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地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
周英杰
承德御道口农垦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省承德市 068463
塞罕坝地区位于河北省北部,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自 20 世纪 60年代以来,通过大规模的人工造林,该地区成功实现了由荒漠化土地向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为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塞罕坝地区的人工林经营面临诸多问题,如树种单一、林分结构不合理、病虫害频发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工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因此,研究塞罕坝地区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技术,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树种选择、林分结构优化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入手,探讨了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关键技术,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1 树种选择与配置
1.1 树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树种选择是人工林建设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林分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在塞罕坝地区,树种选择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综合考虑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发现,樟子松、落叶松和云杉等树种在该地区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生长潜力[1]。此外,树种选择还需考虑其抗逆性、抗病虫害能力以及生态功能。例如,樟子松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抗风沙能力,适合在干旱、风沙严重的区域种植;而落叶松则在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1.2 树种配置的优化策略
合理的树种配置是实现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关键。在塞罕坝地区,单一树种的人工林容易导致病虫害频发和生态功能下降。因此,应采用多树种混交的方式,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表明,针阔混交林在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林分抗逆性以及改善土壤肥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例如,将樟子松与白桦或山杨混交,不仅可以提高林分的生态功能,还能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另外,树种配置还需考虑林分的空间结构,合理搭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结构,以充分发挥人工林的生态效益。
2 林分结构优化技术研究
2.1 密度调控技术应用
林分密度直接影响林木生长状况和生态效益发挥。密度过高会引发林木间对光照、水分和养分的激烈竞争,抑制个体发育;密度过低则难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降低单位面积产出。针对塞罕坝地区主要造林树种,研究发现:樟子松在每公顷保留 1500-2000 株时生长状况最佳,既能保证个体发育空间,又可维持良好群体结构;落叶松则以 1200-1500 株 / 公顷为宜。实际操作中,应根据立地条件差异进行动态调整,通过阶段性间伐和抚育管理,逐步形成合理的空间配置,促进林分健康生长 [2]。
2.2 年龄结构优化策略
当前塞罕坝人工林普遍存在林龄单一化问题,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不足。建议采取分期造林策略,在不同年度营造不同龄级的林分,逐步形成异龄复层结构。具体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在造林规划时预留更新带,实施滚动式造林;对成熟林分采取单株择伐或小块状皆伐,促进林下天然更新;在采伐迹地及时补植适生树种。实践证明,异龄林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提升系统稳定性、改良土壤性质等方面优势明显,是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这种结构能有效缓冲外界干扰,增强林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 人工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3.1 病虫害现状及成因分析
3.1.1 主要病虫害类型及危害
塞罕坝人工林生态系统正面临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其中,松毛虫的危害最为突出,其幼虫大量取食针叶,导致林木生长受阻甚至死亡。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速度惊人,受感染的松树会在短时间内枯萎。落叶松枯梢病则主要危害幼树,造成顶梢枯死,严重影响林木的形态发育。这些病虫害不仅降低了林分质量,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1.2 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因素
造成病虫害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人工林树种组成过于单一,缺乏生物多样性,为病虫害的快速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林分结构不合理,同龄纯林占比较大,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气候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异常天气事件增多,削弱了树木的抗病虫能力[3]。部分林区的经营活动不够规范,如采伐剩余物处理不当,为病虫害提供了滋生场所。
3.2 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构建
3.2.1 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网络是防治工作的基础。应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覆盖全林区的监测体系。重点区域设置固定监测点,定期开展病虫害调查。同时利用 GIS 技术建立病虫害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动态更新和共享。当发现疫情时,及时启动预警机制,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2.2 多措施协同防治方案
防治工作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策略。生物防治方面,可引入赤眼蜂等天敌昆虫,或使用白僵菌等微生物制剂。化学防治要科学用药,选择高效低毒药剂,严格控制施药时间和剂量。物理防治包括设置诱捕器、人工清除病虫木等措施。此外,通过营造混交林、调整林分密度等营林措施,提高林分的自然抗性。
3.3 防治技术应用与效果评估
3.3.1 典型技术应用案例
在塞罕坝林区,松毛虫防治采用了天敌释放与生物农药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针对松材线虫病,实施了严格的疫木清理制度,配合药剂处理,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在部分试验区,通过改造纯林为混交林,病虫害发生率显著下降。这些实践表明,综合防治措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3.3.2 技术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防治工作仍面临一些困难。生物防治见效较慢,需要长期坚持;化学防治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物理防治人工成本较高[4]。建议加大科研投入,开发更高效的防治技术。同时要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基层人员的防治水平。建立防治效果评估机制,定期总结防治经验,不断优化技术方案。
结束语
塞罕坝地区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是实现区域生态安全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树种选择与配置、林分结构优化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探讨了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研究表明,合理的树种搭配、优化的林分结构以及科学的病虫害管理是实现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核心路径。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人工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塞罕坝地区乃至类似区域的人工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衔皎 . 塞罕坝地区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更新造林技术 [J]. 现代农村科技 ,2025,(01):57-58.
[2] 温亚楠 . 塞罕坝地区林业资源管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J]. 新农业 ,2023,(24):21-22.
[3] 田茂贤 . 抚育管理对塞罕坝地区樟子松生长的影响 [J]. 安徽农学通报 ,2023,29(21):85-87.
[4] 胡紫薇 , 叶滢 .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为例 [J]. 地理教学 ,2018,(07):19-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