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造价在工程项目决策中的作用

作者

胡岑岑

南京旭辉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引言

在工程建设领域,工程项目决策是项目从构思走向实施的关键转折点,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关乎项目最终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实现价值最大化。工程造价作为贯穿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重要管理要素,在决策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合理且精准的工程造价分析,能够为项目决策者提供全面的经济数据支撑,帮助其判断项目是否具备实施价值、何种方案更具可行性、如何进行资金的合理规划与筹措等重要问题。然而,在实际的工程项目决策过程中,由于对工程造价重视程度不足、造价估算方法不科学、各环节协同不畅等因素,导致工程造价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引发决策失误、投资失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深入探究工程造价在工程项目决策中的作用机制,剖析现存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对于提升工程项目决策质量、推动工程建设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程项目决策的重要性

(一)确立项目发展基调

工程项目决策阶段通过明确项目建设目标、规划建设规模、选定建设地点以及确定技术方案等一系列关键决策,为项目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蓝图,奠定了项目发展的主基调。这一阶段的决策成果将作为后续设计、施工、运营等阶段工作开展的根本依据,若在决策阶段出现目标定位偏差、规模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后续阶段即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修正,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项目发展的不利局面,甚至可能导致项目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或社会发展需要,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主导经济效益走向

项目决策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科学合理的决策能够在项目前期就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精准把控投资成本,有效降低各类风险,从而为项目在运营阶段实现盈利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反之,若决策缺乏科学性,可能导致项目投资规模失控、成本超支严重,使得项目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价格优势,运营收益难以覆盖成本,最终陷入亏损困境,不仅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也会对相关产业链的稳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工程造价在工程项目决策中的具体作用

(一)为项目可行性研究筑牢经济判断基石

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造价通过系统全面的投资估算,对项目建设所需的各类资金进行精准预测。投资估算不仅涵盖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安装工程费等直接费用,还包括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等间接费用。通过对这些费用的详细估算与深入分析,能够为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判断提供关键依据。若投资估算显示项目所需资金远超预期承受能力,且预期收益无法覆盖成本,或投资回报率低于行业基准水平,决策者便可据此判断项目在经济上不具备可行性,从而及时调整项目规划或放弃项目,有效避免因盲目投资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二)助力项目建设方案比选实现科学决策

工程项目决策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多个可供选择的建设方案,而不同方案在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工程造价在方案比选环节发挥着核心支撑作用,它通过对各方案进行详细的投资估算和全面的成本效益分析,从经济角度对方案进行量化评估。通过对比不同方案在建设成本、运营成本、收益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结合技术参数的经济评价,能够帮助决策者清晰地了解每个方案的优势与不足,从而筛选出投资成本低、运营效益高、综合性价比最优的建设方案。此外,工程造价分析还可以为方案的优化调整提供方向,通过对成本构成的深入剖析,提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具体措施,使选定的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三)指引项目资金筹措决策实现合理规划

合理的资金筹措是保障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工程造价通过准确估算项目所需的资金总额,结合项目预期收益和还款能力等因素,为资金筹措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在确定资金筹措方式时,决策者可以根据工程造价估算结果,综合考虑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引入战略投资等多种融资渠道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选择最适合项目的融资组合。同时,工程造价还可以帮助确定合理的融资规模,避免因资金筹措不足影响项目进度,或因资金过剩增加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此外,通过对资金使用计划的合理安排,确保资金在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能够及时、足额到位,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当前工程造价在工程项目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造价估算精准度不足:在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由于项目前期资料收集不充分、估算依据不明确、估算方法选择不合理等原因,导致工程造价估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部分造价人员缺乏对项目的深入调研,对市场价格波动趋势、新技术应用成本等因素考虑不全面,使得投资估算无法准确反映项目的真实成本。此外,估算过程中存在主观随意性,对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处理缺乏科学依据,进一步降低了估算结果的可靠性,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决策依赖经验主义:在实际项目决策过程中,部分决策者对工程造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过度依赖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忽视了工程造价分析在决策中的关键作用。他们往往认为工程造价只是一个参考数据,没有将其作为决策的核心依据,导致决策缺乏科学的经济分析和风险评估。这种经验主义的决策方式,容易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面临投资失控、成本超支等问题,增加项目失败的风险。

各阶段协同机制缺失: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与后续设计、施工、运营等阶段的造价管理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在决策阶段确定的工程造价,由于缺乏动态调整机制,在后续阶段遇到设计变更、施工条件变化等情况时,无法及时进行优化和调整。同时,各阶段之间信息沟通不畅,造价数据不能实现共享和有效传递,导致决策阶段的造价成果难以在后续阶段得到有效应用,影响了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效果和项目投资控制的目标实现。

造价人才专业能力欠缺:工程造价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然而,当前部分造价人员专业知识体系陈旧,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了解和掌握不足,难以准确估算新型项目的造价。同时,他们缺乏对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认识和能力,在决策阶段不能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进行造价分析和控制。此外,造价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无法与项目其他参与方进行有效的协作,也制约了工程造价在项目决策中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优化策略t

提升造价估算科学性:加强项目前期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完善的资料收集机制,确保收集到的资料全面、准确、及时。在进行投资估算时,根据项目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如指标估算法、类似工程预算法、概算指标法等,并结合市场调研数据和行业标准,对估算结果进行反复验证和调整。同时,引入先进的造价估算软件和信息技术,提高估算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建立造价信息动态管理平台,实时跟踪市场价格波动、技术发展动态等信息,及时对投资估算进行更新和修正,确保估算结果能够真实反映项目的实际成本:

强化科学决策理念:加强对项目决策者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工程造价在项目决策中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决策的理念。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将工程造价分析作为项目决策的必要环节和核心依据。在决策过程中,引入专业的造价咨询机构和专家团队,对项目的经济效益、风险状况等进行全面评估和论证,为决策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同时,建立决策责任追穷制度,对因决策失误导致项目投资失控、效益低下的情况,追穷相关人员的责任,促使决策者更加重视工程造价分析,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构建全阶段协同体系:建立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体系,加强决策阶段与设计、施工、运营等阶段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制定统一的造价管理标准和规范,确保各阶段造价数据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造价信息在项目各参与方之间的实时共享和传递,促进各阶段之间的协同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动态的造价调整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决策阶段的造价成果进行优化和完善。通过加强各阶段之间的协同配合,实现对项目造价的全过程、全方位控制,提高项目投资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加强造价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造价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定期组织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的专题培训课程,更新造价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其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鼓励造价人员参与实际项目实践,通过实践锻炼积累经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对在工程造价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同时,注重培养造价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其能够更好地与项目其他参与方进行协作,共同做好工程项自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

结束语

工程造价作为工程项目决策的核心要素,贯穿于项目决策的全过程,对项目的可行性判断、方案选择、资金筹措、风险防控以及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当前在工程项目决策中,工程造价的作用发挥还存在诸多问题,但通过采取提升造价估算科学性、强化科学决策理念、构建全阶段协同体系、加强造价人才队伍建设等一系列优化策略,能够充分发挥工程造价在项目决策中的重要价值,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效控制项目投资风险,实现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未来的工程建设发展进程中,随着行业对项目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应持续重视工程造价在项目决策中的作用,不断完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推动工程建设行业朝着更加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兆元. 工程项目前期策划决策和设计阶段造价控制思考[J]. 中国市场, 2020, (34):119+139.

[2]林晓民. 工程项目管理决策及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分析[J]. 房地产世界, 2020, (16):57-59.

[3]田英蓉. 浅谈工程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措施[J]. 经济管理文摘, 2019, (18):56-57.

[4]杨明齐, 杨俊杰. 建筑工程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造价管理措施[J]. 经营管理者, 2019,(09): 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