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专业产业双向赋能
张娜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 山东 淄博 255300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源泉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要发展方向,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在这些领域中,科技创新发挥着关键作用,推动了生产方式、生产组织与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其内涵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要素构成的创新性,突破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限制,将数据、知识、技术等作为核心生产要素,例如人工智能算法、区块链技术直接参与价值创造;二是发展模式的革命性,强调绿色低碳、跨界融合与可持续发展,如新能源技术推动能源生产方式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三是效率提升的指数级特征,通过数字技术重构生产流程,实现边际成本递减,典型如智能制造中工业机器人对传统流水线的替代,大幅提升生产精度与效率。
新质生产力的源泉根植于三大维度:一是科技创新的突破,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深度融合是核心动力,例如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突破,直接催生新产业形态;二是数字技术的渗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新型生产范式,推动生产力形态迭代;三是制度与人才的协同,开放包容的创新制度与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与智力支撑。此外,绿色发展需求也倒逼技术革新,如碳捕获技术、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突破,成为新质生产力在生态领域的重要源泉。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它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创新性、强融合性、超高效性特征,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不仅仅是对传统产业的简单升级,更是通过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创造出全新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从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数据分析师订单式培养模式
数据分析师订单式培养模式,是院校、培训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其目标本质是“精准对接供需”—— 让学生掌握企业需要的“硬技能 + 软能力”,其核心特点是 " 入学即入企、毕业即就业" ;让企业以更低成本获取“即插即用”的人才,为企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据分析理论基础、熟练的数据分析技能以及良好的行业应用能力的数据专业人才。这些人才能够根据企业的业务需求,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解决方案。最终实现人才、企业与行业的三方共赢。这种模式尤其适合技术迭代快、岗位需求明确的数据分析领域,是解决“就业难”与“用工荒”矛盾的有效路径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依据企业实际业务场景与技术需求,融合数据分析基础理论、Python 与 SQL 编程、数据可视化工具应用、机器学习算法等核心课程,同时增设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分析与实践环节。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统计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为学生提供数据分析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课程涵盖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可视化、数据库管理、机器学习、商业智能等专业核心课程;行业应用课程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设置相应的行业应用课程和具体行业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的数据特点和业务需求,掌握在实际行业场景中应用数据分析技术的方法和技巧。在培养过程中,企业选派资深数据分析师担任导师,与院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深度参与企业数据清洗、建模、报告撰写等实际工作,积累项目经验。
订单式培养模式通过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项目实践、模拟实训,对企业而言,能快速获取适配人才,降低招聘与培训成本;对学生来说,获得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与稳定就业保障;对院校及培训机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率,强化与行业的联系。通过这种模式,各方形成互利共赢的良性生态,为数据分析师人才培养开辟高效路径。
三、新质生产力对数据分析师订单式培养的促进作用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了全新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与数据分析师订单式培养的需求高度契合。
在技术突破层面,新质生产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迅猛发展,为数据分析师订单式培养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与丰富的实践场景。例如,机器学习算法能助力学生高效处理海量数据,提升分析效率与精准度;智能分析工具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前沿分析技术,毕业后快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方面,新质生产力促使教育资源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建订单班,企业依据自身业务需求提供项目案例,学校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实现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保障学生所学即企业所需,大大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数据分析师订单式培养指明方向。随着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对数据分析师需求激增且要求更高。企业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使学生提前接触行业最新趋势与实际业务,毕业后迅速融入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数据分析师订单式培养模式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不断优化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而言,要紧跟新兴技术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数据分析技术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更加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够真正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不断深化新质生产力与专业产业的双向赋能,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光明网 :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 (2025-02-23)
[2] 黄群慧 :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 中国工业经济,2024(01):5-23.
[3] 国家发改委 :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12-09)张娜(1981.08.—),女,汉族,潍坊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大类本文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4 年度市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科研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