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焦化密闭除焦系统运行指导和异常处理

作者

胡兴坤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乌鲁木齐石化分公司炼油一部 新疆 830019

   

引言:

焦化装置里的除焦系统是确保生产连续稳定进行的重要部分,其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设备安全与生产效率。在密闭、环保、高效的工艺需求下,传统除焦方式正逐渐被密闭除焦系统所替代。某 120 万吨 / 年焦化装置对原有的除焦系统实施技术改造,改造范围涵盖顶盖机、底盖机、破碎机、皮带系统等多个核心设备,使系统的密封性与智能化程度得到全面增强。通过对系统运行数据及故障案例的分析,总结出运行经验与优化举措,这对同类装置具有指导作用。

1、系统改造与设备运行情况

1.1 顶盖机与底盖机升级

此次技术改造中,顶盖机的结构形式由原先的液压旋转式变更为电动平面闸板样式,去除了液压控制组件,转而通过电动执行装置直接操控开关过程,不仅简化了操作流程,还显著减少了日常维护的工作量。从运行数据来看,顶盖机在开启与关闭过程中状态平稳,密封蒸汽的压力值始终维持在0.3~0.35MPa 之间,电动执行装置的力矩保持在设计预设范围内,未出现异常波动情况,整体运行表现稳定可靠。

底盖机的结构从原来的螺栓紧固式调整为弹簧密封式,借助高温弹性部件在上下阀座之间施加密封作用力,不仅结构更为紧凑,动作响应也更为快捷。阀板的开启与关闭由液压油缸驱动,动作完成后设备会自动停止运行,降低了因反复受力导致的机械部件损耗。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底盖机的密封蒸汽压力曾多次低于 0.5MPa 的下限标准,尤其是在换塔操作阶段,压力出现明显波动甚至降至 0.3MPa,对密封效果造成了一定影响。

1.2 破碎机与三位阀运行分析

在底盖机的下方新增设了破碎机,用于将焦块破碎至 150mm 以下的尺寸。该设备采用双破碎棍的结构设计,运行时电机电流稳定在 62~65A ,远低于200A 的额定电流值,液力耦合器运行平稳且无异常噪音,各密封连接部位状况良好,表明设备当前运行状态优良,能够满足除焦系统高效运行的实际需求。

三位阀的驱动方式由气动模式改为电动模式,提升了设备控制的精准程度与动作的稳定性能。电动执行装置定期进行润滑保养,投入使用后未发生故障问题。该设备在除焦物料输送路径的切换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动作灵活且运行可靠,有效保障了系统整体的协同联动。

1.3 监测设备与辅助系统

新安装的塔壁振动传感器布置在五个关键监测点,通过实时监测振动合值来判断除焦作业的实际效果。钻孔作业时振动数值约为 200,除焦作业完成时则可达到 3000,两者数值差异显著,便于操作人员及时判断焦块是否清除到位,为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

钻杆绞车更换为新型设备,采用 37kW 工频电机作为驱动装置,能够满足日常作业的使用需求。钢丝绳进行定期保养维护,制动系统运行状态稳定,未出现异常情况记录。设备的操作方式与前期保持一致,具有良好的操作继承性,便于操作人员快速掌握使用方法。

为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对操作人员开展了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明确了各类设备的运行参数标准、操作规范要求以及故障预警信号的识别方法。通过数据收集整理与标准化操作流程的严格执行,实现了对整个除焦过程的可控化管理,有效提高了设备协同运行效率与故障应急响应能力。

2、密闭除焦系统操作与故障防控

2.1 提升机及装车系统运行

螺旋提升机是密闭除焦系统里的核心设备,负责把脱水后的焦块稳定输送到管带机或者装车系统中。设备运行时电流维持在 120~160A, ,处于正常区间,不过因其结构繁杂、易损部件数量较多,成为系统里故障高发的环节。运行期间曾发生焦层坍塌将取料头掩埋的情况,致使电机电流超出报警阈值、设备无法运转。通过增设冲洗口并配合人工介入,这一埋钻问题得到了解决。另外,1# 皮带的运行速度慢于 0 号皮带,当倒焦量较大时容易出现焦粉撒落的现象,要是三通卸料阀切换位置不准确,还会造成积焦问题,对设备切换的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2.2 管带机运行问题分析

管带机投入使用后,由于皮带老化以及缺乏专业调试,频繁出现跑偏和扭管的现象。皮带的使用时间已超过 11 年,多处存在的豁口和裂纹在高速运转时会影响开口与收口的形状,容易引发输送偏差。设备运行初期,属地人员没有根据焦粉含水量及时调整运行频率,导致皮带打滑现象严重,部分湿料在输送过程中直接造成跑偏跳停。在调试阶段,未完成专业参数设定就交付给属地使用,使得设备长期处于“带病运行”状态,需要通过调整重锤、托辊角度等方式进行纠偏。

2.3 操作规范与参数控制

密闭除焦系统对运行参数的控制有着严格要求,提升机、皮带机、破碎机等设备都设定了明确的电流、电压、速度等参数上限。运行初期曾出现提升机频繁超电流、管带机提速过快、取料头与小车频率不一致等情况,导致局部设备异常停机或联轴器损坏。针对这些问题,技术人员整理设备运行数据并建立操作指标库,下发了标准化的参数控制要求。

3、典型故障案例与处理分析

3.1 管带机跑偏与豁口风险

管带机频繁跑偏的主要原因是皮带老化严重,塑形能力下降,尤其在展开段与收口段容易产生形变,造成运行轨迹偏移。同时,支承系统中托辊受力不均,进一步加剧了皮带塑形问题,导致皮带无法稳定贴合托辊运行。对此,运行人员尝试通过调整托辊角度、增加支撑点等方式对运行轨迹进行修正,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由于皮带自身存在多处豁口、裂纹及包边脱落现象,皮带与托辊的咬合始终不够理想。

3.2 提升机“埋钻”与超载问题

运行过程中曾出现提升机取料头被坍塌的焦层掩埋、正反转均无法动作的现象。经检查,是由于焦堆过高导致焦粉大面积滑落覆盖取料头,使设备负荷急剧增加,电流报警达到 130A,远超额定值。为处理这类“埋钻”问题,操作人员采用消防水冲洗结合人工清理的方式清除覆盖物,使设备恢复运行。但在部分处理过程中,因操作方式不当,反复强行启动设备导致蛇形联轴器因交替负载而断裂,这暴露出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不足以及应急处置经验欠缺的问题。

3.3 电气与仪表故障

部分故障源于电气系统绝缘性能下降以及现场环境的影响。某次提升机无法启动,经检查发现电缆绝缘值低于安全值(仅 0.1 兆欧),推测与配电箱受潮、密闭性不良有关。经过烘干处理并实施绝缘防护后,设备恢复正常运行。为此,在倒焦期间建议保持仓内通风并关闭部分雾化系统,减少湿气聚集。同时,堵料开关灵敏度问题也曾导致报警信号失效或误触发。对堵料开关结构进行改造(如更换非插板式感应器)后,报警逻辑变得更为可靠。

结语:

密闭除焦系统在提升焦化装置运行效率与环保水平方面意义重大。系统改造与运行实践表明,各主要设备运行基本稳定,除焦效率显著提升,但仍存在密封波动、皮带老化、操作规范性不足等问题。典型故障分析为后续运行提供了可行的优化方向。建议持续加强设备维保与操作培训,结合数据监测手段,实现故障的早预警、快处置,进一步推动密闭除焦系统向智能化、高可靠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振强 , 杜博华 . 焦化密闭除焦隔断门系统施工控制及改造 [J]. 齐鲁石油化工 ,2021,49(03):224-227.

[2] 于亚飞 , 刘志平 , 霍文斌 , 等 . 延迟焦化密闭除焦技术现状 [J]. 化工 机械 ,2023,50(06):831-839.DOI:10.20031/j.cnki.0254-6094.202306008.

[3] 赵林 . 密闭除焦系统在延迟焦化装置中的应用 [J]. 齐鲁石油化工 ,2024,52(02):17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