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优化设计

作者

李争 苏杭

身份证号:130184199411062015;身份证号:130184199307203527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水资源调配、防洪减灾、能源供应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在工程施工期,土石方开挖、混凝土浇筑、机械作业等施工活动不可避免地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生物栖息地损毁等。这些生态问题不仅影响区域生态平衡,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且不可逆的破坏。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如何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科学合理地优化生态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 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大量的土石方开挖、施工场地平整等活动,会直接破坏地表植被。植被的破坏削弱了土壤的固持能力,使得土壤在降雨和地表径流的作用下,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尤其是在山区、丘陵等地形复杂区域,水土流失问题更为严重,可能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河道淤积,影响周边农业生产和水系生态功能。

1.2 水体污染与生态失衡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如混凝土搅拌废水、机械冲洗废水、生活污水等,若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会携带大量的悬浮物、化学污染物进入周边水体,导致水质恶化。水体污染不仅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可能对下游居民的用水安全构成威胁。此外,工程建设改变局部水文条件,如水流速度、水位变化等,也会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

1.3 生物多样性受损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活动占用和破坏大量的自然栖息地,使得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被压缩,部分物种可能被迫迁徙甚至面临灭绝风险。同时,施工产生的噪音、振动等干扰,也会影响生物的正常活动和繁殖,破坏生物的生态链,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 。

2.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现状及问题

2.1 生态保护规划不完善

部分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前,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足,生态保护规划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规划内容往往侧重于工程建设需求,对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考虑不够,未能充分评估施工活动对周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导致生态保护措施与工程施工无法有效衔接,难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 。

2.2 保护技术应用滞后

目前,一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采用的生态保护技术较为传统,如简单的洒水降尘、临时挡土措施等,在应对复杂生态问题时效果有限。对于植被恢复、水体净化、生物栖息地修复等关键生态保护环节,缺乏先进适用的技术手段和工艺,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生态保护要求。同时,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速度较慢,制约了生态保护水平的提升 。

2.3 管理监督机制薄弱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生态保护管理方面,存在责任划分不明确、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多个管理部门职责交叉,导致管理过程中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影响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落实。此外,对施工单位生态保护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不足,缺乏有效的考核和奖惩机制,使得部分施工单位为追求施工进度和经济效益,忽视生态保护要求,随意减少生态保护投入 。

3.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优化设计

3.1 优化生态保护规划设计

在工程前期,加强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全面掌握施工区域的生态本底情况,包括植被类型、生物资源、水文地质等信息。基于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专项规划,将生态保护目标、措施与工程施工方案进行有机融合。明确不同施工阶段的生态保护重点和要求,合理规划施工场地、施工路线,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建立生态保护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优化规划内容 。

3.2 创新生态保护技术应用

积极研发和引进先进的生态保护技术,针对施工期的主要生态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植被恢复方面,采用乡土植物种植、生态混凝土护坡等技术,提高植被成活率和固土能力;在水体污染防治方面,推广应用高效的废水处理技术,如膜分离技术、生物处理技术等,确保施工废水达标排放;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建设生态廊道、人工鱼巢等设施,为生物提供迁徙和栖息空间 。

3.3 完善生态保护管理体系

明确各部门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生态保护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管,将生态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纳入施工单位的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生态保护措施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同时,加强与周边社区、环保组织的沟通与合作,鼓励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监督 。

4.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优化设计的实施保障

4.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专门的生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相关负责人组成,统筹协调施工期生态保护工作。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生态保护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确保生态保护措施优化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 。

4.2 强化资金与技术支持

加大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设立生态保护专项资金,确保生态保护措施所需的资金及时到位。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开展生态保护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为生态保护措施优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撑。鼓励施工单位积极采用先进的生态保护技术和设备,提高生态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

4.3 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科普活动等方式,提高工程建设相关人员和周边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向施工人员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和技术要求,使其在施工过程中自觉落实生态保护措施;向周边公众宣传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生态保护氛围 。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的优化设计是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面对施工期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诸多影响以及现有保护措施存在的问题,通过优化生态保护规划、创新技术应用、完善管理体系,并辅以有效的实施保障措施,能够显著提升生态保护水平,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未来,随着生态保护理念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将更加科学、完善,为推动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生态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黎超.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重点分析[J]. 湖南水利水电,2023, (04): 67-69.

[2]李维俊, 张勇, 瑙莫汗.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废污水处理方法简述[J]. 内蒙古水利, 2023, (06): 46-47.

[3]白少博, 吴志鹏.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生态环境管理要点分析[J].西北水电, 2022, (02): 120-1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