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的现实困境与生态系统优化路径研究
杨灿 赵聪(通讯作者)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550
1 引言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与 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教育部《20 术成果转化率不足 3%,远低于应用型本科院校( 15% 结构性矛盾:国家战略需求与院校能力错配,类型教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只有深 高素质人才,助力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 高职科教融汇研究,构建“四维联动”优化模型,为 偏差”的复合困境提供中国方案。
2 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的现实困境的生态诊断
基于生态学理念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的现实困境是多维度、系统性的,涉及制度设计、主体协同、资源配置、文化认知等多个层面,这些困境相互交织,制约了科教融汇的深度推进。2.1 制度层面政策碎片化与协同机制缺失
制度是科教融汇的“骨架”,但当前高职科教融汇的制度设计存在明显短板,导致各方主体难以形成合力。政策衔接不足,缺乏系统性设计。国家层面虽多次强调科教融汇(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21-2035 年)》),但具体政策多分散于“双高计划”“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职业教育法修订”等文件中,缺乏针对“科教融汇”的专项立法或统一实施细则。例如,部分地方将“科教融汇” 简单等同于“校企合作”,政策指标与高职科研能力、企业技术需求的匹配度低,导致基层执行时“各取所需”,难以形成协同效应。评价体系错位,导向性偏差。对高职院校的评价仍以“教学质量”“就业率”为核心,科研指标权重低,且科研评价多模仿普通高校的“论文导向”,忽视高职科研“应用性、实践性” 的本质。对企业的评价缺乏“科教融汇参与度”的激励,企业参与高职科研的投入难以纳入税收减免、信用评价等优惠体系,导致企业“被动参与”居多。权责划分模糊,纠纷风险高。校企合作中,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归属、成果转化收益分配、风险承担等缺乏明确法律界定。例如,某高职与企业合作开发的实训设备技术专利,因未提前约定归属,后期企业单独产业化时引发纠纷,导致其他院校对合作科研“敬而远之”。
2.2 主体协同层面多元主体“断层”与互动低效
科教融汇需要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但当前各主体的角色定位不清、互动机制不畅,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政府“越位”与“缺位”并存。部分地方政府过度干预校企合作细节,忽视市场规律;另一部分政府则仅停留在“政策号召”,缺乏对校企科研合作的资金引导、平台搭建等实质性支持,导致“政策热、实践冷”。
企业参与深度不足,短期利益导向明显。企业作为技术需求方和资源供给方,其参与度直接决定科教融汇效果,但现实中存在两大问题:动力不足,中小企业因研发能力弱、资金有限,更倾向于“直接用人”而非“合作育人+ 科研”;大型企业虽有技术需求,但担心与高职合作“泄密”或“效率低”,更愿选择与本科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参与表层化,多数企业仅停留在“提供实习岗位”“捐赠设备”,鲜少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研项目联合申报,甚至将与高职的合作视为“社会责任”而非“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内部教学与科研“两张皮”。教师层面“双师型”教师占比低,且多数教师因教学任务繁重,缺乏参与企业科研的时间和精力;部分教师有科研能力,但因缺乏企业资源对接渠道,研究选题与市场需求脱节。院系层面教学部门与科研部门各自为政,课程设置侧重“技能操作”,忽视“技术研发思维”培养,导致学生“会操作但不会创新”。科研机构与高职“错位”合作,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多偏向基础研究或高端技术攻关,与高职“面向产业一线的应用研究”需求匹配度低;且部分科研机构对高职存在“学历歧视”,认为其科研能力不足,不愿共享技术资源或联合申报项目。
2.3 资源要素层面师资、平台、经费 “三重短缺”
资源是科教融汇的“血液”,但高职在师资、科研平台、经费等关键资源上存在明显短板,难以支撑深度融合。师资“双师型”队伍“量质双缺”。数量不足 待遇低、职称评定无通道,不愿长期参与教学或科研指导;能力不足: 缺乏企业项目研发经验,虽具备理论知识,但难以带领学 ”。部分高职为“达标”,盲目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 50% 台多侧重“教学实训”,面非“科研创新” ,导致学生仅能 投入不足且分配失衡。政府对高职科研的经费投入仅为普通 数高职难以获得稳定科研资金;企业对高职科研的投入多为“实物捐赠” ,现金投入占比不足 10%, 导致科研项目因缺乏经费难以持续。
2.4 文化与认知层面价值认同偏差与信任壁垒
科教融汇的深层障碍在于各方对“高职科研价值”的认知错位,以及长期形成的信任鸿沟。社会认知高职“重技轻研”的刻板印象。社会普遍认为高职的定位是“培养技能工人”,而非“开展科研创新”,导致:学生及家长对“参与科研项目”积极性低,更关注“考证”“就业”;企业对高职的科研能力不信任,宁愿高薪聘请本科院校团队,也不愿与本地高职合作。校企文化冲突目标导向差异。学校以“育人”为核心,追求长期价值;企业以“盈利”为核心,追求短期回报。这种目标差异导致合作中频繁出现矛盾:例如,企业要求 3 个月内完成某设备改造,但学校希望将项目拆解为学生实训模块,最终因无法协调而终止合作。信任机制缺失合作“浅尝辄止”。部分企业因曾与高职合作时“被拖欠经费”“成果未达预期”,形成“合作恐惧”;部分高职则因企业“只用人不投入”“挖走骨干教师”而心存戒备,双方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多数合作停留在“签协议、拍照片”的表面层次。
3. 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的生态系统优化路径
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的现实困境是“制度设计滞后—主体协同低效—资源要素短缺—文化认知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破解这些困境需要从生态系统视角出发,进行系统性优化。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科教融汇生态系统的优化需立足“问题导向”,针对制度壁垒、主体断层、资源短缺、认知偏差等现实困境,构建“制度保障—主体协同—资源赋能—文化浸润”的四维联动路径,推动多元主体形成“共生、共赢、共享”的生态闭环。
3.1 制度重构搭建生态系统的“规则框架”
制度是生态系统有序运行的基础,需通过政策协同、评价革新、权责明晰,破解“政策碎片化”“导向错位”等问题。构建系统性政策体系。国家层面出台《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促进条例》,明确“科教融汇”的内涵、实施路径及各主体责任;地方政府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制定配套细则。建立“政策衔接机制”,将科教融汇与“双高计划”“产教融合型城市 / 企业认定”“职业本科教育”等政策联动,例如:对通过“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的企业,其参与高职科研的投入按 150% 加计扣除税收;对“双高院校”的考核增设“技术服务产业产值占比”“校企联合专利数” 等硬性指标。改革多元评价机制。高职院校评价建立“教学—科研—产业服务”三维评价体系,弱化“论文数量”,增加“企业技术难题解决数”“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比例”“技术成果转化收入”等指标;将教师参与企业科研的经历纳入职称评审“加分项”。企业评价将“科教融汇参与度”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对深度参与的企业,给予信用加分、政府采购优先等激励;大型企业可将与高职的合作成果纳入“创新型企业”申报条件。教师与学生评价对教师实施“双师型科研能力”评价;对学生增加 “科研实践学分”,将技术创新能力”纳入毕业生质量评价核心指标。明确权责与利益分配规则。制定《校企科研合作协议示范文本》,明确知识产权归属、风险承担、保密条款等;建立 “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简化高职科研成果向中小企业的转化流程。
3.2 主体协同激活生态系统的“互动引擎”
打破政府、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的“孤岛状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需求—院校主导培养—科研机构支撑技术”的协同网络。政府从“号召者 转向“生态构建者”。搭建 “区域性科教融汇服务平台”,整合企业技术需求、高职科研能力、科研机构技术成果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匹配促成合作。设立 “协同创新专项基金”,采用 “政府引导 + 校企共投”模式,重点支持“卡脖子”技术的应用研究。企业从“被动参与”转向“深度嵌入”,推动企业“需求前置”,在人才培养阶段即介入科研能力塑造:例如,华为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共建 “5G 通信技术实验室”,企业工程师参与制定《通信网络优化》课程大纲,将 “基站信号增强技术研发”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实现“教学—科研—就业”无缝衔接。鼓励企业在高职设立“企业研发中心分中心”,将部分中试环节、技术改造项目转移至高职,利用院校的场地、师生人力降低研发成本。高职院校打破“教学与科研”壁垒,内部建立“教学—科研协同中心”,由院系主任、企业技术骨干、科研管理专家组成,负责统筹课程与科研项目的融合。推行“项目制教学”,以企业真实科研项目为载体重构教学内容。科研机构“降维适配”高职需求。引导科研院所设立“高职技术服务中心”,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 “可操作、可推广”的应用技术方案,并联合高职申报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
3.3 资源赋能夯实生态系统的 “要素支撑”
针对师资、平台、经费等资源短板,通过“跨界流动” “共建共享” “多元投入”,提升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打造“双师双能型” 师资生态。 建立 校企 师到高职担任“产业教授”;高职教师到企业担任“技术顾 府买单,组织教师参加“企业研发项目实战培 平台” 。按“产业集群”布局区域性平台, 制造技术创新中心”配备 “教学实训区 技术改造项目。推动平台“数字化升级” 师生在虚拟环境中开展科研试错, 仪器设备,通过预约制向企业、科研机构 按“生均科研经费”标准拨付,重点支持 企联合申报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 对高职与企业的联合研发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引导上市公司通过 校企共 实验室” 履行社会责任,其投入可计入 “ESG 评级”加分项。
3.4 文化浸润培育生态系统的 “共生基因
文化是生态系统的“软实力 需通过价值重塑、 信任培育、 品牌传播,破解“认知偏差”“信任壁垒”等问题。重塑社会对高职科 过央视《大国工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宣传周等 只教技能、不做科研”的刻板印象。将“技术创新素养 验日”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高职科研平台,了解“身 合作机制”。推行“校企战略合作伙伴计划”,对合作 教融汇示范伙伴” 称号,享受优先参与政府项目、 行业黑名单。开展“校企科研文化交流月”活动, 骨干进校园“科研分享会”等形式,增进双方对彼此 职与企业共建“技术创新品牌”,通过品牌化运作提升社会影响力
上述路径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形成“四维联动”的生态闭环:制度重构为生态系统定规则,主体协同促要素流动,资源赋能强供给能力,文化浸润筑共生根基。通过四维联动,最终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院校解题—科研机构助题—成果反哺产业与教育”的良性循环,使科教融汇成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产业技术升级的“双引擎”。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2023 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R].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23.
[2] 潘懋元 . 科教融汇: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逻辑必然 [J]. 中国高教研究 , 2021(8): 12-16.
[3] 马树超 . 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路径选择 [J]. 教育发展研究 , 2022(3): 1-7.
[4] 周建松 . 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23(2): 89-95.
[5] 浙江省教育厅 . 浙江省职教改革典型案例集 [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23.
基金项目:2025 年广东省高校科研管理研究课题《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生态系统构建与协同机制研究》;校级项目《AIGC 赋能大思政课教学资源智能化生成路径研究团队(2025-TD-03)》。
作者简介:杨灿(1976—)女,汉族,湖南湘潭,硕士研究生,注册质量工程师、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项目管理。赵聪,通讯作者(1986-),女,硕士研究生,高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经济师、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工智能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