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医院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处理研究

作者

贾雅莉

身份证号:130104198107060326

引言

在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医院人力资源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核心要素,其配置状况直接关乎医疗服务的质量、效率与公平性。合理且均衡的人力资源配置,是保障医疗服务有效供给、满足民众多元健康需求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医院人力资源配置失衡现象愈发突出,不同地域、不同层级医院以及医院内部各科室之间,在人员数量、专业结构、职称层次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这种不均衡不仅造成医疗资源的错配与浪费,加剧 “ 看病难、看病贵” 问题,还严重阻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协调发展。深入探究医院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的表现、成因,并寻求切实可行的处理策略,对于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医院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的表现

(一)区域间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

从地域维度审视,医院人力资源配置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丰厚的薪酬待遇,成为医学人才的集聚高地。这些地区的医院不仅拥有充足的医护人员数量,更汇聚了大量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人才结构层次丰富,医疗技术创新能力强劲,能够开展各类复杂高难手术与前沿诊疗服务。反观经济欠发达地区,受限于薄弱的经济基础、匮乏的发展机遇以及相对较低的薪资福利水平,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医学人才。

(二)不同层级医院间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

在医院层级体系中,人力资源配置失衡问题同样突出。三级医院凭借先进的医疗设备、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优质的科研教学平台以及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吸引了众多高水平医学专家和优秀青年人才,形成了结构合理、梯队完善的人才队伍,在疑难重症诊疗、医学科研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层医院,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由于工作环境相对艰苦、薪资待遇偏低、职业晋升渠道狭窄以及培训学习机会匮乏,导致人才吸引力不足,人力资源严重短缺。基层医院普遍存在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低、知识更新缓慢、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难以承担起基层首诊、健康管理等基本医疗服务职能,使得患者过度集中于三级医院,造成 “ 看病难” “ 一床难求” 的局面,同时也造成基层医疗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影响了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落实。

二、医院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原因

(一)体制机制因素

现行医疗卫生体制机制的不完善,是导致医院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重要根源。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僵化的编制管理模式束缚了医院的自主用人权,医院难以根据实际业务需求灵活调整人员数量和结构,导致人员配置与医疗服务需求脱节。职称评定制度存在导向偏差,过度侧重论文发表数量、科研项目级别等科研指标,忽视临床实践能力、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等关键要素,使得许多长期扎根临床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医护人员难以获得与其能力相匹配的职称晋升机会,挫伤了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与配置。同时,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户籍制度、编制壁垒、社会保障衔接不畅等因素,严重阻碍了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医院之间的自由流动,使得人力资源难以向需求迫切的地区和单位合理转移,加剧了配置不均衡的局面。

(二)经济发展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造成医院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关键因素。经济发达地区凭借雄厚的财政实力,能够为医疗卫生事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用于改善医院基础设施条件、购置先进医疗设备、提高医护人员薪酬待遇、开展医学科研与学术交流活动,从而吸引和留住大量优秀医学人才。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财政收入有限,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相对不足,医院基础设施陈旧、医疗设备短缺、医护人员薪资待遇较低,难以满足人才的物质和职业发展需求,导致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此外,经济发展水平还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医疗支付能力和健康意识,经济发达地区居民医疗需求旺盛且支付能力强,促使医院不断扩充人才队伍以提升服务能力;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医疗需求相对不足,医院发展受限,进一步削弱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形成恶性循环。

三、医院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的处理策略

(一)优化政策制度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打破传统编制限制,积极推行全员岗位聘用制,赋予医院更大的用人自主权,使其能够依据医疗服务需求动态调整人员配置。改革职称评定制度,构建以临床实践能力、服务质量、职业道德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降低科研指标权重,鼓励医护人员深耕临床一线。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消除户籍、编制、社保等制度性障碍,简化人才流动手续,实现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医院之间的自由流动。制定并落实优惠政策,对前往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工作的医护人员给予财政补贴、职称晋升优先、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政策倾斜,提高基层和偏远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引导人才合理流动。

(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区域间医疗卫生合作,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区域医疗联合体,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远程医疗、双向转诊等方式,提升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更新医疗设备,提高医护人员薪酬待遇,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医疗卫生人才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区域内人才配置,避免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建立区域内人才交流与合作平台,组织开展联合培训、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活动,促进人才共同成长与区域间人力资源的均衡分布。此外,探索建立区域医疗人才池,实现人才的统一调配和共享使用,提高人才利用效率。

(三)完善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

优化医学专业设置,紧密结合社会医疗需求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趋势,加大对基层医疗、公共卫生、康复医学、老年医学等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合理布局医学教育资源,在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增设医学教育机构或教学点,扩大医学人才培养规模,提高当地人才自给率。完善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体系,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制度,为医护人员提供丰富多样的培训和进修机会,促进其专业技能不断提升和知识持续更新。加强院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增加临床实践教学比重,建立临床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适应性。

结束语

医院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是制约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其解决需要多维度、系统性的策略和长期持续的努力。通过深入剖析不均衡的表现与成因,针对性地优化政策制度、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完善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能够逐步改善医院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布局与高效利用。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持续关注这一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强政策落实与监督评估,促进医院人力资源配置的均衡化、科学化,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公平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让广大民众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公平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丹. 人力资源配置优化对医院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 经济师,2025, (05): 252-253.

[2]苗言. 医院经济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探索[J]. 财经界, 2025, (09):39-41.

[3]李玉华, 焦红云. 医院人力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 中国产经, 2025, (04): 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