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林业病虫害防治中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

作者

王文月

义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义县林场管理站

1 林业病虫害防治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的研究

1.1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无公害防治关键环节之一,其主要是指在种植养护过程中,养护人员以害虫生长习性、繁殖特点为突破口,通过灵活运用害虫天敌、无害细菌等生物手段,对害虫进行有效防止灭杀。因其所使化学药剂普遍无毒,且极易挥发、极少残留,因此成为目前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重点使用的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林区环境保护及污染控制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1.1.1 鸟类及天敌昆虫防治法

林业病虫害管理实践中,鸟类防治作为创新防治手段常有奇效。具体做法为引入啄木鸟或喜鹊这类有益鸟类,利用其自然捕食本能来有效控制害虫数量。工作人员需精心设计其栖息与繁衍环境,辅以适当保护措施,以助其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迅速繁衍,形成生物防治的强大力量。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显著节省防治成本、减轻人工干预负担,还能够充分体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另外,某些昆虫不会对林木生长构成威胁,且能作为害虫天敌存在。因此,种植管理人员应在林地内进行生态多样性维护,通过有选择地引入或保护这些益虫,实现自然界动态平衡,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1.1.2 微生物防治法

微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微生物的感染特性、毒素释放及酶活性来抑制害虫。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实践工作中,白僵菌等有益微生物作为天然病虫害控制手段被广泛应用,其适应性与防治效果较为显著。

1.2 物理防治技术

通过研究分析林业害虫生态习性可以得知,部分害虫倾向于在低温环境中生活繁殖。利用这一特性,林业工作者可以通过提高树木温度来驱逐这些害虫,同时消灭其卵。在林木种植前,应对种子进行充分高温暴晒,以消除潜在病原体与虫卵,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增强种子生命力,提高其存活率。同时,还可以设立屏障以防止害虫侵入林区。这种方法基于害虫独特活动模式,利用合适的障碍物,以阻止害虫侵害和扩散。

1.3 害虫诱杀防治技术

害虫物理诱杀是病虫害防治策略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指以害虫自然行为为突破点,利用各种物理手段针对其特定习性,进行害虫引诱灭杀防治。部分害虫在繁殖阶段对光线与信息素十分敏感,种植管理人员可以针对这一习性,开展灭杀工作。

2 提高无公害防治技术应用效果具体措施

2.1 合理设计林业苗木密度

林木种植密度不合理,会直接导致林间通风受阻、光照范围受限、透气效果不佳,为病虫害防治工作造成较大困难。林木种植密度对其生长速度、生产效率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均至关重要。若林木幼苗种植间距过小、密度较大,则其在受光性、透气性等方面会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使病虫害滋生频率与爆发范围难以控制;若林木种植间距过大、密度较小,则会造成林木资源浪费,且最终成林在观赏性与实用性方面的作用会大打折扣。因此,林木种植及管理人员应在种植前,制定出科学、严密的种植方案,对所种植林木种类特点、生长习性、种植注意事项等进行研究,结合种植地周边环境因素及实际土壤情况,合理规划种植密度,最大限度上保证林木生长环境可以满足种植要求。

2.2 建立林业病虫害预警机制

林木病虫害种类繁多、特点各异,不同种类病虫害均有其独特生命周期模式,但大都遵循着统一规律。因此,若要确保林业病虫害预警工作可以有效展开,则相关种植及管理人员应深入理解并精确掌握各类病虫害的暴发、蔓延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高效、全面的病虫害监控预警机制,最大限度地防止并减少病虫害发生及扩散。林业管理团队需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实施定期巡检,实时监控林区土壤和气候状况,确保数据准确性与完整性。同时,林业管理部门还需加强与气象监测机构的合作,拓宽信息交流共享路径,以便获取最新气候变化与天气动态,为灵活调整病虫害防治策略提供技术支撑,确保预警工作的有效性、准确性与时效性,为林业种植的健康、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2.3 加强林业抚育管理工作

林业抚育是一项细致且长期的工作,其要求林木种植人员必须完善林木种植后的各项管理工作,包括定时灌溉、施肥、修剪以及做好各类病虫害防治措施。若要确保林木健康生长、优化种植效益,则林业种植及管理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完善。首先,定点养护管理。针对林区环境与所种植林木特性,有针对性地替换因病虫害而死亡的林木。在林木补种过程中,种植人员需充分结合新树种与现有生态环境的适配性和兼容性。通过定点养护,合理规划管理范围,定期对生长质量较差、受病虫害影响严重的林木进行修剪,科学、合理调整林木种植密度,优化林木结构,增强其病虫害抵抗能力。其次,优化人工修剪流程。定期开展林木人工修剪工作,如每年秋季进行统一修剪,有效改善林区光照与透风情况,从而降低病虫害风险。针对幼龄林木,其修剪高度应控制在林木树高三分之一以下,以避免出现过度修剪导致林木后续生长势态不佳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雨季时,应尽量避免大规模修剪工作。另外,种植人员还需加强林区灌木及杂草管理工作,一般普遍于 6~7 月进行大规模灌木杂草清除工作,不仅有利于规范林区空间,还能延缓并减小病虫害滋生蔓延范

围,为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支持。

2.4 加强种苗检疫工作

源头控制是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核心环节,其中,种苗检疫工作至关重要。具体措施如下。第一,种植及管理人员需严格把控林木幼苗进出口环节,对本土和引进的苗木实施严谨检疫,一旦发现检疫对象疑似或确认存在病虫害迹象,就立即启动即时灭除程序,不容忽视;第二,增强本地病虫害潜在风险管理意识,构建即时反应机制,以便在任何异常情况下,相关工作人员皆能迅速采取恰当应对措施,确保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及时性;第三,积极推行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品种引进与繁育,以此作为抵御病虫害侵袭的重要防线;第四,强化林区运输包装物与林木幼苗筛查环节,一旦发现可疑物品,务必即时上报,以彻底消除病虫隐患,确保森林生态系统安全无虞。此外,在人工造林过程中,应大力倡导混合林木模式的应用普及,其既可以丰富林区生物多样性,又能大幅提高生态系统抵抗病虫害的整体能力。因此,在人工造林时,种植人员应充分考虑地域特性与生态条件,精确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以维护林区生态平衡的稳定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病虫害防治对确保林木健康生长、推动林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病虫害防治效果依托于科学、有效的防治技术。因此,林业种植及管理人员应及时转变防治观念,引入并推行先进、有效的无公害防治技术,通过拓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特定害虫防治技术应用路径,积极发掘病虫害防治新思路,为林木种植及养护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覃朗 . 无公害防治技术在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J]. 种子科技 ,2024,42(08):130-132.

[2] 杨 楠 . 天 敌 昆 虫 在 林 业 有 害 生 物 防 治 中 的 应 用 [J]. 现 代 园艺 ,2024,47(10):59-6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