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联和导师制及“四导”策略对防治校园霸凌的实践研究

作者

付晓莹 崔宁宁 李鹏 祁秀玲 白雪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  沧州 061000

1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学生校园霸凌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霸凌呈现出隐蔽性强、形式多元、成因复杂等特征。霸凌行为不仅导致受害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更会破坏学术氛围、扭曲人际关系,甚至引发极端事件。校园霸凌不仅表现为肢体冲突,还包括言语侮辱、社交孤立、网络欺凌等多种形式,其隐蔽性和多样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在应对校园霸凌问题时,往往存在干预不及时、手段单一、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因此,探索一种创新且有效的防治路径迫在眉睫 。联合导师制作为一种整合多方资源、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为解决校园霸凌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2 大学生校园霸凌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2.1 大学生校园霸凌的界定与表现形式

大学生校园霸凌指在高校环境中,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和心理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肢体欺凌表现为推撞、拳打脚踢以及抢夺财物等,是容易察觉的形式;言语欺凌包括当众嘲笑、辱骂以及替别人取侮辱性绰号等,具有一定隐蔽性;社交欺凌常以孤立、杯葛以及令其身边没有朋友等方式出现,不易被察觉;网络欺凌则是在网络发表对受害者不利的网络言论、曝光隐私以及对受害者的照片进行恶搞等,随着互联网普及,其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不断扩大[2]。

2.2 大学生校园霸凌的危害

校园霸凌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身体上可能遭受暴力攻击导致受伤,心理上会产生恐惧、消沉抑郁、创伤后遗症、忧虑等情绪问题,甚至可能引发自杀等极端行为。在社交方面,被欺凌者会逐渐孤立自己,难以融入同学群体,社交圈子变小,还可能出现行为变化,如抽烟、酗酒、厌学等,甚至从受害者转变为施暴者。对于欺凌者而言,长期欺负他人会使其内心以自我为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甚至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反社会行为 [3]。此外,校园霸凌还会影响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破坏校园的和谐氛围。

2.3 大学生校园霸凌的成因

2.3.1 个体因素

校园霸凌本质是人际关系问题,社交技能的缺失使冲突解决方式单一化,容易升级为霸凌。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尚未稳定,部分学生通过霸凌获取存在感;原生家庭的创伤可能转化为攻击性行为;部分大学生群体存在明显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干预,自卑、自闭者易成为被霸凌对象,暴躁、易怒者则可能成为霸凌者。此外,学业、就业等竞争压力下,也加剧了学生间的敌意,易产生人际冲突。

2.3.2 环境因素

高校宿舍作为“最小的行政单元”,缺乏有效监管,83% 的霸凌事件发生在宿舍场景;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也存在风险隐患。图书馆角落、教学楼楼梯间、操场暗处等监控盲区,成为肢体冲突和威胁恐吓的高发区域。此外,高校网络生态的开放性为霸凌提供了新载体。校园论坛、匿名社交 APP 已成为霸凌言论的重灾区,这种匿名环境下的责任分散效应,显著降低了霸凌者的道德顾忌。

3 联合导师制概述

联合导师制是将法律专业人员、校内教师和心理老师有机联动,形成导师共同体,从思想、学业、心理和生活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教育和帮助的制度。它打破了传统单一老师师指导的局限,整合多方专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支持。法律专业人员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让学生明白霸凌行为的法律后果;校内教师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在学业上提供专业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态度和方法;心理老师则专注于学生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疏导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4 联合导师制防治校园霸凌的路径——实施“四导”策略

4.1 思想引导

导师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个别谈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主题班会中,组织学生讨论校园霸凌相关话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让学生明白霸凌行为是不道德且违法的。个别谈心时,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如自私、冷漠等,进行耐心引导,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同时,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通过张贴宣传标语、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传播正能量,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4.2 学业辅导

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导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如辅导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知识点梳理、习题讲解;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导师提供拓展性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定期组织学习经验分享会,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共同提高学习成绩。

4.3 心理疏导

心理老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测评结果,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并进行针对性疏导。对于遭受校园霸凌的学生,心理老师给予更多关注和心理支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沙盘游戏疗法等专业方法,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创伤,恢复心理健康。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4.4 生活指导

导师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导学生如何整理个人物品、保持宿舍卫生等,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关注学生的社交情况,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此外,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身心,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5 结语

联合导师制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防治网络,为校园霸凌治理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其以导师共同体为依托,通过“四导”策略实现精准干预,结合课程体系与制度保障形成闭环机制,有效弥补了传统防治模式的碎片化缺陷。实践表明,该模式能显著提升霸凌干预效率,增强学生安全感与归属感。

参 考 文 献

[1] 陈璐 . 校园霸凌之家校协同防治探讨 [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01):144-146.[2] 徐胤 . 校园霸凌的原因分析和防治建议 [J]. 平安校园 ,2024,(05):12-15.[3] 李贵妃 , 王燕军 . 法治中国背景下大学校园霸凌问题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J]. 岭南学刊 ,2023,(01):100-106.

2025 年度市社会发展研究课题《联和导师制对防治校园霸凌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5104)。

作者简介:付晓莹,1991 年 9 月出生,女,黑龙江伊春人,汉族,硕士,教师,主要研究

方向为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