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音乐文化培训对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价值与实践路径
苏日巴特
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文化馆 014000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内蒙古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拥有长调、马头琴等丰富音乐文化遗产,这些艺术形式既是蒙古族的精神象征,也是各族情感纽带。然而,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困境,民族间文化交流有待加强。群众音乐培训能通过共同参与增强文化认同与社会凝聚力。
研究旨在探索音乐培训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路径:分析其文化价值与民族团结作用;评估现有培训模式(如社区合唱团、乐器教学)的成效;结合地域特色提出优化策略,包括师资建设、形式创新及多方协作。内蒙古的典型案例可为多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文化生态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二、群众音乐文化培训的文化价值
群众音乐文化培训促进社会和谐,在内蒙古多民族地区作用显著。音乐作为通用语言,搭建了民族间沟通桥梁,消弭文化隔阂。各族群众共同学习传统音乐,既传承文化遗产,又增进情感共鸣。研究表明,这类活动能弘扬核心价值观,增强社区凝聚力,建立跨民族社会联系。同时,音乐活动构建文化认同,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形成共享体验,缓解社会压力,提供情感表达空间。通过培养文化自觉,既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也促进对他民族文化的尊重,为多民族和谐共处奠定基础。
2.2 内蒙古地区群众音乐文化的独特性与价值
内蒙古群众音乐文化以其鲜明特色,在多民族文化中展现独特价值。作为草原文化载体,长调、呼麦、马头琴等传统艺术通过音乐培训活动转化为促进社会和谐的资源。其独特性体现在音乐与自然的契合——长调模拟草原辽阔,呼麦呼应风声马蹄,成为连接现代居民与草原文化的情感纽带。
从文化价值看,内蒙古音乐培训实现了传统与现代融合。城市社区的马头琴班既教传统曲目,也创作反映当代生活的新作,保持本真性同时赋予时代内涵。研究表明,地域特色音乐能增强文化认同,促进各族对草原文化的珍视与尊重。如"草原之声"项目中,汉族居民用蒙语演唱民歌时,旋律消解了语言障碍,建立跨民族情感共鸣。
音乐培训还体现文化多元共生价值。牧区文化站采用"蒙汉双语教学 + 多民族乐器合奏"模式,如马头琴与二胡、口弦琴组合,既保护非遗又创造新文化形态。通过经典曲目传唱,既传承革命文化,又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此外,音乐培训在牧区城镇化进程中发挥心理调适作用。调研显示,参与传统乐器培训的转移安置牧民,通过音乐表达乡愁、重构认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升。这种"音乐疗愈"效应使其成为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缓冲机制。
当前内蒙古群众音乐培训的创新实践,正通过数字化手段拓展其文化辐射力。2025 年上线的“ 草原云课堂” 将长调大师课、马头琴远程教学覆盖至偏远牧区,同时吸引全国爱好者参与学习。这种突破地域限制的传播方式,既放大了内蒙古音乐文化的影响力,也为其他民族地区提供了“ 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播” 的示范样本。其核心价值在于证明:当群众音乐培训扎根地域特色时,既能守护文化多样性,又能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路径。
三、群众音乐文化培训的实践路径
3.1 内蒙古群众音乐文化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内蒙古群众音乐文化培训以传统音乐为核心,多民族参与为特色,依托基层设施普及长调、马头琴等非遗项目。"草原文化惠民工程"将培训延伸至牧区,形式多样,包括合唱团、工作坊和双语慕课。例如,呼和浩特"马头琴进社区"项目通过分级课程提升参与度,使传统音乐融入生活。
但问题仍存:双语音乐教师短缺,牧区教学难以系统化;传统曲目与现代审美脱节,年轻群体更倾向创新作品;城乡资源分配不均,牧区基础条件不足;政府主导过度,社会力量参与不足;部分项目形式化,参与者对文化内涵认知有限,影响民族团结实效。
数字化传播为传统音乐培训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衍生出新问题。“ 草原云课堂” 虽扩大了覆盖面,但老年牧民群体因技术使用障碍面临二次边缘化风险。此外,线上教学难以复现马头琴演奏中的肢体互动、长调演唱中的气息控制等关键细节,影响技艺传承的完整性。这些现象折射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中的普遍性难题,即如何在技术赋能的同时保持艺术本真性。刘蕾提出的实践策略创新要求在此语境下显得尤为迫切,需要针对不同群体需求设计差异化培训方案。
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文化认同构建的复杂性。当蒙古族传统音乐成为多民族共同学习对象时,如何既避免文化符号的简单挪用,又防止封闭性保护主义,成为培训设计中的关键命题。当前部分双语教材存在蒙语注音机械化、文化解读表面化等问题,难以引导学员真正理解音乐背后的游牧哲学和生态智慧。这种文化转译的失真现象,削弱了音乐作为情感纽带的潜在功能,需要在后续实践中通过完善课程体系予以矫正。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内蒙古地区群众音乐文化培训的系统考察,揭示了其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独特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表明,以长调、马头琴等传统艺术为载体的音乐培训活动,通过多民族共同参与机制,有效构建了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的双重纽带。2025 年实施的“ 草原文化惠民工程” 等创新实践表明,当培训内容深度结合地域特色时,不仅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能显著提升各族群众的社会归属感。当前存在的师资短缺、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可通过“ 双语双师” 培养体系、城乡联动机制等针对性措施予以改善。
展望未来,内蒙古群众音乐文化培训发展应着重强化三个维度:在文化传承方面,需进一步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传播技术的融合路径,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游牧生活场景,增强年轻群体的文化感知;在组织模式上,应深化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同,鼓励企业通过文创产品开发等方式参与支持;在社会效益层面,建议将音乐培训纳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通过“ 蒙汉音乐工作坊” 等常态化活动巩固文化认同成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2025 年“ 一带一路” 文化合作深化,内蒙古音乐文化可成为对外交流的特色名片,这既为培训活动注入新活力,也为其他民族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范式。
参考文献
[1] 刘西晓.体育赛事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5,(7):17-19.
[2] 乌云塔娜.大力发展群众文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思考[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2025,(2):013-016.
[3] 李相浩.群艺馆朝鲜族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创新开展与实践探索[J].《戏剧之家》,2024,(2):106-108.
[4] 陈戈.论原创群众歌曲对群众文化生活的美学塑造与精神引领[J].《艺术评鉴》,2025,(1):1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