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酒店集群开发建设中与自然保护价值平衡的景观设计研究
吴楠
天津鲁能广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一、引言
新疆拥有广袤的土地、多样的地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近年来,随着新疆旅游市场不断升温,年均增长率 12% ,新疆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商业化和过度开发的现象,许多景区充斥着大量商业建筑和酒店,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自然风貌和生态平衡。有必要进一步从景观设计角度探寻景区与自然共生的方法迫在眉睫,因地制宜的景观设计不仅对边疆生态敏感区的开发阈值具有研究意义,更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旅游形象的塑造提供了长远谋划建议,这不仅关系到新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赛里木湖被誉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整个赛里木湖景区作为新疆特色风景旅游胜地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赛里木湖 JW 万豪酒店集群项目的建设,不仅是对当地旅游业的一次重大提升,更是一次对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在酒店景观设计中大量引入创新技术,全力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致力于打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端酒店景观。
二、问题分析
新疆旅游景区的酒店集群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因对自然生态、地域文化的考量不足,其景观设计逐渐暴露出一系列共性问题,问题核心在于设计对“自然优先”、“文化传承”理念的忽视,过度强调商业功能而弱化了景观的生态价值与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生态协调性缺失
一是破坏自然基底。多数酒店集群选址忽视地形地貌保护,部分新疆草原景区的酒店集群,存在不同程度扩大建设用地碾压草场现象,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完整性。二是建筑与自然割裂。酒店建筑多采用标准化设计,体量庞大且风格突兀,与周边自然景观缺乏呼应;玻璃幕墙、现代装饰等元素与自然肌理格格不入,削弱了自然景观原生美感。
(二)地域文化表达薄弱
一是风格同质化严重。多数酒店集群盲目复制城市酒店或外地景区的设计模式、风格泛滥,缺乏对新疆本土文化挖掘,地域符号极少融入建筑外观或景观小品,导致“千景一面”。二是文化体验形式单一。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与景观功能结合不充分,如未利用庭院空间设计民族歌舞表演区,或未通过植物配置(如葡萄架、沙枣林)呼应当地农业文化。
(三)功能布局与景观融合不足
一是集群密度过高。为追求经济效益,酒店集群常密集布局,建筑间距过小,压缩了景观空间;公共活动区域被挤占,绿化覆盖率低,景观层次感缺失。二是服务设施与景观脱节。餐饮、购物等商业配套设施缺乏与周边自然景观的视觉联系,如餐厅未设置观景窗;基础设施设计粗放,多采用硬化地面,既破坏生态,也未通过设计转化为景观元素。
(四)可持续性设计欠缺
一是缺乏弹性规划。酒店集群建设未考虑景区长期发展和生态承载能力,一次性开发规模过大,后期难以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调整。部分建筑为永久性结构,若未来因生态保护需要搬迁,将造成资源浪费。二是景观维护成本高。大量使用外来植物,不仅难以适应当地干旱、多风的气候,需要高频次灌溉养护,增加成本;硬质景观占比过高,后期维修、更新难度大。
三、解决方案
解决新疆景区酒店集群的这些问题,需要从规划源头入手,将生态保护和地域文化融入酒店集群的景观设计全过程,实现商业开发与自然、文化的和谐共生。
(一)解决生态协调性缺失问题
一是以“最小干预”原则修复自然基底重构生态完整性。选址应在生态承载力较高的边缘地带(如缓坡、废弃场地);放弃大规模平整土地,采用“随形就势”设计手法,在山地利用台地式布局,将建筑嵌入坡体,减少土方开挖,分散布局建筑,保留原生草场的连续性;对施工区域采用“近自然恢复”模式,优先种植乡土植被,如新疆杨、云杉、长枝榆树等乡土树种,搭配新疆鼠尾草、驴食豆等原生草本,构建与周边生态系统一致植物群落。二是以“视觉融合 + 功能共生”重构联系打破建筑与自然的割裂。让建筑成为自然的“有机延伸”,采用当地材料饰面,减少使用玻璃幕墙、金属板材;利用“借景”与“透景”的空间设计,引导视线向自然景观开放,如酒店大堂设置大面积落地窗,框取远处雪山或湖泊景观,公共区域设置“景观走廊”,通过乔木、灌木的层次种植,将远山、近林等自然元素引入室内;构建缓冲空间,弱化人工与自然边界,将酒店休闲功能延伸至自然环境。
(二)解决地域文化表达薄弱问题
一是构建沉浸式场景,打破“体验单一”与“被动观赏”。通过感官联动体验,如视觉的地域色彩搭配、听觉的本地民谣背景音、嗅觉的本地植物花香和特色香料、触觉在不同材质铺装的触感差异等,多维触发文化感知。用“故事线”串联集群景观,以地域历史故事或生活场景为线索,将酒店集群划分为多个主题景观分区,形成“连续叙事”,让游客在行走中体验文化脉络。二是集群协同与差异化,避免“内部同质化”。明确酒店集群整体文化定位,细分各酒店主题,基于地域文化的多元维度,为集群内不同酒店赋予差异化子主题,形成“和而不同”的协同效应。通过“集群共享景观”强化文化整体性,设计连接各酒店“文化主轴”,作为集群的“文化名片”。
(三)解决功能布局与景观融合不足问题
一是优化集群空间结构,破解“密度过高”与“景观挤压”。通过景观介入划分不同层级的空间,在集群中心或入口区域,预留大面积“共享景观核”,通过乔木林、地形微改造形成视觉通透的“呼吸空间”;通过“围合式景观”打造酒店内部小尺度私密空间,弱化建筑密集带来的局促感;利用垂直景观拓展立体空间,将高密度劣势转化为空中景观资源。二是推动“功能设施与景观”深度绑定,破解“脱节孤立”。通过让服务设施成为“景观的一部分”,打破“设施纯功能性”思维,将服务设施(如停车场、儿童区、健身区)融入景观设计;用“景观流线”串联功能节点,以景观路径为“纽带”,将酒店集群的客房、餐饮、会议等核心功能区与景观节点串联,形成“功能- 景观”一体化动线。
(四)解决可持续性设计欠缺问题
一是降低景观维护成本,破解“高耗低效”。通过优选低维护性植物与材料,以乡土植物为主,减少外来物种的水土适配成本,搭配“自播能力强”的地被植物(如冰岛虞美人、蓝色亚麻化),替代需要频繁修剪的草坪,降低修剪、灌溉成本;材料选择“耐久性 + 易更换”,铺装优先用本地石材、再生砖等耐候性材料,减少风化损耗,景观小品采用模块化设计,局部损坏时只需更换组件,无需整体翻新。二是建立“运营- 维护”协同机制。景观设计阶段同步制定“分级维护手册”,区分核心景观(如入口广场)与次级景观(如组团绿地)维护频率和标准,降低整体成本;鼓励在集群内设置“共享花田”等,提升游客参与种植、采摘的热情,既减少人工维护压力,又丰富体验感,形成可持续的运营生态。
四、结语
研究聚焦在酒店集群建设中常见的自然基底破坏、生态功能割裂、开发与保护对立等问题,提出景观设计需以“生态优先”为前提,构建“保护性开发”的设计逻辑。在空间布局上,通过严格划定开发红线,采用串联碎片化自然空间,减少集群对生态系统的割裂;在技术方法上,推行“低干预设计”,优先保留场地原生地形、植被与水文肌理,通过乡土植物修复等技术修复受干扰生态,同时将自然景观转化为体验资源,让保护成果成为集群特色;在价值协同上,建立“开发反哺保护”机制,形成“保护 - 体验 - 运营”的良性循环。最终,景观设计需突破“开发与保护二选一”的思维,通过系统性设计让酒店集群成为自然保护的“载体”而非“对立面”,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