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与桥隧工程地基处理技术探讨
姜东岳
身份证号:210411199212163516
引言
在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道路与桥隧工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质量直接影响交通运输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效率。地基作为道路与桥隧工程的基础,其性能优劣对工程整体质量和使用寿命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天然地基往往难以满足道路与桥隧工程对地基承载力、变形控制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地基处理技术成为保障道路与桥隧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环节。合理的地基处理能够有效改善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地基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增强工程结构的稳定性。然而,不同的地基处理技术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如何根据具体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技术,是道路与桥隧工程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深入探讨道路与桥隧工程地基处理技术,对于提升工程建设水平、推动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道路与桥隧工程地基处理的重要性及特点
1.1 地基处理对工程稳定性的重要性
道路与桥隧工程的稳定性依赖于坚实可靠的地基。若地基处理不当,可能导致道路出现路面开裂、沉陷,桥隧结构产生裂缝、倾斜等问题,严重威胁工程安全和正常使用。通过有效的地基处理,能够增强地基土体的密实度和整体性,提高地基抵抗变形的能力,使道路与桥隧工程在车辆荷载、自然环境等因素作用下保持稳定,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畅通。
1.2 地基处理对承载能力的提升作用
道路与桥隧工程需要承受车辆、行人等荷载,以及桥隧自身结构的重量,这对地基承载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天然地基的承载能力若无法满足工程需求,通过地基处理技术,如采用置换、加固等方法,可以改善地基土的力学性能,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确保地基能够安全、稳定地支撑上部结构,避免因地基承载力不足引发工程事故。
1.3 道路与桥隧工程地基处理的特点
道路与桥隧工程的地基处理工作面临着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挑战。首先,工程沿线的地质条件千差万别,可能包含多种土层和岩层,地下水分布不均,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地基处理的复杂性。其次,由于道路与桥隧的结构形式、使用功能和承受的荷载各具特点,对地基处理的目标和预期效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再者,地基处理方案的设计不仅要考虑经济成本和施工工期,还要兼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噪声、振动和生态保护等。因此,地基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结构、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精心设计合理的处理方案和技术路径。
2 道路与桥隧工程地基处理的基本原则
2.1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道路与桥隧工程地基处理的首要原则。地基处理方案必须确保地基在各种荷载工况下,能够满足工程对承载力和稳定性的要求,防止地基失稳、沉降过大等问题,保障道路与桥隧工程结构安全和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在选择地基处理技术和确定处理参数时,应充分考虑工程的重要性和潜在风险,留有足够的安全储备。
2.2 适用性原则
地基处理技术的选择应遵循适用性原则。需根据具体工程地质条件,如土层分布、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情况等,以及工程结构特点、使用要求和荷载大小等因素,综合评估各种地基处理技术的适用性。确保所选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地基存在的问题,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同时满足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
2.3 经济性原则
在保证地基处理质量和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应遵循经济性原则。对不
同的地基处理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成本合理、效益较高的方案。同时,在地基处理过程中,合理安排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材料消耗和施工成本,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3 道路与桥隧工程常见地基处理技术及应用
3.1 换填垫层法
换填垫层法是将基础底面以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除,然后分层换填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且无侵蚀性的材料,并夯实至设计要求的密实度。该方法原理简单,通过置换软弱土,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减少沉降。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如淤泥、淤泥质土、湿陷性黄土等。其优点是施工工艺简单,技术成熟,对施工设备要求不高;缺点是处理深度有限,一般不超过 3 米,且换填材料用量较大,成本相对较高,同时弃土处理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3.2 强夯法
强夯法是利用重锤从高处自由落下产生的冲击力,使地基土受到瞬间的冲击和振动,从而提高地基土的密实度和强度。该方法通过强大的夯击能,改善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有效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地基沉降。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优点是加固效果显著,施工工期短,成本相对较低;缺点是施工时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和噪声,对周边环境有一定影响,且在饱和软黏土地基中使用时,需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土体侧向挤出和隆起。
3.3 桩基础法
桩基础法是一种深基础施工技术,其核心是通过在土壤中打设桩体,将建筑或结构物的上部荷载有效地传递到地下深处更为坚硬、稳定且压缩性较小的土层或岩层上。这种方法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基础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有效减少地基沉降的风险。桩基础的分类方式多样,按照桩的受力特性,可以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两大类。端承桩主要依靠桩尖与坚硬岩层的直接接触来承受荷载,而摩擦桩则是通过桩身与周围土壤之间的摩擦力来分担荷载。根据成桩方法的不同,桩基础又可以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前者是在工厂预制后运输至施工现场打入,后者则是现场钻孔后直接灌注混凝土。桩基础法的应用范围广泛,尤其适用于地质条件复杂或对地基稳定性要求较高的道路、桥梁和隧道工程。其优点在于适应性极强,可以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工程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桩型和施工工艺。然而,这种方法的施工工艺相对复杂,技术要求高,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难度大,且成本相对较高。此外,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泥浆、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也需要充分考虑和妥善处理。
结束语
道路与桥隧工程地基处理技术是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的关键因素。在工程建设中,必须充分认识地基处理的重要性,严格遵循安全性、适用性和经济性等基本原则,根据具体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合理选择地基处理技术。随着工程建设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的地基处理技术也在不断涌现,工程技术人员应持续关注行业动态,加强技术研究和应用,不断提高道路与桥隧工程地基处理的水平,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推动道路与桥隧工程建设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峰.浅析道路桥梁施工中软弱地基的处理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16):138-140.
[2]弓文俊.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在道路工程路基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居业,2025,(05):64-66.
[3]卢青峰,陈勇.市政道路加宽工程地基沉降控制方法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14):20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