求职成功率。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毕业生在获得父母经济支持的情况下,选择长期停留在舒适圈,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逃避现象。这种消极心理状态使青年在求职竞争中处于明显不利地位,增加了失业风险。
1.4 求稳求闲
当代青年在职业选择上普遍存在追求安逸稳定的倾向。这种心理特征表现为既渴望工作环境相对固定,又期待岗位压力较小且薪资优厚,以此构建未来生活的保障基础,实质上折射出个体面对挑战时的畏难情绪与自我怀疑。在职业发展路径的选择上,大量毕业生因规避市场风险,纷纷投身公务员考试的热潮,将进入行政体系作为首要目标,导致这部分人群长期处于备考状态,客观上延缓了其正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 [3]。
2 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归因
2.1 就业焦虑与担忧
近几年来许多家庭和个人经济状况恶化,这给大学生增加了经济压力,他们可能需要承担自己的生活费用、学费贷款以及家庭的经济支持。就业不确定性使他们担心找不到稳定的工作,无法满足经济需求,甚至带来债务问题。这种经济压力会进一步增加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职业选择。
2.2 自身心理抵抗力不足和就业准备不充分
大学生处于心理不成熟阶段,在未知就业环境面前不知所措,加上知识储备和自身综合能力不足,难以适应新环境。面对此种状况,抗压能力不强,心理调节能力弱,容易形成心理问题。在求职过程中,若没有充分了解所面试岗位的要求,或者发现与自身需求存在偏差,加上大学生对自己评价过高,理想与现实带来的落差感倍增,很容易导致就业恐惧和焦虑。部分学生不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在面试中只关注工作环境和待遇问题,而忽略了自身能力是否能胜任该职务这一根本,本末倒置,降低了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好感,导致就业失败,进而带来心理落差,造成心理困境 [4]。
2.3 职业规划困惑与迷茫
职业选择困难 , 大学生面临着众多的职业选择,给部分行业带来了不确定性,这使得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感到困惑和迷茫。他们可能面临着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犹豫,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个行业或职业路径。这种职业选择困难加重了大学生的压力和焦虑,他们担心自己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以后无法转换或获得满意的职业发展。
3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路径
3.1 提升自我效能,树立正确认知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相信自己,为既定目标而努力并取得成功,能够准确地认识和感知自己的能力,也能够根据自身能力对就业目标进行准确定位,这种准确地感知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就是自我效能。大学生毕业求职时,往往追求待遇好、发展优的岗位,但在现实中往往容易碰壁,产生心理不平衡问题。因此,大学生应提高自我效能,树立正确认知,调整就业预期,先就业再择业,正确定位和评价自己,选准适合自己的岗位 [5]。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自身优点和特长,将其与专业结合从而形成就业优势,增强求职自信心,查漏补缺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和定位,同时形成敢于直面困难的勇气、克服难题的决心,培养坚持不懈的毅力、积极乐观的心态,传授解压的方法和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3.2 加强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师资力量,提供大学生就业心理服务保障
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中心与辅导员、导师等协作联动,充分发挥学校职能部门的专业性以及辅导员、导师等与学生的亲密关系,以大学生就业心理发展规律为立足点,着眼于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形势,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职业规划大赛、心理健康实践课程等,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塑造大学生积极的就业心理素质,营造积极的就业心理氛围。同时,引进正规医院精神疾病科室医生为有就业压力的毕业生进行心理咨询,减少大学生心理治疗的经济压力,从根本上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6]。
3.3 家校协同共铸就业教育
家是儿童启蒙的学校,父母是儿童的启蒙教师,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家长的教育理念、言谈举止、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的影响。在就业过程中要多鼓励毕业生,树立毕业生的自信心,培养感恩之心,深刻体会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养育之恩,从而反思激励自己更快地找到工作,发挥个人价值,以回馈养育和培育之恩,为国家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就业过程中,家庭不应该给孩子灌输“没事,没有工作,父母养你”的观念,应加强与学校的联系,配合学校的就业工作,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培养毕业生积极乐观、充满信心的就业心态。对于不想就业的毕业生,家庭应以朋友的角色给予更多的鼓励、支持、沟通,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3.4 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抗压能力
高质量就业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对化解学生心理危机至关重要。因此,大学生要不断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以技能为立身之本,广泛涉猎相关专业领域,促进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大学生要提升就业心理危机预防意识与干预能力,让自己远离负面情绪,形成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引导大学生从容应对就业困难,面对失败不气不馁,通过加强体育锻炼,主动培养兴趣爱好,以积极手段宣泄和平复不良情绪,提升自我调适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心理健康积极正向发展[7]。
3.5 社会应加大对就业的关注和扶持
政府部门应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机制,让待就业学生积极乐观就业;出台保障机制促进待就业学生就业,真正让大学生学以致用,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服务类部门应充分发挥服务职能,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提供就业岗位和就业领域信息,增加就业机会;加强与高校联合,推荐和带着岗位到学校去,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用人单位应不断更新招聘要求,提供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通过自身就业经历带动更多人才积极就业,纠正大学生不正确的就业观,让真正适合的人才到岗位中发挥价值。深化校企合作,根据高校专业设置和单位职位要求,适当调整专业设置情况和单位岗位需求,真正做到精准服务。
3.6 聚焦国家战略与企业发展需求,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前瞻性
在新时期,国家战略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变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校应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外语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针对乡村振兴战略,高校应注重培养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乡土情怀的复合型人才。优化专业设置,强化专业特色。高校应结合国家战略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深化课程改革,强化实践教学。高校应更新教学内容,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8]。
结论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妥善化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就是实现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直观体现。因此,各方面要通力作为,以完善社会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为前提,以创造就业岗位打通就业渠道为核心,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关键,以优化就业实践与服务为保障,形成以政府主导、社会认同、企业协同、学校培养、学生自助的人才培育环境,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社会需求良性互动,助力中国梦与个人理想紧密相连、守望相伴。
参考文献:
[1] 王浚川 . 经济新常态下本科生就业问题与对策 [J]. 中国就业 ,2024(04):56-57.
[2] 王志贤 . 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干预途径研究 [J]. 中国成人教育 ,2017(01):80-82.
[3] 郑钰 , 张新 . 大学生“慢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N]. 河南经济报 ,2024-07-11(009).
[4] 张滋林 . 大学生就业选择及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J]. 成才之路 ,2024,(18):131-132.
[5] 何顺发.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干预机制探究[J]. 就业与保障,2024,(04):76-78.
[6] 黎雪, 杨玉丽. 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J]. 山西青年, 2023,(20): 172-174.
[7] 郭子钰 , 陈忠平 .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J]. 科教文汇 , 2023,(08): 30-33.
[8] 张亚东 .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和改进路径探析 [J]. 才智 , 2023, (14):103-105.
作者简介:任恒(1991—),计算机与数据科学学院就业专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