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流量狂潮中的灯塔守护县级融媒体编导在短视频时代的价值重构

作者

黄碧云

长兴县融媒体中心 313100

在短视频用户规模超过 10.5 亿的今天,县级融媒体编导身处一场前所未有的博弈:一边是算法驱动的流量狂潮,要求内容“短平快”以争夺用户碎片化时间;一边是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的责任,要求内容承载地域特色与文化价值。当“黄金 6 秒开场公式”成为行业标配,当“日产千片”的智能剪辑工具大行其道,我们如何避免在流量迷宫中迷失方向?本文以行业实践与前沿探索为镜,探寻县级融媒体编导的破局之道。

一、风暴眼:短视频生态与县级融媒体的双重挑战

短视频领域已形成高度工业化的生产逻辑。剧能剪等平台凭借 AI 技术实现“日产千片”,通过多模态分析精准抓取冲突、反转、爽点等“流量密码”,甚至提炼出“强画面 + 高浓度矛盾 + 钩子台词”的黄金开场公式。这种效率至上的模式催生了大量同质化内容,导致用户审美疲劳与口碑分化日益加剧。某中腰部网红账号存活周期在短短三年内,已从约 20 个月缩短至11.8 个月,折射出行业生态的残酷性。

算法机制进一步强化了流量焦虑。Instagram Reels 采用“阶梯式曝光”策略,新视频首推给 500-2000 名用户,仅凭 3 秒完播率、互动率、转发率三个冰冷数据决定生死。抖音的“挖坟机制”虽能激活旧内容,但带热门标签的视频长尾流量占比高达 31% ,迫使创作者不断追逐热点标签,陷入创作疲劳。

县级融媒体更面临独特困境:

·资源局限:相比腾讯视频等平台的“分账补贴 + 剧本激励”体系,县级团队常面临设备老旧、预算紧缺。

·身份矛盾:既是党的喉舌需服务群众,又需通过流量扩大影响力

·文化稀释风险:本土叙事易被全网同质化内容淹没,如某县非遗竹编内容因缺乏差异化表达,播放量不足 500 。案例启示:新疆和田融媒体周莎团队,通过长期扎根田野拍摄戍边战士、农牧民生活,将边疆文化转化为“烟火气叙事”,使《沙漠种枣人》播放量破百万。其成功证明:地域基因是破局流量同质化的核心武器。

二、破局点:精品内容创作的方法论重构

在流量与初心的天平上,一批先锋者已找到平衡支点。其核心在于将地域文化基因转化为当代叙事语法,实现“接地气”与“高品质”的辩证统一。

2.1 内容锚定:从本土文化深井中汲水

婺源县融媒体中心的成功极具启示性。他们围绕“油菜花海”“晒秋赏枫”等本土IP深耕,单年带动游客481万人次;民生类短视频《婺源夜之城》播放量超 10 万;作品《老人与鸟》更斩获江西新闻奖一等奖并入围中国新闻奖。其秘诀在于建立“文化符号→情感共鸣→行动转化”的价值链:将地域景观转化为情感载体,使流量自然生长于文化根系之上。

2.2 叙事革新:平衡算法规则与艺术表达面对算法压力,创作者需掌握结构化叙事能力:

⋅⋅ Hook 结构前3 秒:用悬念/ 冲突/ 利益点抓住注意,但避免虚假噱头·每7 秒设置视觉刺激点(文字弹幕/ 特效转场)维持沉浸感

·结尾设计互动指令(“你的家乡有类似故事?评论区告诉我”)提升黏性

如《江南·十二场欢聚》总编辑郭小川所言:“短视频的力量来自具体的人——他们的眼光、他们的语气、他们的节奏感”。该节目让百位创作者自由记录选手成长,虽画面偶有抖动模糊,却因真实鲜活引发共鸣,证明用户渴望的是有温度的生活切片,而非精致但空洞的工业品。

2.3 价值思维:精准内容与泛流量的平衡县级内容需采用“9 分精准 +1 分吸量”模型

精准内核: 90% 内容紧扣地域文化、民生痛点(如医保新政解读、古建修复);

泛化外壳: 10% 元素借势热点(如用“淄博烧烤”类比本地美食),撬动初始流量;

转化闭环:引导语设计需指向行动(“点击主页预约非遗体验”),避免流量空转。

三、新坐标: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的辩证统一

3.1 人主机辅:AI 工具的伦理边界

技术是双刃剑,剧能剪平台的“智能成片 +AI 翻译”双引擎可日处理1000 分钟视频,通过多模态分析保留情感张力与文化梗;婺源融媒体推出AI 主播“婺小慧”使单条视频播放量提升 10% 。这些工具极大解放了人力,但过度依赖将导致创作异化。

编导需确立“人主机辅”原则。

提效层面:可用剪映自动生成字幕、AI 配音方言版内容(如川话版农技教程下沉市场转化率 +58% );

创意层面:警惕过度依赖导致表达同质化,如某县文旅账号因滥用模板特效,用户流失率超 40% ;

伦理红线:人物拍摄需获书面授权,历史素材需考证,杜绝技术伪造场景。

3.2 真实性的降维打击力

当算法全年生成8 亿条短视频,“不完美样本”反成稀缺资产:

云南某染坊用手机直拍板蓝根染色过程,画面偏色却获欧美订单激增300% ;

职场博主“米三汉”以《加班后靠奶茶回血》的粗剪辑视频,引发百万打工人共鸣。

这揭示本质:技术终会迭代,唯有真实触达人心。

四、生态位:构建多元协同的县域传播体系

4.1 多元主体协作模型

单打独斗时代已终结。县级融媒体需构建 " 在地化协同网络 ",整合四重力量:

·政府赋能:如广德市打造”政府剧务组”,通过政策支持与历史遗存活化(煤矿旧址拍年代剧)提供创作基础

·群众参与:婺源中心组建200 余人基层通讯员队伍,通过客户端《百姓问政》专栏实现 98.5% 问题办结率,使群众从观众变身为内容共创者

·平台联动:实践”365 互采互推模式”(三省六县融媒体联动),破解县域传播半径局限

·人才培养:建立”名师工作室 + 重点选题攻坚团队”机制,实行多劳多得绩效,激发团队活力

4.2 长效价值评估体系 **

摒弃唯播放量论,建立三维指标:

·文化渗透力:本土文化符号提及率(如方言/ 民俗出现频次);

·社会动员力:话题带动群众行动量(如# 古树保护行动 征集到 300 志愿者);

·可持续性:账号年更新率、粉丝地域占比。

五、结语:在算法的星河中守护灯塔的光芒

短视频的流量博弈本质是场文化自觉的实践。它要求编导既理解“冲突前置 + 价值后置”的算法公式,更铭记郭小川所说的“具体的人”;既善用 AI 翻译实现跨文化传播,又如周莎般扎根田野捕捉“沙漠种枣人”的皱纹。

终极答案:当我们将镜头对准荷塘挖藕的青年、康养基地的老人、坚守三十年的乡村教师,那些具体而生动的面孔终将穿透算法迷雾。因为流量终会退潮,而** 扎根泥土的故事永远带着生命的温度与重量。

正如论坛嘉宾提出的“三气”箴言—

回归真实的生活肌理(烟火气),守护青春的创造锐气(少年气),在创新表达中传递永恒的人文之光(新鲜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