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护岸技术在中小河流修复工程中的选型优化与生态效益评估

作者

王鲁云

德宏州水利局 678400

一、引言

中小河流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障水资源供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剧,中小河流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退化问题。传统的河道整治工程过度依赖硬质化护岸,虽在短期内解决了防洪安全问题,却带来了生态系统割裂、生物多样性下降、水体自净能力减弱等一系列问题。生态护岸技术作为平衡防洪功能与生态修复的创新手段,逐渐成为中小河流治理的核心方向。

二、生态护岸技术选型依据

2.1 河道特征分析

水流速度、流量及水位变化是影响生态护岸选型的关键因素。在水流速度较快、流量较大的河段,需选择抗冲刷能力强的护岸技术,如石笼护岸、生态混凝土护岸等。石笼护岸由装填石料的铁丝笼组成,石料间的空隙可消散水流能量,抵抗水流冲刷;生态混凝土护岸通过特殊工艺制成多孔结构,能增强对水流的阻力,减少水流对岸坡的侵蚀。对于水位变化频繁的区域,可采用植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护岸形式,如在常水位以下采用石笼或混凝土基础,常水位以上种植耐淹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固土,提高岸坡稳定性。

地质条件对护岸技术也有相应要求。在土质疏松、易发生滑坡的地段,宜选用具有较强锚固能力的护岸技术,如土钉墙结合植被护坡。土钉墙可增强土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植被护坡则能进一步加固土体,减少水土流失。对于砂质土壤,由于其透水性强,可选择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且利于水分交换的生态护岸,如土工格栅植草护坡,土工格栅能增加土体的摩擦力,植草可保护坡面,同时促进水分在土壤与河道间的交换。

2.2 生态需求考量

良好的生态护岸应具备一定的水质净化能力。植物护岸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人工湿地型护岸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可有效改善河道水质。在污水排放量大、水质污染严重的河段,可优先考虑人工湿地型生态护岸,结合其他水质净化措施,实现水质的有效改善。

三、常见生态护岸技术类型及特点

3.1 植物护岸

植物护岸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固土、枝叶消能来保护河岸的一种生态护岸形式。常见的植物护岸方式有草本植物护坡、灌木护坡和乔灌草结合护坡。草本植物生长迅速、根系发达,能快速覆盖坡面,减少雨水冲刷,如狗牙根、高羊茅等常用于护坡。灌木护坡具有较强的抗冲刷能力,且能提供一定的景观效果,如紫穗槐、夹竹桃等。乔灌草结合护坡则能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结构,增强岸坡稳定性,同时提高生物多样性,如在坡顶种植乔木,中间层种植灌木,下层种植草本植物。植物护岸的优点是生态性好,能美化环境、净化水质、为生物提供栖息地;缺点是抗冲刷能力相对较弱,在水流速度较大的区域需与其他工程措施配合使用。

3.2 石笼护岸

石笼护岸如前文所述,由装填石料的铁丝笼组成。其优点包括石料可就地取材,降低成本;植物根系能与石笼结合,增强结构整体性和生态性;石笼内的空隙利于空气和水分交换,为水生动植物创造良好生存环境。然而,石笼护岸也存在局限性,当护岸长度较长时,石料运输可能困难,且笼内块石填充需大型设备;石笼编织工艺复杂,钢丝材料和镀层性质影响耐久性,需进行耐久性试验;局部破坏易导致石材掉落,影响结构稳定性。

四、生态护岸技术选型案例

以云南省西南某城区河流综合治理项目为例,从城市防洪、生态修复、景观提升、工程用地等方面综合考虑平衡,提出技术选型。

本工程结合现状河底高程情况,不对现状河道纵坡作出重大调整,减小开挖深度和放坡占地面积。河道横断面以满足过流为基本要求,对老城区建设空间狭窄段,清除障碍物、改建阻水建筑物,扩大行洪断面;对两岸用地富裕的河段,结合景观要求,宜采用复式断面,通过生态护岸与现状地面衔接。

技术选型:护岸型式选择上,对生态砌砖护岸、三维生态袋护岸、生态格网石笼护岸三种材料从抗冲刷能力、适用坡度、主要生态功能、单位造价、施工控制等方面进行评价。在结构安全方面,生态砌砖和格网石笼较优,结构耐久性强、经得住冲刷,结构坚固稳定、安全可靠。在景观效果方面,生态袋本身袋装土表面为黑色,整体效果较差,且绿植生长稀疏,难以持久;生态格网石笼长期运行表面会缠绕很多杂物,影响美观;生态砌砖其锁块之间孔隙能生长植物,外观基本被垂直绿化覆盖,整体效果较好。在施工质量和进度控制方面,石笼填充材料石材可在当地开采且储量丰富,但石材质量层次不齐,且石笼垒砌施工进度较慢;生态袋和生态砌砖施工工期相当,生态砌砖可以先行预制,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都易控制。综合考虑本工程护岸推荐采用生态砌块挡墙。

本工程生态砌块挡墙墙体采用自嵌式混凝土预制砌块结构,砌块尺寸为 2m× 1m× 0.5m ,砌块混凝土强度不低于 C25,砌块间连接需要用专门的锚固螺杆连接。挡墙顶高程位于常水位以上 0.3~0.5m ,墙后设 50cm 厚砂石反滤层,挡墙基础采用 C20 砼。砌块内填充碎石,填装完成后,人工操作将石块以咬合状态摆放好。表层的石块不能突出,将石块竖直放置,互相咬合。常水位以上砌块,为了保证植物生长,回填石材的缝隙需填充土砂,砌块的缝隙处以及底部应铺设土工布。生态砌块挡墙的锁嵌设计,使得砌砖之间相互咬合,相互制约,前后左右没有滑移,大大提高了承担水平推力的能力,进一步增加了挡墙的稳定性能。同时结构自身透水、透气,有利于氧气传入水中,增加溶解氧,帮助水生物和鱼类的生长,进一步促进水体自净,改善河道水质。

生态效益:该工程自2021 年实施以来,河岸结构稳定,洪涝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减少,城市景观提升,滨水空间增值,生态护岸带动周边土地开发与旅游收益。生态护岸以及河口湿地对水质改善积极,通过监测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削减明显,水体富养化改善明显。同时,护岸植被的恢复为陆生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增加了昆虫、鸟类等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植被覆盖降低了夏季水温,鱼类产卵期延长,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综上,该项目基本达到设计生态效益目标。

五、结论

生态护岸技术在中小河流修复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科学合理地选型优化,综合考虑河道特征、生态需求等多方面因素,采用多目标综合决策、因地制宜和技术组合应用等策略,能够选择出最适合的生态护岸技术方案。同时,生态护岸技术在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提升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未来生态护岸技术将向智能化监测、低碳材料、NbS 深度整合方向演进,其核心目标是构建“ 会呼吸的生命河岸” ,实现中小河流“ 水安全、水生态、水美丽” 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李华,张强,王刚. 林业生态修复工程的社会效益评估研究[J]. 中国林业经济,2020(02): 78-82.

【2】王明,赵刚. 林业生态修复工程对当地社区的影响分析[J]. 林业资源管理,2019(04): 67-72.

姓名:王鲁云,民族:汉族,性别:女,籍贯:云南芒市,单位名称:,单位省市:云南省德宏州 单位邮编:,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职称:高级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