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施工中不安全技术因素与应对措施分析
杨鹏
身份证号:612722198602032113
引言
采矿工程作为资源开发领域的核心环节,是推动工业发展、保障资源供给的重要基石。然而,其施工环境具有显著的复杂性与危险性,随着社会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持续攀升,采矿工程的开采规模不断拓展、深度逐步增加,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所引发的风险也日益加剧。当前,尽管采矿行业对施工安全给予了一定关注,但在不安全技术因素的识别、评估与应对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部分企业安全意识淡薄,对技术因素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缺乏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行业内相关研究也有待深入,尚未形成完善的不安全技术因素防控体系。因此,全面、深入地分析采矿工程施工中不安全技术因素,并探索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是保障采矿工程安全施工、推动采矿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采矿工程施工中不安全技术因素分析
(一)地质勘探技术方面
地质勘探是采矿工程开展的首要环节,其技术的精准度直接决定了后续施工的安全性与科学性。当地质勘探技术手段陈旧、落后时,无法全面且精确地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岩层的稳定性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关键信息。这种信息获取的不完整性与不准确性,会导致地质资料与实际地质状况存在偏差,基于此制定的采矿设计方案难以契合实际施工需求。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意外遭遇未探明的断层、破碎带、地下暗河等不良地质体,从而引发地压失衡、巷道坍塌、透水等严重的安全事故,直接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与工程的顺利进行。
(二)采矿技术应用方面
采矿技术的合理选择与正确应用是保障采矿工程施工安全的关键所在。不同的采矿方法适用于各异的地质条件和矿体特征,若采矿技术选型不当,将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例如,在围岩稳定性较差的区域采用空场采矿法,随着开采的推进,采空区顶板失去有效支撑,极易发生坍塌事故;在瓦斯含量较高的矿井中,若未采用先进且合适的通风与瓦斯治理技术,瓦斯容易积聚,达到爆炸极限后,一旦遇到火源便会引发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外,采矿工艺不合理,如采掘顺序混乱、爆破参数设置错误等,会过度扰动岩体,破坏其原有的稳定性,进而产生飞石、强烈震动等危害,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转构成严重威胁。
(三)设备设施技术方面
采矿设备设施是采矿工程施工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技术性能与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施工安全。长期使用的老旧设备,由于零部件不断磨损、老化,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逐渐失效,故障率大幅上升。提升设备制动系统失灵可能导致矿车失控坠落,通风设备故障会使井下空气质量恶化,引发人员缺氧窒息或有害气体中毒等事故。而新研发的设备,若在技术成熟度方面存在不足,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可能暴露出各种安全隐患。例如,自动化设备的程序存在漏洞,可能导致设备误操作,从而引发安全事故,给采矿工程施工带来不可预估的风险。
二、针对不安全技术因素的应对措施
(一)优化地质勘探技术
为提升地质勘探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应积极引入并采用先进的地质勘探技术,如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地质雷达探测技术、高精度钻探技术等。通过多种勘探手段的综合运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对施工区域的地质构造、岩层特性、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探测与分析,构建精确的地质模型。同时,建立动态的地质信息监测系统,在采矿工程施工全过程中,持续跟踪地质条件的变化情况,及时更新地质资料。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对地质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为采矿设计和施工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依据,从源头上降低因地质因素引发安全事故的风险。
(二)改进采矿技术应用
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和矿体特征,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宜的采矿方法,并加强对采矿工艺的研究与改进。在采矿方法选择过程中,充分考虑矿体的赋存状态、围岩稳定性、矿石品位等因素,确保所选采矿方法既能实现高效开采,又能保障施工安全。优化采掘顺序,遵循先上后下、先支后拆等原则,减少对岩体的扰动,维持岩体的稳定性。合理设置爆破参数,通过理论计算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最佳的装药量、炮孔间距、起爆顺序等参数,降低爆破对周边岩体和环境的影响。积极引入智能化采矿技术,借助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对采矿过程的实时监测、智能分析与精准控制,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提高采矿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此外,加强采矿技术的培训与交流,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参加专业培训课程和技术交流活动,提升施工人员对采矿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确保采矿技术在实际施工中得到正确实施。
(三)强化设备设施技术管理
建立健全完善的设备设施管理制度,涵盖设备的选型采购、安装调试、使用操作、维护保养、报废更新等全过程管理环节。在设备选型采购阶段,严格把关,优先选择技术先进、安全性能高、可靠性强的采矿设备;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确保安装质量符合标准要求,设备运行稳定。制定详细的设备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全面检修和保养,及时更换磨损、老化的零部件,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安全防护装置有效可靠。加大对采矿设备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投入力度,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设备技术创新研究,推广应用智能化、自动化程度高的采矿设备。建立设备运行监测系统,通过安装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的运行参数,如温度、压力、振动、转速等,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故障诊断技术,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提前预警设备故障,实现设备的预防性维护,降低设备故障引发安全事故的概率。
结束语
采矿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复杂多样,严重威胁着施工安全与采矿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全面、深入地分析地质勘探、采矿技术应用、设备设施等方面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地质勘探技术、改进采矿技术应用、强化设备设施技术管理等应对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尽管在应对措施实施过程中面临技术、资金、人员等诸多挑战,但通过加强人才培养、争取政策支持、转变人员观念等一系列解决办法,可逐步克服困难。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集成化、标准化的安全技术将成为采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发展主流,持续推动采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迈向新的高度,为采矿行业的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黄杰. 采矿工程施工中不安全技术因素与应对措施分析[A] 新质生产力驱动第二产业发展与招标采购创新论坛论文集(二)[C]. 《中国招标》期刊有限公司, 《中国招标》期刊有限公司, 2025: 2.
[2]方晓. 采矿工程施工中不安全技术因素与应对措施分析[J]. 世界有色金属, 2025, (03): 91-93.
[3]关常军. 采矿工程施工中不安全技术的因素及应对措施探讨[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1, 41 (19): 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