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电力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的实践分析
韩佳芮
山东济铁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
引言
铁路电力工程作为保障列车运行的“动力神经”,其施工安全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输系统的稳定性。该类工程施工需同时满足电力系统与铁路运营的双重安全标准,具有作业环境复杂、技术要求高、协调难度大等特点。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与电气化铁路的快速发展,施工风险呈现出新的复杂性——既有线改造与新建线路交叉作业增多,接触网与外部电网的协同风险凸显。本文基于风险管理闭环,结合最新工程实践,构建适配铁路电力工程特点的风险管理体系。
1 铁路电力工程概述
对于铁路电力工程而言,与普通的电力工程有着一些区别。铁路电力工程是基于铁路行业的用电需求,为了保证铁路生产的正常运行,对相关场所的用电进行保障。其中涉及电压、频率、功率因数、谱波等。铁路电力工程无论是在外部电源还是内部线路,都有专门的配电所对电路进行控制,其中包括了终端变电所、总降压变电所等。铁路电力工程施工风险可分为自然风险、技术风险、人为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等。自然风险如暴雨、洪水、台风等可能影响施工进度和设备安全;技术风险包括新技术应用不成熟、施工工艺不当等;人为风险主要有施工人员操作失误、管理人员管理不善等;外部环境风险如政策法规变化、周边居民干扰等也会对工程施工产生影响。
2 铁路电力工程施工风险评估
2.1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风险识别结果,建立铁路电力工程施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应涵盖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等多个方面,如安全方面可设置施工人员伤亡风险指标、设备损坏风险指标等;质量方面可设置工程实体质量不合格率指标等。
2.2 风险评估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风险指标的权重,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通过层次分析法,将复杂的风险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计算出各风险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重要程度。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每个风险因素的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价,确定其风险等级。
2.3 风险识别内容
从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到竣工验收阶段,对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识别。施工准备阶段包括设计图纸审查不细致、施工方案不合理等风险;施工阶段涉及基础施工风险、杆塔组立风险、架线施工风险等;竣工验收阶段可能存在验收标准不明确、资料不完善等风险。
3 铁路电力工程施工风险应对策略
3.1 技术风险管理策略
优化设计方案:在设计阶段,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人员对设计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和优化,确保设计方案合理、可行。同时,加强对设计变更的管理,严格控制设计变更的范围和数量,避免因设计变更导致工程延误和成本增加。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施工单位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此外,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施工人员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3.2“三位一体”的风险控制策略
(1)人防体系建设。建立“项目经理 - 安全员 - 作业组长”三级责任制,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 100% 实施 " 每日风险交底 " 制度,针对接触网高空作业等危险环节,班前进行 5 分钟专项培训开展应急演练,重点训练六氟化硫泄漏处置、触电急救等场景,演练频率不低于每月 1 次(2)物防措施配置。按规程要求配备安全防护用品,如高压验电器每半年校验 1 次,绝缘手套采用双重绝缘设计危险区域设置智能警戒围栏,当人员接近带电体安全距离 2 米时自动报警电缆沟开挖采用钢板桩支护,支护强度经计算满足抗倾覆安全系数⩾1.2 的要求(3)技防系统应用。采用 BIM+GIS 技术模拟施工过程,提前预警接触网与桥梁结构的空间冲突安装远程监控系统,对深基坑变形实施 24 小时监测,预警值设定为累计沉降 50mm 电气调试阶段使用智能测试系统,自动记录电容负荷向量数据,超标时即时锁定设备。
3.3 风险监控方法
采用现场巡查、定期检查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风险监控。现场巡查可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安全隐患等问题;定期检查对工程质量、进度等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对施工数据的分析,如材料消耗数据、设备运行数据等,判断是否存在潜在风险。
3.4 质量风险管理策略
严格材料设备采购管理:建立严格的材料设备采购管理制度,选择信誉良好、质量可靠的供应商。在采购过程中,加强对材料设备的质量检验,确保采购的材料设备符合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材料设备进场后,进行严格的验收和保管,防止材料设备损坏和变质。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施工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施工,加强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检验,确保每一道工序的质量符合要求。同时,建立质量追溯制度,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追溯和整改,确保工程质量。
3.5 进度风险管理策略
合理编制施工计划: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合理编制施工计划,明确各阶段的施工任务和工期要求。在编制施工计划时,充分考虑天气、材料设备供应、施工人员调配等因素对施工进度的影响,合理安排工期和施工资源。同时,建立施工进度动态管理机制,及时对施工进度进行跟踪和调整。加强与外部单位的沟通协调:铁路电力工程施工涉及多个外部单位,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等。施工单位应加强与外部单位的沟通协调,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积极与建设单位沟通,协调解决征地拆迁问题;与材料设备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确保材料设备按时供应。
3.6 风险应对调整
根据风险监控结果,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若发现某风险因素的发展趋势超出预期,应重新评估风险等级,并采取更有效的应对措施。如发现施工进度滞后,应分析原因,可能需要增加施工人员、调整施工计划或优化施工工艺等。
3.7 改进措施
建立“风险气象指数”,将风速 ⩾10.8m/s (6 级风)列为高空作业禁止条件。开发铁路部门与施工单位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既有线施工计划实时同步。优化机器学习算法,增加隧道、山区等特殊场景的风险样本训练。
结语
铁路电力工程施工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需要从风险识别、评估到应对等多个环节进行全面管理。通过对铁路电力工程施工风险因素的分析,采用科学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制定针对性的风险管理策略,并在实际工程中加以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施工风险,提高工程质量和进度,确保铁路电力工程的顺利实施。同时,随着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铁路电力工程施工风险管理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工程需求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李海龙 , 高靖 , 牛祉霏 . 电力施工中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控制探究 [J].经营管理者,2015(15):328.
[2] 王雪峰 .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施工质量管控策略分析 [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8):47-48.
[3] 李玉成 . 关于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的探究 [J]. 科技致富向导,2014,23(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