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实践路径研究
张赫原
天津天狮学院 天津市 301799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既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主阵地,也是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争夺的关键场域。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度交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环境日趋复杂:一方面,西方反华势力借“学术交流”“文化传播”之名持续渗透;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的信息爆炸与多元思潮冲击,使部分学生陷入价值迷茫。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凝聚力,成为新时代高校治理的重大课题。
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现实困境
(一)外部渗透呈现隐蔽化、专业化特征
境外势力渗透手段从“显性宣传”转向“隐性嵌入”:在学术领域,通过资助研究项目附加“西方中心主义”研究框架,如某境外基金会资助的“社会治理研究”项目,要求以西方“公民社会”理论为分析基础;在文化领域,借助“国际文化节”“留学交流”等活动,植入“普世价值”叙事,弱化学生的国家认同。
(二)内部思想分化与文化认同弱化
多元文化冲击下,部分学生出现“文化认同模糊”现象:一方面,某些网络游戏(如部分欧美游戏)刻意矮化中国历史人物,消解传统文化严肃性;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的“流量至上”逻辑催生碎片化认知,使学生对“家国情怀”“集体主义”等主流价值观的理解流于表面。某高校调研显示,仅 43% 的学生能完整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反映出文化认同教育的薄弱。
(三)教育模式与认知需求脱节
传统意识形态教育存在“三重三轻”问题:重理论体系灌输,轻现实问题回应——课堂讲授多聚焦经典著作原文,对学生关心的“房价”“就业”等现实问题关联不足;重单向度宣讲,轻互动式参与——教师主导的“一言堂”占比超 70% ,缺乏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体验式教学;重线下课堂,轻线上阵地—— 90% 的思政课程未建立配套网络学习平台,对学生在B 站、抖音等平台的思想动态缺乏引导。
(四)管理机制存在“被动应对”倾向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呈现“事后处置多、事前预警少”的特点:在自媒体监管方面,对学生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小红书账号缺乏常态化监测,某高校学生社团公众号曾发布“历史虚无主义”文章,24 小时内阅读量破万才被发现;在阵地管理方面,讲座论坛审核依赖“纸质报备”,对主讲人背景、隐性观点的核查不足,2023 年某高校邀请的“境外学者”在讲座中变相宣扬“西方优越论”,现场无人及时干预。
三、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责任落实的差距
(一)教师队伍“育人意识”淡化
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影响,少数教师出现“重科研轻育人”倾向: 35% 的专业课教师认为“意识形态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事”,在课堂上回避价值引导;部分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盲目追捧西方理论,甚至在论文中发表否定中国制度的言论;青年教师培训中,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训占比不足 10% ,导致其应对学生思想困惑的能力薄弱。
(二)制度执行存在“中梗阻”现象
职能部门责任“交叉重叠又各自为政”: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在阵地管理中职责模糊,学生社团审批同时涉及 3 个部门,却无明确牵头单位;制度落地缺乏“最后一公里”保障,如“师德师风负面清单”虽已制定,但对“课堂不当言论”的界定、处置流程不清晰,2023 年某高校教师发表不当言论后,处理流程耗时1 个月,反映出应急机制滞后。
四、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实践路径构建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
1. 健全三级责任网络
构建“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党支部”三级责任链条,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高校“双一流”建设考核体系,权重不低于 15%< 。校党委每月召开意识形态工作研判会,院(系)每两周排查阵地风险,党支部每周收集学生思想动态,形成“问题—措施—反馈”闭环。
2. 压实重点领域管理
在课堂阵地实施“双审核”制度,思政课教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集体审定,专业课涉及意识形态内容的由院(系)党总支审核;在网络阵地建立“ AI+ 人工”监测平台,对校园网、学生社群实时扫描,关键词库涵盖“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风险点,预警响应时间压缩至2 小时内。
3. 完善协同治理机制
联合网信、国安等部门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协作中心”,每学期开展 1 次“境外渗透风险评估”;与家长签订“家校共育责任书”,通过“家长课堂”传递主流价值观,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协同防线。
(二)深化理论武装,创新“立体化”传播范式
1. 打造“理论 + 实践”教育模式
在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之治”案例课,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实践成果诠释理论;建立“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高新技术企业调研,年均实践时长不少于30 学时,推动“理论认知”向“情感认同”转化。
2. 抢占新媒体传播高地
实施“主流价值新媒体孵化计划”,支持师生创作微视频、漫画、互动游戏等作品,如某高校的“党史知识闯关”小程序,上线 3 个月参与量超 10 万人次;在B 站、抖音开设“教授说理论”专栏,用“弹幕互动”“直播答疑”等形式解读党的创新理论,单条视频平均播放量超50 万。
3. 培育文化认同载体
开展“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汉服设计大赛、非遗传承人工作坊等形式,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建立“红色文化研习社”,组织学生挖掘校史中的革命故事,编纂《高校红色基因图谱》,让主流价值观“可见可感”。
(三)锻造专业队伍,提升“专业化”工作能力
1.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提升计划”,每年选派 50% 的思政课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专业课教师每 3 年完成不少于 40 学时的意识形态专题培训;建立“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将意识形态教育成效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直接挂钩,对出现不当言论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
2. 培育学生骨干力量
选拔优秀学生组建“理论宣讲团”,通过“朋辈分享”传递主流声音;在学生会、社团中设立“意识形态监督员”,实时反馈阵地动态;开展“网络文明使者”培训,提升学生辨别网络谣言、抵制不良思潮的能力,2023 年某高校“学生监督员”累计上报风险信息127 条,处置率 100% 。
3. 引入专业技术支撑
组建“意识形态安全智库”,聘请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安全、国际关系等领域专家,提供决策咨询;开发“意识形态风险预警模型”,通过分析学生消费习惯、社交言论等数据,预测思想波动趋势,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
五、结论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面对复杂挑战,唯有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构建责任闭环、创新理论传播增强认同、锻造专业队伍提升能力,才能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这不仅需要高校自身的持续发力,更需全社会形成合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营造安全稳定的思想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瑞 .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现象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J]. 大学教育,2024(19):92-96.
[2] 柳艳艳.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化解策略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2):157-159
[3] 王艺臻 .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挑战及治理思路 [J]. 新闻传播,2024(17):38-40.
[4] 赵民学,王一清.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6):61-63
作者简介:张赫原(1997-02),男,汉族,籍贯:,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哲学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