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林业工程苗木育苗培育及造林技术

作者

吾斯曼·阿西木

身份证号:65282319840701201X

引言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苗木育苗培育及造林技术作为林业工程的基础环节,直接关系到森林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影响着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提高,对林业工程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的要求日益严格。深入研究林业工程苗木育苗培育及造林技术,分析其现状与不足,探索有效的改进措施,对于提升林业工程建设水平、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林业工程苗木育苗培育及造林技术的意义

1.1 生态意义

苗木育苗培育及造林技术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关键作用。通过科学的育苗培育技术,能够培育出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优质苗木,为大规模造林提供基础保障。造林活动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增强森林的碳汇能力,吸收二氧化碳,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同时,森林能够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此外,丰富的森林植被还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1.2 经济意义

林业工程苗木育苗培育及造林技术是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优质苗木的培育和高效造林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缩短成材周期,为木材加工、林产品开发等相关产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促进林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同时,特色经济林苗木的培育和种植,如果树、油茶树等,能够直接为林农带来经济收益,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1.3 社会意义

苗木育苗培育及造林技术在社会发展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大规模的造林活动能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空气质量,为人们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林业工程的实施还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苗木培育、造林施工到后期的森林管护,涉及众多环节,吸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此外,森林资源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发展森林旅游、生态康养等产业,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林业工程苗木育苗培育及造林技术的现状

2.1 育苗技术现状

当前,林业工程苗木育苗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传统的播种育苗方式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但存在种子发芽率不稳定、苗木生长一致性差等问题;扦插育苗技术能够保持母株优良性状,繁殖速度较快,但对扦插环境和技术要求较高,且部分苗木扦插成活率不理想;嫁接育苗可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苗木,但嫁接操作复杂,技术难度较大,且嫁接后苗木的后期管理要求精细。此外,虽然组织培养、容器育苗等新型育苗技术逐渐得到应用,但由于技术门槛高、设备投入大等原因,尚未实现大规模推广,育苗技术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2.2 苗木培育管理现状

在苗木培育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苗木施肥、灌溉等日常管理缺乏科学规划,部分地区仍采用经验式管理方法,不能根据苗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精准施肥和灌溉,导致苗木生长不良,抗病能力弱;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滞后性,往往在病虫害发生后才采取措施,且防治手段单一,过度依赖化学农药,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容易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苗木的整形修剪工作也未得到足够重视,缺乏专业的修剪技术和规范,影响苗木的树形结构和生长质量,降低苗木的商品价值和造林成活率。

2.3 造林技术现状

造林技术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造林地选择不够科学,部分地区未充分考虑立地条件,盲目造林,导致苗木成活率低,生长缓慢;造林密度不合理,过大或过小的造林密度都会影响林木的生长发育和林地生产力,降低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造林方法相对单一,多采用传统的裸根苗造林方式,对容器苗造林、直播造林等新型造林技术应用较少,且在造林过程中,苗木栽植、浇水等关键环节操作不规范,影响造林质量和效果。此外,造林后的抚育管理工作薄弱,缺乏长期有效的管护措施,导致幼林生长不良,成林率低。

3 林业工程苗木育苗培育及造林技术的改进措施

3.1 优化育苗技术

为提高苗木质量,应加强育苗技术创新。一方面,深入研究种子处理技术,通过浸种、催芽等方法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整齐度;另一方面,加大对扦插、嫁接等育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总结和优化操作流程,提高技术成功率。同时,积极推广新型育苗技术,如组织培养技术可实现苗木的快速繁殖和脱毒培育,容器育苗技术能提高苗木的移栽成活率和适应性,要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降低成本,提高技术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逐步实现育苗技术的现代化和规模化。

3.2 加强苗木培育管理

科学的苗木培育管理是培育优质苗木的关键。建立完善的苗木施肥、灌溉管理制度,根据苗木生长阶段和土壤肥力状况,制定合理的施肥和灌溉方案,采用精准施肥、滴灌等先进技术,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手段,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和病虫害抗药性;重视苗木整形修剪工作,培养专业的修剪技术人员,根据苗木种类和用途,制定科学的修剪方案,塑造良好的树形结构,提高苗木质量和商品价值。

3.3 创新造林技术

提高造林成效,关键在于创新造林技术。在造林地选择阶段,需开展全面且深入的立地条件调查与分析工作。应派遣专业人员实地考察,综合考量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诸如年均温、降水分布、光照时长等;深入剖析土壤特性,包括酸碱度、肥力状况、土壤质地;仔细研究地形地貌,如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等因素,进而筛选出适配当地环境的造林树种,敲定契合的造林方式。在确定造林密度时,要全面权衡树种自身特性,像是生长速度、冠幅大小、根系发育特点,以及其生长空间需求,结合林地的生产力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造林密度标准,以保障林木生长空间充足,实现林地资源高效利用。同时,积极推广多样化的造林方法,依据不同造林地的条件,如干旱地区土壤水分匮乏,就应大力推行容器苗造林技术,搭配保水剂应用,借助容器苗根系完整、移栽不易损伤的优势,以及保水剂的锁水功能,提高苗木成活率;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区,可尝试直播造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此外,要强化造林后的抚育管理工作,构建长效管护机制,定期开展除草作业,避免杂草与幼树争夺养分;进行松土操作,改善土壤透气性;合理施肥,为幼树生长提供充足营养;及时防治病虫害,为幼林健康生长保驾护航,稳步提高成林率与森林质量。

结束语

林业工程苗木育苗培育及造林技术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深入认识其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重要意义,剖析当前技术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采取优化育苗技术、加强苗木培育管理、创新造林技术等改进措施,能够有效提升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效。在未来的林业发展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持续提高,苗木育苗培育及造林技术将不断创新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生态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林娥. 林业工程苗木育苗培育及造林技术[J]. 中国林副特产,2025,(03):57-58.

[2] 杜丽娟. 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J]. 园艺与种苗,2025,45(03):59-61.

[3] 邱小雷. 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分析[J]. 南方农机,2024,55(24):79-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