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脉视阈课程思政在高中语文德育课堂中的运用与作用
葛周青
江苏省淮安中学 223200
一、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承担着语言文字教学的任务,更肩负着德育的重要使命。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境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特定情境和脉络中发生的,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与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将境脉理论引入高中语文德育课堂,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提升语文德育的实效性。因此,研究境脉视阈下课程思政在高中语文德育课堂中的运用与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境脉理论与课程思政的内涵
(一)境脉理论内涵
境脉理论中的“ 境” 指的是学习的具体情境,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等;“ 脉” 则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过程的连贯性。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进行的。良好的学习境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理解和迁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它要求在各类课程教学中,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与专业知识教学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 “ 润物细无声” 的育人效果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课程思政主要通过对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解读、教学活动设计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境脉视阈下课程思政在高中语文德育课堂中的运用路径
(一)基于文本情境创设,挖掘思政元素
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丰富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承载着作者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分析文本,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当时的历史背景图片、视频资料,创设革命年代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和革命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 。
(二)结合生活境脉,开展实践活动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将语文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增强德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思政教育内容。例如,在学习《陈情表》后,组织学生开展关爱老年人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理解 “ 孝”的内涵,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
(三)构建文化境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构建文化境脉,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介绍诗词的创作背景、文化典故,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开展书法、诗词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
四、境脉视阈下课程思政在高中语文德育课堂中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通过创设各种境脉,将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语文德育课堂,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道德规范,从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例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学生通过分析蔺相如的 “ 忍辱负重” 和廉颇的 “ 知错能改” ,能够深刻理解宽容、诚信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 。
(二)助力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在多元文化冲击的时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境脉视阈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明辨是非善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例如,在学习《祝福》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礼教的危害,从而树立尊重人权、追求平等的价值观 。
(三)增强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将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语文德育课堂,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模式,使语文教学更具思想性和教育性。通过境脉的创设,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
五、结论
境脉视阈课程思政在高中语文德育课堂中的运用,为语文德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基于文本情境创设、结合生活境脉开展实践活动、构建文化境脉等运用路径,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助力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并增强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在今后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境脉理论,不断探索课程思政与语文德育课堂融合的有效策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2014.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王鉴,王明娣。境脉学习:概念、特征与方式 [J].教育研究,2018(11):111-118.
[4]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5]余党绪。思辨读写:从文本解读到价值引领 [J].语文建设,20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