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下质量管理的策略与实践
马倩
身份证号:130181198205294823
引言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直接影响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制度性安排,通过建立法规标准、实施监督管理、开展风险监测等方式,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链条进行管控。质量管理贯穿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各个环节,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能够从源头把控食品质量,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维护食品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然而,随着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消费需求的日益多样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的质量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如监管漏洞、标准滞后、技术手段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因此,深入研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下质量管理的策略与实践,对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下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质量管理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是保障公众健康安全的核心防线。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质量把控,能够有效防止有害物质进入食品供应链,避免因食品质量问题引发食源性疾病。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手段,可确保食品符合营养、卫生要求,从源头上消除食品安全隐患,让消费者能够放心食用各类食品,维护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减少食品安全事件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规范食品市场秩序
健全的质量管理有助于规范食品市场秩序。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下,统一的质量标准和严格的监管措施,能够约束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行为,促使其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对违规生产经营行为的严厉查处,可淘汰不合格企业,净化市场环境,防止 “ 劣币驱逐良币” 现象发生。这不仅保护了合法经营者的权益,也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食品行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促进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
有效的质量管理能够推动食品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标准的质量管理要求促使食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管理投入,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当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充满信心时,会更愿意购买食品产品,从而拉动市场需求,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质量管理还能促进食品行业形成良好的信誉和品牌形象,吸引更多资源投入,推动行业不断升级和创新,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法规标准不完善
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的法规标准存在诸多不足。部分法规条款陈旧,难以适应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和新技术应用的需求,对新型食品、食品添加剂等的规范存在空白。标准体系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不同部门制定的标准存在交叉、矛盾之处,导致企业在执行过程中无所适从,监管部门在执法时也面临标准不统一的困境。此外,标准更新速度缓慢,无法及时反映食品安全领域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影响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二)监管执行不力
食品安全监管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监管力量不足,基层监管部门人员配备有限,难以对数量庞大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监管方式较为传统,多以事后检查为主,缺乏对食品生产全过程的动态监管和风险预警。同时,监管部门之间存在职责不清、协调不畅的问题,在面对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时,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导致监管效率低下,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食品安全隐患。
(三)技术支撑不足
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有待加强。检测技术手段相对落后,部分基层检测机构设备陈旧、检测方法单一,难以满足对复杂食品基质中微量有害物质的检测需求,无法及时发现新型食品安全风险。在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建设滞后,数据共享程度低,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难以实现对食品安全风险的精准防控和协同治理。此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尚不完善,对食品安全风险的预测和预警能力不足。
三、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下质量管理的策略与实践
(一)优化法规标准体系
完善食品安全法规标准体系是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基础。加快修订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填补法规空白,增强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整合和统一食品安全标准,建立科学、合理、协调的标准体系,消除标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强标准的动态管理,及时跟踪食品行业发展动态和国际标准变化,加快标准更新速度,确保法规标准能够适应食品安全监管和质量管理的新需求,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法律和标准依据。
(二)强化监管执行效能
提升监管执行效能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加大监管资源投入,充实基层监管力量,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执法能力。创新监管方式,推行 “ 双随机、一公开” 监管模式,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实现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高效的联合执法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形成监管合力,消除监管盲区和漏洞,提高监管效率和效果。
(三)提升技术支撑能力
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加大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发的投入,引进和开发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方法,提高检测的准确性、灵敏度和效率,满足对各类食品安全风险的检测需求。加快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构建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实现监管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智能化水平。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提高对食品安全风险的预测和预警能力,为食品安全监管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结束语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下的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对保障公众健康、规范市场秩序、促进食品行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当前存在法规标准不完善、监管执行不力、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且面临体系整合、创新发展、社会共治等挑战,但通过优化法规标准体系、强化监管执行效能、提升技术支撑能力等策略,以及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能够有效提升质量管理水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理念的持续更新,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下的质量管理将朝着智慧化、协同化、国际化方向不断发展,为构建更加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 “ 舌尖上的安全” 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世涛, 滕杰.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下质量管理的策略与实践[J]. 质量与认证, 2025, (06): 60-63.
[2]蒙思, 梁彬文. 食品安全监督抽样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提高对策[J].食品安全导刊, 2024, (22): 7-9.
[3]向纪亚. 食品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风险因素和对策[J]. 现代食品, 2022,28 (12): 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