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市场监管中的产品质量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张城伟
南通市通州区市场安全综合服务中心 江苏南通 226300
关键词:基层市场监管;产品质量;风险预警机制;改进策略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产品质量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基层市场监管部门作为保障产品质量的前沿力量,其产品质量风险预警机制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能够提前发现潜在的产品质量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对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基层市场监管在产品质量风险预警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深入研究并加以改进。
1 基层市场监管中产品质量风险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1.1 保障消费者权益
消费者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基层市场监管中的产品质量风险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并通过各种渠道向消费者发出警示,使消费者避免购买和使用这些产品,从而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例如,当发现某批次食品存在安全隐患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消费者可以避免食用该食品,减少食物中毒等健康风险。
1.2 维护市场秩序
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产品质量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对市场上的产品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违规生产和销售劣质产品的行为。通过预警和后续的监管措施,能够对违规企业形成威慑,促使企业遵守法律法规,提高产品质量,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例如,对假冒伪劣产品的预警和打击,能够防止其在市场上流通,保护正规企业的利益。
2 基层市场监管中产品质量风险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收集不全面
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在信息收集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信息来源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于监管部门的抽检和投诉举报,对企业内部生产信息、行业动态等方面的信息收集不足。另一方面,信息收集的覆盖面不够广泛,可能只关注到部分重点产品和大型企业,而对一些小型企业和分散的市场主体的产品质量信息掌握不充分。例如,一些农村市场和小作坊生产的产品质量信息往往难以全面收集。
2.2 预警指标体系不完善
目前,基层市场监管的产品质量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还不够科学和完善。部分预警指标过于简单,不能全面反映产品质量的真实状况。例如,仅以产品的某项理化指标作为预警依据,而忽略了产品的使用性能、安全性等其他重要方面。同时,预警指标的设置缺乏动态调整机制,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和产品质量发展趋势及时进行更新和优化。
2.3 部门间协作不畅
产品质量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如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在基层,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不够健全,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不同部门之间的监管标准和数据格式不一致,导致信息难以有效整合和共享。例如,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市场监管部门和卫健部门可能掌握着不同的信息,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无法及时将这些信息用于产品质量风险预警。
2.4 预警响应机制不健全
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在产品质量风险预警响应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当收到预警信息后,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如对问题产品的召回、对违规企业的处罚等 [2]。同时,预警响应的流程不够规范,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要求,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例如,在发现某批次药品存在质量问题后,由于响应不及时,可能导致该药品继续在市场上流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
3 完善基层市场监管中产品质量风险预警机制的策略
3.1 完善信息收集与共享
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应积极拓展信息收集渠道,除了传统的抽检和投诉举报外,还应加强与企业、行业协会、第三方检测机构等的合作,获取更多的产品质量信息。例如,建立企业质量信息报告制度,要求企业定期向监管部门报送产品生产、检测等方面的信息。同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收集网络销售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的产品质量相关信息。
3.2 优化预警指标体系
综合考虑产品的安全性、性能、可靠性等多个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体系。不仅要关注产品的理化指标,还要考虑产品的使用环境、消费者反馈等因素。例如,对于电子产品,除了关注其电气性能指标外,还应考虑其电磁辐射、可靠性等方面的指标。同时,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和风险程度,设置不同的预警级别和阈值。
3.3 加强部门间协作
制定明确的部门间协作制度和工作流程,明确各部门在产品质量风险预警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 [3]。建立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共同研究解决产品质量监管中的重大问题。例如,在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各部门能够迅速响应,协同作战,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4 健全预警响应机制
制定详细的预警响应流程,明确从预警信息发布到采取应对措施的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时间节点。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在预警响应过程中存在失职、渎职行为的人员进行严肃问责。例如,当收到产品质量风险预警信息后,监管
部门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对问题产品进行封存、召回等处理。
4 案例分析:以某基层市场监管部门为例
4.1 现状分析
某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在产品质量风险预警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信息收集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抽检和投诉举报,对网络销售产品的质量信息掌握不足。预警指标体系不够完善,主要以产品的国家标准为依据,缺乏对市场动态和消费者需求的考虑。部门间协作存在一定困难,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不够顺畅。
4.2 改进措施
该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在信息收集方面,加强了与电商平台的合作,获取网络销售产品的质量信息,并建立了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在预警指标体系方面,引入了消费者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指标,使预警指标更加全面。在部门间协作方面,与农业农村、卫健等部门建立了定期的信息共享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
4.3 改进效果
通过这些改进措施,该基层市场监管部门的产品质量风险预警机制得到了明显改善。信息收集更加全面,能够及时发现网络销售产品中的质量问题。预警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得到了提高。部门间协作更加顺畅,联合执法的效果显著增强,有效提升了产品质量监管的效能。
结束语
基层市场监管中的产品质量风险预警机制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的关键环节。当前,该机制在信息收集、指标体系、部门协作和响应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基层市场监管效能的充分发挥。通过完善信息收集与共享渠道、优化科学动态的预警指标体系、强化跨部门协作机制以及健全规范高效的预警响应流程,能够有效破解现有困境,提升产品质量风险的早期识别和处置能力。
案例实践也充分证明,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能够显著增强预警机制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基层市场监管工作注入新的动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监管模式的持续创新,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夯实机制建设基础,注重各方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推动产品质量风险预警工作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筑牢产品质量安全防线,为消费者营造更安全、更放心的市场环境,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邹静 . 从销售环节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J]. 中国新通信 ,2022,24(09):105-107.
[2] 李剑 . 基于“价格泡沫”视角的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评价、传导与预警研究 [D]. 华中农业大学 ,2017.
[3] 郑立伟 , 刘中华 , 倪超 . 大数据技术对市场监管的启发——数据驱动的质量风险评估 [J]. 技术经济 ,2021,40(08):33-40.
姓名: 张城伟出生年月 :1996.12性别: 男民族: 汉籍贯: 学历: 大学本科职称: 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 质量工程- 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