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水污染现状及环境保护治理对策

作者

陶羿毅 何宏瑶

垫江县生态环境监测站 408300

一、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农村水环境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水污染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农村居民的健康,还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然而,当前农村水污染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深入探究有效的治理路径。本文旨在分析农村水污染现状,提出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治理对策,为改善农村水环境提供参考。

二、农村水污染现状分析

农村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和生态系统退化。污染源主要包括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排放和工业废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是农村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导致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流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生活污水排放方面,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池塘等地表水体,导致水质恶化。工业废水污染也不容忽视,部分农村地区的小型工厂和作坊排放的废水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污染水环境[1]。此外,农村垃圾随意堆放,雨水冲刷后污染物进入水体,也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据调查,我国农村地区约有 60% 的地表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农业生产。

三、农村水污染治理对策

(一)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

政策支持是农村水污染治理的基础。政府应制定和完善农村水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水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和标准要求,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排放、工业废水污染等不同污染源制定分类管理标准,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监管体系。同时,建立健全农村水污染治理监管机制,整合环保、农业、水利等多部门力量,形成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农村水环境的常态化监测和突击检查,利用卫星遥感、水质在线监测等技术手段提升监管效率,确保治理措施的有效执行。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农村水污染治理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治理资金,支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通过 PPP 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污水处理项目,为农村水污染治理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完善法律法规,可以为农村水污染治理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农村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排放

控制污染源是农村水污染治理的关键。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方面,应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通过生物防治、物理诱杀等方式替代化学农药,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精准施肥,减少化肥施用量;鼓励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如利用畜禽粪便制作堆肥、种植绿肥作物等,从源头上减少氮、磷等污染物的产生。此外,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如稻鱼共生、林果间作、农林复合系统等,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净能力,降低对外部化学投入品的依赖。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应加快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根据村庄规模、人口密度和经济条件,科学规划污水处理设施布局,采用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对于人口集中、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建设小型集中式污水处理站,采用生物接触氧化、人工湿地等工艺;对于暂时无法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地区,可以推广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如人工湿地、化粪池、土地渗滤系统等,利用土壤-植物系统的自然净化能力处理污水;同时加强农村改厕工作,推广三格式化粪池、沼气池等卫生设施,减少粪便污染,实现生活污水的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2]。工业废水治理方面,应加强对农村地区工厂和作坊的监管,建立农村工业企业环境准入制度,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耗水项目落地;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对造纸、印染、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实施在线监测,确保废水达标排放;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入园发展,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废水的集中收集、集中处理和循环利用;同时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水产生量,从源头上控制工业污染。通过控制污染源,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保障农村居民用水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生态修复,恢复水生态系统

生态修复是农村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应通过植被恢复、湿地建设等措施,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例如,在河流、池塘周边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荷花等,这些植物可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同时构建河岸缓冲带,种植乔灌草复合植被,拦截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此外,建设人工湿地,利用湿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净化功能,进一步降解水中的污染物,提高水体透明度;在湿地系统中配置多种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形成完整的生态链,增强污染物的分解能力[3]。还可以通过放养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等,控制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数量,维持水生态平衡;同时引入底栖动物,如螺类、贝类等,促进底泥中污染物的分解和转化。通过推进生态修复,可以恢复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产品。

(四)加强公众参与,提高环保意识

公众参与是农村水污染治理的重要基础。应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对农村居民的环保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例如,开展农村水污染防治宣传活动,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向农村居民宣传水污染的危害和治理方法,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和视频,组织环保知识竞赛和文艺演出,增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农村学校中,将环保知识纳入课程,开设环保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与水质监测和垃圾分类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在农村社区中,开展水污染防治培训和指导,帮助居民掌握污水处理的方法和技巧,如垃圾分类、厨余堆肥、雨水收集等,鼓励居民参与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同时建立公众监督机制,设立举报热线和网络平台,鼓励村民举报违法排污行为,对举报属实的给予奖励。通过加强公众参与,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污染治理的良好氛围,推动农村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四、结论

农村水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政策支持、控制污染源、推进生态修复和加强公众参与等多种路径,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保障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在治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污染治理的良好氛围,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利明.农村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性及对策探析[J].清洗世界,2023,39(01):146-148.

[2]吴国光.关于农村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的思考与建议[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9,(06):98.

[3]李运凯.农村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的思考与建议[J].山东工业技术,2019,(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