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智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作者

辛宇鹤 刘秀清 王燕

东莞市塘厦镇林村小学  523710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数字化”纳入教育领域,着重强调数字化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关键作用。2024 年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中将“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行动,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的深度融合”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科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数智技术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与时俱进编写数字化教材,建立系统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教学与建设质量,是当下作为高等教育实践者的高校教师应当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数智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

(一)强化教育强国的核心路径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国高等院校、教师及各类课程应肩负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保证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促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无缝衔接,构建全方位与沉浸式的教育生态。中共中央与国务院颁布《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更是提出应利用数字技术服务教育教学,保证落实因材施教与个性化教学,推动学生学习模型的转型。可见,数智技术与课程思政融合是推动教育的重要环节,依托数智技术能整合教育资源,打破时间与空间局限,拓宽课程育人深度与广度,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二)顺应数智教育的必然趋势

数字时代,教育正朝着智能化、高效化及现代化方向转型。将数智技术与课程思政融合,有着显著协同作用。课程建设中,借助技术进行内容创作、数字连接及推动多元主体协同,为课程建设质量提高奠基。如,依托多媒体课件、虚拟仿真实验、在线课程平台等,将先进工具与平台应用于课程思政教学中,使静态课程转变成动态,丰富已有的数字教育资源,组织撰写数字化教材,革新传统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方法。同时,还能依托数智技术的支撑,使教师借助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及精准画像等手段,了解学生学习动态与行为特征,精心策划出适宜的内容与算法推送,落实个性化指导与精准化教学。

(三)满足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

互联网广泛发展的当下,学生是数字时代“原住民”,自小伴随着网络长大,其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社交模式及价值观等,皆会受到数智时代深远影响。身为数字时代一员,学生对新事物有着高度接纳度,习惯运用各种数字技术认识与了解世界,并借助获取的信息,将这些信息转变成自身的知识储备。根据OBE 教学理念,高等教育应当充分关注学生学情,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塑造方面都应当充分利用数字赋能,依托大语言模型,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二、数智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认知偏差

数智技术仍处于萌芽阶段,网络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参差不齐,此现状直接对学生意识形态逻辑框架的构建、“三观”等造成严重的误导。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受到算法推荐机制影响,只会结合学生兴趣与行为模式推荐内容,对学生的三观与行为习惯带来负面影响[1]。如,算法推荐迎合学生猎奇心理,学生会受到不良信息引导,对部分夸张标题、内容所吸引,忽视互联网对自身学习的正向引导作用。而学生缺乏明确立场与价值判断能力,长此以往,对其学习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教师素养瓶颈

数智融合背景下,教育朝着现代化发展,为课程思政建设带来机遇,也对教师专业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提出新挑战。数智背景下,教师要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与平台实施教学,如雨课堂、慕课等,能灵活运用线上平台发布与课程思政紧密相关的视频,增强学生学习参与感,为其提供课后复习资料。同时,教师还要学会运用数智技术减轻教学工作负担,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学生综合素养培育、心理健康指导、价值观塑造。但在实际上,教师并未熟练掌握数字技术,教学仍旧以传统模式为主,严重阻碍了课程思政的建设进度。

(三)平台亟须优化

数智技术的迅速发展,让数智化教学平台开始广泛应用于课程思政中,拓宽了课程的应用范畴。教师应持续革新与优化传统教学平台,以显著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然而,已有的平台比较局限,并不能与教师进行实时沟通、联络,且平台无法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难以利用平台中的资源实现自主学习,影响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质量,学生难以掌握更多的课程思政资源与内容,制约课程思政的建设。

(四)教材建设滞后

现阶段,数字教材建设存在滞后现状,已有的教材存在抽象化与复杂化特点。且教材中的案例陈旧,内容更新比较缓慢,思想薄弱,不仅无法回应时代需求,也并未结合多元化视角与社会热点。加之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存在认知偏差,片面性地认为育人是思政教师的职责,参与教材制定的积极性比较低,严重阻碍了课程思政数字教材建设步伐。

三、数智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强化数字赋能

高校教育使命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培养出更多具备思维潜能、正确价值观、专业价值与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2]。课程思政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时代发展,数智技术的日益更新,为课程思政带来前所未有的转型机遇与挑战。例如,传统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较侧重知识单向传递与灌输性教育,此种教育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忽视学生课堂主体性与多元化学习需求。而数智技术变革,将该技术运用于课堂中,能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以生为本,更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与学生感受,让课程思政依托数智技术支撑驱动着教育模式转型,从传统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为中心。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应借助该技术对已有的课程理念进行革新,以大数据技术实施数据采集与深度剖析,精准捕捉学生学习个性与需求,为学生制定出个性化的学习辅导方案,指引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二)提升数字素养,强化数字赋能

数智融合背景下,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直接关乎课程思政的深化改革,也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的核心动力。因此,全面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与技术能力,势在必行。首先,提重视对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定期对课程思政教师开展专业培训活动,包括专题研讨会、讲座、交流会等,聚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难题与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瓶颈,汇聚各方智慧协同推动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的提升。其次,数字素养纳入课程体系,增强师生实操技能。教师与学生具备出色的实操技能、敏锐的信息筛选能力与辨别能力,能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有序进行。此环节中,高校应警惕技术惰性对教师带来的威胁。例如,将数字素养纳入高校基础课程体系,打造跨学科数字人才培养模式,并优化师生数字素养培育环境,全面推进数字校园建设进程;充分利用线上学习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室等资源,为师生打造即时互动、广泛覆盖的数字化学习生态环境,显著提升师生数字素养。

(三)建设数字教材,满足课程需求

数智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数字教材建设不可或缺,此为推进建设工作的核心动力。因此,应大力建设数字教材。首先,数字教材建设应结合纸质教材核心内容,融合技术手段与教材内容,让技术为内容服务。例如,结合高校课程思政在思想教育、信仰培育与价值观塑造需求,精心筛选优质的数字技术,直观生动体现课程思政的科学理论魅力,实现对学生品格的塑造。其次,数字教材建设中,保持思辨能力。建设数字教材应坚守政治立场,保证数字教材发挥主流价值引领核心作用,坚持为党培育栋梁的根本宗旨,矢志不渝追求立德树人的崇高教育理念。例如,教材建设中保持高度警觉性,精准识别与有效应对数据潜在的负面信息,为数字教材数据安全提供安全屏障。此环节中,要正确认识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提升数字技术的灵活性与适用性,并摆脱数字技术导致主流价值观模糊的现象,谨慎运用数字技术,让该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数字教材建设。最后,积累教材资源,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一方面,高校可编制数字教材知识图谱,此为数字化教材革新的核心动力,为教材编撰提供明确指引。遵循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为指引,系统整合与构建知识图谱,将其作为基石为构建规范化的数字教材资源体系奠基,精确描绘教材的构造与布局。例如,编制知识图谱时,广泛吸纳各大高校与行业专家的意见、建议等,对教材知识单元、知识点等详细剖析与整理,清晰呈现课程中思政教育元素的分布情形,促进课程思政融合进程。另一方面,建立课程思政资源案例库,为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特色数字化教材提供支撑。例如,案例中,除了融合知识与技能培养,还包含责任担当、爱国主义情怀、人文素养、实践创新及健康生活理念等。紧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及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科技创新成果等,与教材完美融合。基于此,筛选案例素材时,应做好严格把关工作,保证挑选素材能符合课程思政需求,并持续更新课程思政内容,保持内容的时效性,还要严格规范格式,为后续教材开发与应用铺垫。通过系列举措,制定出丰富且蕴含思政底蕴的高质量数字教材。

(四)优化平台资源,重塑教学生态体系

教育改革深化,构建具备跨学科与融合数智技术的全新课程思政体系,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4]。首先,创新课程思政生态景象。课程思政建设应紧跟数智融合与教学环境最新发展趋势,创造性融合数智技术,打破学科壁垒,依据各学科特点与需求系统性整合思政资源,让思政核心理念融入专业课程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智慧启迪和谐统一。其次,重塑教学资源生态。教学资源生态作为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关键,也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数智技术应用于课程思政建设中,不仅能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重塑教学资源生成模式,还能引领教育进入“数据引领”新时代,打造出兼具开放性、智能型及灵活性的新型教学生态资源。例如,依托人工智能内容创作工具,能迅速生成多样化且高质量的教学素材,构建数字化与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将云储存与微服务结构引入其中,打破信息孤岛现象,让资源无缝衔接与共享,将优质新资源引入其中,持续优化与更新教学资源库 [4]。

(四)数智技术支撑,革新教学模式

首先,依托线上线下融合,开展混教学。随着数智技术的大力发展,让线上思政平台成为当下教学的主流,包括慕课、SPOC 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依据“互联网 + 教育”思维,为思政教学流程、手段及理念的革新带来良好助力,不仅能让教学手段朝着多样性变革,还能让传统理论教学转变成立体化、多维度的线上教学。例如,线上平台,教师应汇聚丰富思政资源,引导学生结合个人兴趣与需求进行自主学习;线下平台,侧重互动式、探究式、讨论式及翻转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结合线上学习重难点进行剖析,让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提升对课程思政的认知[5]。通过此种教学,显著拓宽课程思政的时间与空间,为高质量课堂奠基。其次,依托大数据技术驱动,实现精准指导。数智技术运用于课程思政中,能全面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类数据,涵盖学习偏好、兴趣点、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课堂互动表现、学生社交媒体言行及考试成绩。结合以上数据,详细进行剖析学生,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提供强力依据,为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奠基。最后,开创沉浸式教学,深化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数智融合背景下,诸多先进技术开始运用于课程思政教学中,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不可或缺。将两种先进技术运用于课程思政中,能为课程开创沉浸式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直观的代入感与体验感,使其深刻理解理论与实践内容。将 VR 与 AR 技术赋能,构建一个蕴含图像、视频、音频等学习情境,整合视觉、听觉及触觉等感官,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习得更多知识。例如,依托 VR 技术为学生重现历史革命场景,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革命先烈无私奉献、为祖国而奋斗的真实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AR 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实践教学活动,将思政内容的精髓融入到现实生活中,让趣味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其感性认知,使其认识思政内涵,实现学以致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党与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出的战略部署,能将思政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各环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数智技术发展应将与课程思政融合,为建设课程开辟新路径,以打破传统课程建设的束缚,以更精准且生动模式触动学生心灵,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真正落实立德树人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谢幼如 , 邱艺 , 章锐 , 等 . 数字化转型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进路与评价创新 [J]. 中国电化教育 ,2022(9).

[2] 李涛. 数智技术赋能大学课程思政的逻辑进路 [J]. 外语与翻译,2025(2).

[3] 路涵旭. 数智赋能 :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伙伴关系的构建进路[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5(5).

[4] 姚海波 , 由广辉 , 李涛 .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J]. 船舶职业教育 ,2025(3).

[5] 吴修国. 数智赋能课程思政融入混合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J]. 高教学刊,2025(15).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课程思政’四结合三阶段’教学模式改革的逻辑进路研究”(2023GJJG314)阶段性成果;河北省高校人工智能赋能教改专项课题“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通识基础课程的教材数字化建设路径研究”(2025RGZN03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辛宇鹤(1981-),女,河北无极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思政建设、基层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