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园垃圾分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

陈德莉

重庆市江津区实验幼儿园;402260

一、活动价值的重要解析

(一)响应国家号召

实行垃圾分类,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也是响应了国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

(二)践行教育家精神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 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幼儿教育与幼儿生活是密切相连的 , 我们需要从生活中挖掘教育内容, 让活动回归生活。

( 三) 促进幼儿发展

1. 树立环保意识

通过参与垃圾分类活动,幼儿能直观地了解到垃圾对环境的影响,明白正确处理垃圾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在幼小的心灵中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为建设绿色家园奠定思想基础。

2. 深化认知发展

垃圾分类涉及到不同类型垃圾的识别、分类标准以及处理方式等知识。幼儿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能够拓宽自己的认知范围。同时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能够锻炼自己的观察力、辨别力,这对于他们今后学习其他知识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迁移作用。

3. 培育良好习惯

参与垃圾分类活动需要幼儿长期坚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垃圾投放,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律性,从中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跨领域设计的整合路径

(一)健康领域的有机融入

在健康活动中,垃圾分类活动可以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紧密结合。通过开展 “垃圾分类小能手” 活动,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四个垃圾桶的不同颜色和标识,了解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标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学会了正确分类垃圾,还能在反复实践中养成主动分类的好习惯,增强自我服务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让幼儿了解乱扔垃圾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明白保持环境整洁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保护自身健康和生活环境的主动性。

(二)语言领域的自然渗透

语言领域为垃圾分类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表达和想象空间。教师可以选取与垃圾分类相关的绘本,如《怕浪费婆婆》《垃圾不见了》等,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方法。在绘本阅读后,组织幼儿进行故事创编和角色扮演,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讲述自己与垃圾分类的有趣故事。此外,开展 “垃圾分类宣传员” 活动,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向同伴、家人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教师可以先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宣传标语和简单的讲解方法,然后让幼儿分组进行模拟宣传。通过这些活动,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能得到充分锻炼,同时也能加深他们对垃圾分类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科学领域的创新融合

科学领域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的原理和重要性。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如 “垃圾的分解” 实验,将不同类型的垃圾(如菜叶、纸巾、塑料瓶等)分别放入透明容器中,观察它们在一段时间后的变化。通过实验,幼儿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不同垃圾的分解速度和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明白垃圾分类的科学依据。此外,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 “可回收物的再利用” 探索活动,引导幼儿收集生活中的可回收物,如废纸、塑料瓶、易拉罐等,然后一起探讨如何将这些物品变废为宝。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还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进一步理解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艺术领域的创意表达

艺术领域为垃圾分类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创意表达形式。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画笔描绘心中的环保家园,创作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幼儿们可以发挥想象力,画出色彩斑斓的分类垃圾桶、整洁美丽的街道和花园等。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创编与垃圾分类相关的儿歌和舞蹈,让幼儿在欢快的节奏中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如创编《垃圾分类歌》,将垃圾分类的方法和意义融入歌词中,配上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幼儿在唱唱跳跳中轻松掌握垃圾分类知识。

(五)社会领域的实践延伸

在社会活动中,垃圾分类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教师可以组织 “垃圾分类社区行” 活动,带领幼儿走进社区,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和实践。幼儿向社区居民发放垃圾分类宣传画,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通过与社区居民的互动,幼儿不仅能增强自身的沟通能力,还能体会到自己

作为社会小公民的责任和价值。

三、实施策略的系统构建

在幼儿园学科领域中开展垃圾分类活动,是引导幼儿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幼儿年龄小、认知有限,活动开展需遵循科学原则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一)贴合幼儿认知特点,设定合理目标

幼儿阶段的认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设定活动目标时,需避免过于抽象和复杂。例如在语言领域开展垃圾分类故事分享活动,目标可侧重引导幼儿能用简单语句描述不同垃圾的特点、说出常见垃圾的分类类别;在科学领域的垃圾分类小实验活动中,重点让幼儿观察到垃圾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现象,激发其探索兴趣,而非深入讲解背后的化学原理,确保目标符合幼儿的理解能力与发展水平。

(二)内容设计生动有趣,注重实用性

活动内容应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比如在健康活动中,设计 “垃圾大冒险” 游戏,让幼儿扮演 “环保小卫士”,将玩具垃圾投放到对应垃圾桶;在艺术活动中,利用废旧纸箱、塑料瓶等常见生活废品,开展创意手工制作活动。同时,避免引入过于生僻或复杂的垃圾类别,确保所学内容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实际运用。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避免单调灌输

单一的讲解很难让幼儿保持学习热情,教师需采用多样化方法,寓教于乐。在数学活动统计班级垃圾数量时,可使用色彩鲜艳的图片、动画展示统计过程;在社会活动开展社区宣传活动前,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模拟向 “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活动形式需多样,穿插游戏、互动问答等环节,保持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四)强调安全第一,做好活动保障

在开展垃圾分类活动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在手工制作等活动中,剪刀、胶水等工具需在教师严格监督下使用;有害垃圾相关的教学内容避免让幼儿直接接触实物,可采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组织户外实践活动或社区宣传时,提前规划好路线,确保幼儿的人身安全,安排足够的教师和工作人员全程陪护。(​ 五)家园协同合作,巩固教育效果​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共同努力。教师可通过家长会、班级群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垃圾分类活动的意义和幼儿在园的学习成果,鼓励家长在家中设置分类垃圾桶,引导幼儿参与家庭垃圾分类;还可组织亲子垃圾分类活动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使幼儿园的垃圾分类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巩固。​ 结语:

将垃圾分类活动融入幼儿园学科领域活动,是一种寓教于乐、寓学于行的有效教育方式。通过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幼儿不仅能够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让我们以垃圾分类为契机,引导幼儿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乐乐 . 生态式教育理念下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实践 [J]. 环境教育 ,2024,(12):99-101.

[2] 郭飞雪 . 家园共育理念下幼儿园开展垃圾分类教育的实践研究 [J]. 成才 ,2024,(18):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