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连接技术创新与质量控制研究
丁玲
身份证号:370602198808121821
一、引言
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凭借其高效、节能、环保等优势,逐渐成为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相较于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将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然后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装配,显著缩短了施工周期,减少了现场湿作业与环境污染 。然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节点连接的可靠性,节点连接技术作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核心技术之一,直接影响着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与耐久性。因此,开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连接技术创新与质量控制研究,对推动装配式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连接技术创新
(一)传统连接技术创新
1.灌浆套筒连接技术创新
灌浆套筒连接是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连接技术之一,其原理是通过在钢筋端部预埋套筒,在施工现场将钢筋插入套筒后灌注高强灌浆料,实现钢筋之间的连接。为提高灌浆套筒连接的可靠性与施工效率,研究人员在套筒构造与灌浆工艺上进行了创新。在套筒构造方面,开发出新型变径套筒、自定心套筒等。变径套筒可解决不同直径钢筋连接的问题,扩大了灌浆套筒的应用范围;自定心套筒则通过特殊的构造设计,使节点在地震作用下具有更好的复位能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在灌浆工艺上,研发了自动化灌浆设备与智能监测系统。自动化灌浆设备能够精确控制灌浆压力与流量,确保灌浆饱满;智能监测系统可实时监测灌浆过程中的压力、温度等参数,及时发现灌浆缺陷,提高灌浆质量的可控性。
2.浆锚搭接连接技术创新
浆锚搭接连接是利用预留孔洞插入钢筋后灌注水泥基灌浆料,实现钢筋的搭接连接。为克服浆锚搭接连接存在的锚固长度长、灌浆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孔洞构造优化与灌浆材料改进上。在孔洞构造方面,采用螺旋肋钢筋、带肋波纹管等增强钢筋与灌浆料之间的粘结性能,缩短锚固长度。例如,螺旋肋钢筋表面的螺旋纹路能够增加与灌浆料的机械咬合作用,提高锚固效果 。在灌浆材料方面,研发出高流动性、早强、微膨胀的灌浆料,改善灌浆料的工作性能与力学性能。新型灌浆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无需振捣即可填充孔洞,且早期强度发展快,能够缩短施工工期,微膨胀特性可有效避免灌浆料收缩导致的空隙,保证连接质量。
(二)新型连接技术应用
1.预应力连接技术
预应力连接技术是通过施加预应力使装配式混凝土构件之间紧密结合,形成整体受力体系。该技术具有施工速度快、节点延性好、可恢复性强等优点,在桥梁、大跨度建筑等领域得到了一定应用。预应力连接技术主要包括后张预应力连接与先张预应力连接。后张预应力连接是在构件安装完成后,通过张拉预应力筋实现连接;先张预应力连接则是在构件预制阶段张拉预应力筋,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放松预应力筋,实现构件之间的连接 。预应力连接技术的应用,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提供了一种新的连接思路,尤其适用于对结构变形要求较高、需要快速施工的工程。
2.干连接技术
干连接技术是指无需灌浆等湿作业,通过机械连接件实现构件连接的技术,如螺栓连接、焊接连接等。干连接技术具有施工效率高、质量易于控制等优点,能够有效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量。例如,螺栓连接通过高强度螺栓将构件连接在一起,施工过程简单快捷,且便于拆卸与维护;焊接连接则通过电弧焊等方式将构件的钢筋或钢板焊接,形成牢固的连接。随着新型材料与工艺的发展,干连接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未来可进一步优化连接构造,提高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与耐久性。三、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连接质量控制
(一)材料质量控制
1.钢筋与套筒质量控制
钢筋与套筒是节点连接的关键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连接节点的承载能力。在钢筋质量控制方面,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钢筋的强度、直径、伸长率等指标进行检验,确保钢筋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同时,加强对钢筋加工过程的控制,保证钢筋端部的加工精度,如钢筋端头的平整度、螺纹精度等,以确保钢筋与套筒的良好匹配 。对于套筒,重点控制套筒的材质、壁厚、尺寸精度等。套筒应采用优质钢材制作,具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其壁厚与尺寸应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避免因套筒质量问题导致连接失效。
2.灌浆料质量控制
灌浆料是灌浆套筒连接与浆锚搭接连接的重要填充材料,其性能对连接质量至关重要。在灌浆料质量控制上,首先要严格控制灌浆料的原材料质量,水泥、骨料、外加剂等原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其次,对灌浆料的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确保灌浆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强度、微膨胀性等性能。在施工过程中,按照规定的配合比准确计量原材料,搅拌均匀,保证灌浆料的质量稳定性。同时,对灌浆料的强度进行抽样检验,确保灌浆料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
(二)施工工艺质量控制
1.节点连接施工流程控制
规范的施工流程是保证节点连接质量的基础。以灌浆套筒连接为例,其施工流程主要包括钢筋清理、套筒安装、钢筋插入、灌浆等环节。在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如钢筋清理要确保钢筋表面无油污、锈迹等杂质,以保证钢筋与灌浆料的粘结性能;套筒安装要保证位置准确、固定牢固;钢筋插入要保证插入深度符合设计要求;灌浆过程要控制灌浆压力、速度与饱满度,避免出现空洞、不密实等问题 。通过制定详细的施工操作规程,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确保施工流程规范执行。
2.施工过程监测与管理
加强施工过程的监测与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节点连接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对灌浆过程进行实时监测,记录灌浆压力、流量、时间等参数,以及灌浆部位的图像信息,以便对灌浆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估。同时,建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各施工环节的质量责任,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质量考核,确保施工过程质量可控。
四、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连接技术创新与质量控制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结论:一是创新传统连接技术、应用新型连接技术,可提高节点连接性能,满足工程需求;二是从材料、施工工艺等环节进行质量控制,能保障节点连接质量,提升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未来,技术创新上要加强新型连接技术研发,降低成本,提高通用性与适应性;质量控制上需完善标准与检测手段,加强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应用,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监控。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技术与质量控制水平提升,为装配式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韦古强,胡从川,王越,等.装配式混凝土柱脚节点可替换耗能构件抗震性能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24,36(06):37-43.
[2] 王 宏 伟 , 王 宫 . 全 预 制 装 配 式 混 凝 土 结 构 节 点 研 究 [J]. 砖瓦,2024,(07):91-94.
[3]刘凯.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新型梁连接节点设计[J].江苏建材,2024,(03):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