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读写结合”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
刘月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子中中心学校
引言: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实际语言环境中,通过主动的语言运用练习,让学生在运用中积累经验、把握规律,进而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阅读和写作作为语言实践的核心载体,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注重让阅读与写作相互融合、彼此助力,能打破传统教学中读写割裂的局限,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读写结合”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写作素材储备
阅读为学生铺就了接触多元生活与情感的路径。文本中对自然景致、社会百态、人物历程的细致描摹,让他们沉淀下远超个人亲历的素材。这些素材经理解消化后融入认知框架,写作时便能跳出生活局限,从积累中选取恰当素材支撑表达,使习作内容更丰实,视角更宏阔[1]。
(二)助力掌握写作技巧
好的文本本身就是写作技法的鲜活样本,从篇章架构的铺陈、段落勾连的逻辑,到修辞的运用、句式的选择,都在阅读中悄然渗透。学生剖析文本的表达逻辑,会慢慢领会不同技法的适用语境与表达效能,把阅读里学到的法子用到自己写作中,让习作从随性抒发转向有目的地运用技法,增强写作的规范性与表现力。
(三)培养良好语感与语言表达能力
语感的养成,得靠足量的语言输入和模仿实践相互配合。阅读提供了规范精当的语言范本,学生在反复接触中,能体会语言的节奏韵律与情感张力。而借助写作将阅读吸纳的语言素材转化输出,可深化对语言规范的内化,让表达从生硬渐至流畅,从平淡趋向生动有力,最终凝练出个人化的语言风格。
二、基于“读写结合”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策略
(一)读前预测写作,激发创作兴趣
在阅读教学启动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托文本标题、插图等信息,预判内容走向并尝试构思相关写作框架,以此激活读写兴趣。以三年级上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为例,教师先呈现课题与胡萝卜先生长胡子的插图,引导学生思考其胡子可能发生的趣事及叙事思路。学生围绕“长胡子的奇遇”展开联想:有的猜想胡子会被小鸟当作晾晒羽毛的绳索,有的认为可能成为孩童嬉戏的跳绳。这一过程既催生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又通过预测性写作调动了其创作潜能。随后,教师组织学生研读文本,比对自身设想与原文情节的异同,在比对中深化文本认知,同时为写作储备素材与构思方法[2]。
(二)读中随文练笔,强化写作训练
在阅读课上让学生随时练笔,能很好地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老师要根据课文特点和教学重点,找合适的时机让学生动笔。就像教四年级上册《观潮》时,课文把大潮各个阶段的样子写得很细致,尤其是“浪潮逼近”那一段,用战马奔腾来写它的气势,用山崩地裂来写它的声音,把时间变化和修辞用得特别好。老师可以先带着学生琢磨透这种写法的门道,再教他们学着用——让学生仿照课文里按时间顺序写、用修辞的法子,写写自己见过的自然景象,比如突然下的大雨、早上的太阳。学生写的时候,把从阅读中学会的表达方法用起来,既能练习写作,又能更懂课文,语言运用能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提高。
(三)读后拓展写作,提升综合素养
学生完成文本阅读后,教师可设计拓展写作活动,在加深文本理解的同时实现综合素养的进阶。以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为例,可从多维度设计写作任务:围绕“假如我是诸葛亮”这一视角,引导学生设想借箭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与行为选择,以此锤炼人物内心的描摹能力;结合课文情节延伸创作《草船借箭》的后续故事,助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育;指导学生针对文中人物撰写评价性议论文,通过观点阐述强化分析与表达功底。这类读后写作延伸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巩固阅读成效,又能在动笔实践中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学生在代入角色构思时,需深入揣摩人物性格与处境;续写故事时,要兼顾情节合理性与创新性;撰写评价时,则需梳理文本细节形成论证逻辑。通过多样化的写作实践,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地,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深化对文本的认知,实现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协同发展。
三、“读写结合”习作教学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一)立足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学生读写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开展读写融合教学时,需先把握学情,再规划有层次的教学活动。对基础较弱的,从仿句练笔、片段写作起步;对能力较强的,引导他们尝试创意写作、深化思考维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读写融合的过程中获得切实进步。
(二)合理把控读写比例,避免顾此失彼
教学中要处理好读写时长配比,既不能让阅读占比过大挤压写作练习空间,也不能因写作负荷超标削弱阅读吸收。教师需依据教学目标与文本特性,动态调配读写用时,让读写环节形成互补互促的良性循环 [3]。
(三)多元评价反馈,激发持续动力
对学生读写成果的评价应多元开展,结合教师点评与学生自评互评。评价重心不应止于成果,更需关注过程,从构思逻辑、语言运用、创新表现等维度给出具体反馈,帮助学生认清自身优长与短板,进而保持参与读写融合学习的积极性。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紧扣统编教材推进“读写结合”,能为学生架起从读到写的桥梁。借助读前预测、读中随文练笔、读后拓展写作等路径,既能帮学生积累素材,又能提升写作技巧与表达能力,进而涵养语文综合素养。实践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差异,科学安排读写活动,强化评价反馈,让这种教学方式真正见效,助推学生在语文学习路上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熊莉 .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读写结合的深度融合探究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 2022, 7(14):41-42.
[2] 廖群芬 .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读写结合的深度融合探究 [J]. 电脑爱好者(校园版), 2023(8):113-114.
[3] 丘招娣 . 读写结合策略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J]. 颂雅风 ,2020(5):8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