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

何国永

三台县人民医院 四川绵阳 6211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研究的 120 例创伤骨科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骨折,且符合相应治疗指征。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外固定组60 例患者中,男性32 例,女性28 例;年龄在20 至65 岁之间,平均年龄( 42.5±5.3 )岁;骨折部位包括前臂骨折 18 例、胫腓骨骨折 22 例、肱骨骨折 20 例。内固定组 60 例患者中,男性 30 例,女性 30 例;年龄在 21 至 64 岁之间,平均年龄( 43.1±4.9 )岁;骨折部位包括前臂骨折16 例、胫腓骨骨折23例、肱骨骨折 21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内固定组

内固定组患者采用常规内固定治疗。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待麻醉生效后,根据患者骨折部位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充分暴露骨折端,清理骨折处的碎骨片和血肿,将骨折复位至正常解剖位置,然后选用合适的钢板、螺钉或髓内钉等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确保固定牢固,最后逐层缝合手术切口。术后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止痛等常规处理,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1.2.2 外固定组

外固定组患者采用外固定架治疗。治疗前同样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麻醉生效后,根据骨折部位和类型,在骨折两端的合适位置做小切口,通过切口将外固定架的螺钉钻入骨骼,确保螺钉固定稳固,然后安装外固定架的连接杆,调整外固定架的位置和角度,使骨折端达到复位和固定的效果,最后对手术切口进行消毒和包扎。术后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定期检查外固定架的固定情况,根据骨折愈合程度调整外固定架的松紧度,并指导患者开展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按照相关评定标准,将骨折愈合效果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计算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即从手术开始到手术结束的时间;记录术中出血量,通过吸引器收集和纱布称重等方式进行统计。跟踪记录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即从手术结束到骨折临床愈合的时间;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即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x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比较

外固定组患者骨折愈合评定为优的有 38 例,评定为良的有 19 例,评定为差的有 3 例,骨折愈合优良率为 95.0% 。内固定组患者骨折愈合评定为优的有25 例,评定为良的有 22 例,评定为差的有 13 例,骨折愈合优良率为 78.3% 。外固定组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高于内固定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手术及恢复相关指标比较

外固定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 45.2±8.6 )分钟,内固定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 78.5±10.3 )分钟,外固定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内固定组患者。外固定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为 ⟨52.3±11.5⟩ml ,内固定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为( 156.8±20.7Ω)Ωm! ,外固定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内固定组患者。外固定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 8.2±1.5 )周,内固定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 12.6±2.3 )周,外固定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内固定组患者。外固定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为( 10.5±2.1 )天,内固定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为( 16.8±3.2 )天,外固定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内固定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外固定架治疗创伤骨科疾病的优势

创伤骨科疾病中骨折较为常见,治疗需兼顾固定效果与患者恢复速度。外固定架治疗通过体外装置实现骨折固定,手术操作无需大范围切开皮肤与软组织,对机体创伤较小。手术时间因此得以缩短,术中出血量随之减少,为患者术后恢复奠定良好基础。固定过程中可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固定强度与角度,符合骨折愈合的生理需求,促进骨折端正常生长,提高骨折愈合优良率。相比之下,常规内固定治疗需切开复位并植入内固定材料,手术创伤较大,操作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恢复相对缓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外固定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内固定组,充分体现外固定架治疗的显著优势。

3.2 外固定架的临床应用价值

外固定架治疗在提高骨折愈合优良率的同时,缩短了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降低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减轻患者身心负担。治疗过程中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材料,减少患者再次遭受手术创伤的可能,节约医疗资源。对于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创伤骨科患者,外固定架可避免内固定手术对受损软组织的进一步破坏,保护局部血液循环,为软组织修复与骨折愈合创造有利条件。这些特点使得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治疗中具有重要实用价值,能够切实改善患者预后。

3.3 外固定架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外固定架治疗虽有诸多优势,但其应用仍需严格遵循适应证。临床操作中需准确把握螺钉置入位置与深度,避免损伤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术后需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指导,保持外固定架清洁,防止针道感染。定期检查外固定架固定情况,及时调整松紧度,确保固定效果稳定。只有规范操作与护理,才能充分发挥外固定架的治疗作用,保障治疗安全与效果。综合来看,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治疗中优势突出,应用前景广阔,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外固定架治疗相较于常规内固定治疗,具有显著优势。外固定架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缩短手术操作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患者住院时间,同时减少术中出血量,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基于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对患者恢复的促进作用,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适宜进行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蒙蒙 . 微型外固定架联用有限内固定治疗手指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J]. 中华养生保健 ,2024,42(20):179-183.

[2] 苏欢 , 王德伟 , 高川渤 . 骨外固定架在临床应用中的前世今生 [J]. 创伤外科杂志 ,2023,25(05):399-401.

[3] 张国超 , 倪欢 , 吴月成 , 等 . 外固定架结合补肾壮骨中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研究 [J]. 新中医 ,2023,55(17):1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