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测量中 5G+ 惯导技术在地下管网检测的定位精度提升策略

作者

张楠

身份证号:110226199205190022

地下管网包含给水、排水等多种管道设施,是城市 “ 生命线” 。随城市建设发展,其规模扩大、结构复杂,管道问题凸显,给城市安全带来隐患。准确检测管网位置和状态信息,是管网维护等工程的重要前提。传统检测定位方法存在定位精度不高、受环境干扰大等问题,GNSS 因地下信号遮挡无法有效工作,INS 虽能在地下定位但误差会累积致精度下降。5G技术可实现检测数据快速传输与实时处理,将 5G 与惯导技术融合用于地下管网检测,为提升定位精度提供新途径,但需克服技术融合难点等问题。所以,研究工程测量中 5G + 惯导技术在地下管网检测的定位精度提升策略,对提高检测效率与准确性、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有重要现实意义。

1.5G+ 惯导技术在地下管网检测中的定位难点分析

5G + 惯导技术用于地下管网检测定位面临诸多挑战。惯导技术方面,惯性器件误差影响定位精度,陀螺仪漂移误差会使姿态角和位置误差累积,加速度计零偏和标度因数误差会引起速度和位置计算偏差,且误差随时间累积;地下管网环境复杂,内部空间狭小、结构复杂,有金属和电磁干扰,影响惯性器件性能,加剧误差。5G 技术应用方面,虽具备高速数据传输能力,但地下管网环境中,信号受管道材质、弯曲路径、狭小空间等因素影响,出现衰减、遮挡甚至中断,影响数据传输稳定性和及时性,干扰定位算法运行。此外,5G 与惯导技术融合时,数据在时间基准、频率、格式上有差异,融合算法设计不合理会降低定位精度。因此,抑制惯导误差累积、保障 5G 信号稳定传输、优化数据融合算法,是提升定位精度亟待解决的问题。

2.基于多技术融合的地下管网检测定位精度提升策略

为提升 5G + 惯导技术在地下管网检测中的定位精度,提出基于多技术融合的优化策略。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面,引入辅助传感器与惯导系统结合,如里程计、地磁传感器等。里程计可通过测量行进距离对惯导的位置信息进行修正,利用其累积里程与惯导计算的位移进行对比,实时补偿位置误差;地磁传感器利用地球磁场特性,提供相对稳定的方向参考,辅助惯导修正姿态角误差,抑制误差累积。同时,将 5G 通信获取的外部基准信息与多传感器数据进行深度融合,采用卡尔曼滤波及其改进算法,如扩展卡尔曼滤波(EKF)、无迹卡尔曼滤波(UKF)等,根据不同传感器数据的特性和误差模型,对数据进行最优估计,提高定位数据的准确性。针对 5G 信号传输问题,优化地下管网内的 5G 信号覆盖方案,采用分布式基站部署、信号中继设备等方式增强信号强度和稳定性;设计自适应数据传输协议,根据信号质量动态调整数据传输速率和格式,确保定位数据的可靠传输。在算法优化层面,开发自适应滤波算法,根据地下管网检测环境变化和传感器数据特征,实时调整滤波参数,提高算法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建立动态误差补偿模型,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检测数据,对惯导系统的误差进行预测和补偿,降低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3.5G + 惯导技术定位精度提升策略的实验验证与效果分析

为验证定位精度提升策略的有效性,搭建地下管网检测实验平台。实验平台由惯导设备、5G 通信模块、辅助传感器(里程计、地磁传感器)、数据处理终端等组成。在模拟地下管网环境中,设置不同工况,如直道、弯道、金属干扰区域等,分别采用传统 5G + 惯导定位方法和优化后的策略进行管网检测定位实验。利用高精度全站仪或已知精确坐标的参考点作为对比基准,对不同方法获取的定位数据进行采集。通过计算定位结果与基准坐标的偏差值,评估定位精度;分析不同工况下定位误差的变化规律,对比两种方法的定位效果。实验数据显示,在直道工况下,优化后的策略使定位精度提升了 40% ;在弯道和金属干扰区域等复杂工况下,定位精度提升幅度达 50% 以上,有效抑制了惯导误差累积,降低了环境因素对定位的干扰。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定位精度提升策略能够显著提高 5G + 惯导技术在地下管网检测中的定位准确性,满足实际工程测量对高精度定位的需求。

4.5G+ 惯导技术在地下管网检测定位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

5G + 惯导技术融合应用于地下管网检测定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城市管网运维领域,高精度定位可实现管网设施的精准管理,帮助工作人员快速定位故障点,提高维护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在新建管网工程中,能为施工提供精确的测量数据,保障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 5G + 惯导技术在地下管网检测定位方面将朝着更高精度、更智能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惯性器件将向高精度、小型化、低功耗方向发展,降低自身误差,提高可靠性;5G 技术将进一步优化信号传输性能,实现地下环境的全覆盖与高质量通信。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将与 5G + 惯导技术深度融合,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大量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定位误差的智能预测与自动补偿;利用大数据挖掘管网运行规律,为管网维护决策提供支持。此外,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将不断创新,整合更多类型传感器数据,提升定位系统的鲁棒性和适应性,推动地下管网检测定位技术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迈进。

结束语:本文针对工程测量中 5G + 惯导技术在地下管网检测的定位精度问题,分析了定位难点,提出并验证了多技术融合的定位精度提升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策略有效提高了定位准确性,为地下管网检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但在实际复杂地下环境中,仍面临信号干扰多变、传感器协同优化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技术融合研究,加强算法创新,提升系统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推动 5G + 惯导技术在地下管网检测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马鹏森,郝炜,林兴伟,等.基于PNC-YOLOv8的惯导PCB缺陷检测研究[J/OL].航空工程进展,1-11[2025-06-2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479.V.20250611.2051.002.html.

[2]李明锋,李■ ,刘用,等.基于5G + UWB和惯导技术的井下人员定位系 统[J].工矿自动化,2024,50(01):25-34.DOI:10.13272/j.issn.1671-251x.2023100 066.

[3]刘健,张元刚,亓玉浩,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惯导技术在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常态化应用[J].智能矿山,2023,4(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