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音乐对智障儿童康复及案例探究

作者

王明惠

四川省江油市特殊教育学校 四川省江油市 621707

智障儿童在认知、语言、社交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障碍,而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能绕过语言障碍直接作用于情感与感知系统。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律动可刺激大脑神经突触的连接,提升智障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为其康复提供独特路径。

一、音乐对智障儿童康复的具体作用。

1、促进认知能力发展。音乐活动中的节奏训练能帮助儿童建立时间概念和序列感。例如,通过拍手跟随节拍,智障儿童可逐渐理解“先”与“后”的逻辑关系,这种训练对提升其数学认知和日常生活规划能力具有间接作用。2、改善语言与沟通能力。旋律的起伏与语言的语调有天然相似性。在音乐活动中,通过学唱简单歌曲,儿童能无意识地模仿发音、练习词汇,逐步提升语言表达的流畅度。3、增强社交与情绪管理能力。集体音乐活动(如合唱、乐器合奏)需要配合与倾听,能迫使儿童关注他人行为并作出回应。长期参与可帮助他们理解社交规则,如等待他人演奏完毕再加入,从而提升合作意识与同理心。同时,音乐能直接调节情绪,快节奏音乐可激发活力,舒缓音乐能平复焦虑,帮助儿童建立稳定的情绪状态。

二、音乐在智障儿童康复中的实践案例。

案列一:从孤僻到愿意互动的小鑫

基本情况:陈鑫(化名),男,8 岁,中度智力障碍,现到校学习一年。才来学校时不太爱言笑,不善于表达。常常孤独一个人安静坐在座位上,不说话,不合群, 不与小朋友一起玩。又害怕刺激性声音。

分析: 此年龄阶段,他们身体机能增强,有好奇心,由于自身存在的缺陷,残疾儿童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生活,玩耍,心理上存在自卑感,孤独感。先天的缺陷致使他们自我封闭。孤独自卑是一种封闭心理现象的直观反映,这是对自身不足的悲观,自我排斥的复杂心理,对他们的成长百害无一利。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通过对外界的各种感受、感应和领悟中开始自我体验和成长,他们需要与外界的密切接触在游戏玩耍中学习宽容、忍让、合作等优良品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必须给他们自我认同感,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认识世界,接受世界,勇敢的面对生活。

辅导过程: 每次上音乐课我都会先播放轻快、活泼音乐主动引导他跟大家一起互动,多次他依然固执地坐在一边,一言不发。音乐课上,我打开同学们熟悉的儿歌《我们都是好朋友》,很多孩子都在我的引导下,有的唱有的跳,但他依然跟往常一样沉默地坐在一边,我并没有因为他次次的不参与而放弃了他,依然走到孩子跟前,鼓励他站起来跟大家一起互动,这次“奇迹”出现了,陈鑫跟着大家挥舞起了双手。有了变化,就有了好的开始,我叮嘱家长在家也放一些轻快活泼的音乐,并一定要牵住他的手一起蹦蹦跳跳。

几周后的音乐课,我教学《两只老虎》歌曲。音乐节奏响起,要求小朋友扮老虎,第二遍音乐刚响起陈鑫主动的一手拉住我,一手拉住同学随着音乐面带笑容欢快的蹦蹦跳跳。以往那不笑的脸庞,那孤独的身影在音乐声中不见了。

在与陈鑫妈妈交流中,他妈妈说,陈鑫现在很喜欢听音乐,性格变化很大,喜欢主动接近小孩一起玩。

案列二:从躁动到能安静学习的小洁

基本情况:罗玉洁(华名),女,15 岁,中度智力障碍,在校一年半,此案例恰恰与上案例情况相反,语言能力简单,只能说唱连续两个字的发音;接受能力弱,教过的东西基本记不住,记忆力差,注意力也很难自控,有时几分钟认真,有时一节课情绪都没法安静下来,有时一节课都自言自语。好动,坐立不安,上课爱与前后同学玩不听老师劝阻 , 青春期,性格暴躁,不喜欢成人监督,有一定隐私感。

分析:多疑、猜忌是此阶段的智障儿童学生主要表现。本身自尊心的驱使,总觉得别人在议论自己,嘲笑自己。这样心理会让他们自卑和越来越暴躁,猜忌也是不自信的表现,是自卑心理的延伸。同样,青春期的他们促使他情绪波动大,他们也很难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甚至会失控,情绪大幅波动。

辅导过程:精力充沛的他们,加上自身特点,常常会我行我素,不听招呼,这是他们很正常的行为特点,为此我专门为她设计了个训课《中国么么哒》,以手鼓和沙槌为媒介来改变。一堂课先一半时间跟老师和同学互动,音乐节奏快,互动力度大。并以她为中心带领全班同学打手鼓和甩沙槌 , 跟随老师在音乐节奏中打起欢快的鼓声,随着节拍甩起了沙槌。体验了音乐的速度、节奏、力量、情绪。给与她极大的自我表现空间。随后的课堂教学时间,她安静许多,注意力明显集中,情绪逐渐安定。很顺利的完成一堂课的学习任务。课后,要求她把手鼓带回家,家长配合她在家练习,一个月的个训课,明显感觉她渐渐在变化。特别在午休时候,我把音乐下载好,她戴上耳机休息,没有以往暴躁情绪。

智障儿童需要精神上的需求来调整心理状态,得到自我认同。音乐是“心灵良药”为他们的康复提供了兼具趣味性与有效性的途径,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愉悦体验”激发儿童的主动参与,而非强制训练。上述案例表明,只要方案适配,音乐恰是无声的春雨,对残疾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康复功效。能显著提升智障儿童的生活质量与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案例的分析,音乐对智障儿童认知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效益。在注意力方面,音乐的节奏和韵律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通过多感官参与活动提升其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语言理解与表达方面,音乐与语言的相似性以及音乐活动中的互动环节,能够促进智障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未来,结合先进科技的音乐康复模式,或将为智障儿童康复开辟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