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筑工程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的管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作者

薛晴

四川康亿建设有限公司 四川省绵阳市 621000

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产生的噪声污染量极大,这些噪声污染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对人类健康和动物生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建筑工程要对施工过程的噪声污染进行防治管理,还须建立健全环保审批制度,全面推进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帮助施工企业树立牢固的噪声污染防治意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保证噪声污染防治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取得理想的防治管理实效,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环保、安全、安静。

1 环境噪声污染的危害

1.1 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噪声污染是现代城市环境的突出问题,主要来源于建筑施工、工业设备、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声会导致听力损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环境噪声控制在 55 分贝以下,但城市居民区普遍超标。噪声污染还会增加焦虑、郁风险,干扰睡眠,影响认知功能和工作效率。噪声污染是涉及公共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问题,需通过城市规划、工业布局和交通管理等系统性措施加以控制。

1.2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多种污染类型,其中噪声污染会对施工现场以及周边产生较大的影响,影响主要集中于对人体的心理状态情绪产生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施工效率的下降,噪声污染环境下的施工活动可能会影响施工人员的注意力和认知能力,导致安全风险升高。噪声污染对于施工周边的居民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深渊,污染可能会导致居民迁移乃至人口流失,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噪声污染的监督管理水平,避免影响居民的安全乐业和社会发展。

1.3 对动物行为及生理功能的干扰

噪声污染对人类及动物健康均构成危害。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的宠物易出现应激反应,表现为脱毛、食欲下降、异常吠叫或攻击性增强等行为异常,部分敏感物种可能出现内分泌紊乱甚至死亡。犬类等听觉敏感动物受噪声影响尤为显著,其情绪稳定性与噪声暴露水平呈负相关,可能增加攻击行为风险。因此,城市噪声污染评估需纳入动物福利考量,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2 建筑工程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的管理措施

2.1 基于公众参与的环保审批制度优化

为有效控制城市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应完善环保审批制度,优化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具体措施包括:在环评报告中增加公众参与的水平,通过政府管理机构与城市居民的有效沟通,降低信息差异,增加噪声污染防治对策的完善水平,同时改善和提高施工期噪声监测与评估体系,有针对性的建立噪声污染相关防治方案。同时,可在竣工验收阶段引入公众调查,评估施工噪声管理的实际效果,以促进企业规范施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

2.2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实施

为有效控制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施工单位应在开工前 15 日内开展排污手续的申报工作,环保部门需加强辖区内施工噪声排污申报的审核与监管。申报内容应包括施工周期、预计噪声排放强度及污染防治措施等技术参数,不具备自主监测条件的施工单位可采用类比数据申报。针对噪声敏感区域,环保部门应严格限制夜间施工行为;对确需连续作业的特殊工艺工程,应加强夜间施工审批管理,并强化现场巡查监督,确保降噪措施落实到位。通过规范申报制度和严格执法监管,可系统性降低建筑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2.3 施工企业噪声污染防治能力建设策略

为加强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环保部门应定期组织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开展系统培训,具体的工作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点,首先需要详细解读国家现行噪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具体条款,明确各项法定要求,其次需要深入分析噪声污染对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的影响机制,第三需要系统讲解施工现场噪声控制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要点。通过培训使管理人员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在实际施工管理中严格执行。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噪声防控管理体系。在施工组织设计阶段,需根据工程特点和周边环境状况,科学编制包含详细时段安排的施工计划。原则上应避免在居民休息时段(夜间 22 时至次日 6 时)进行高噪声作业。确需连续施工的特殊工艺工程,必须提前与受影响居民协商,制定专项降噪方案,并按规定程序向环保部门申报审批。施工现场管理方面应当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噪声防控职责,同时加强施工人员环保意识教育,规范操作行为,必要的噪声监测设备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处理噪声投诉事件。通过全过程、多层次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4 多部门协同执法机制的构建与实施效果

在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治理过程中,需构建分类管控体系,对屡次违法或情节恶劣的施工企业实行重点督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协同住建、公安等行政机关实施定期联合执法行动,通过跨部门协作增强监管效力。监察人员需对建筑项目开展例行现场检查,对重点管控工程加大督查力度,并依法采取责令改正、行政惩处等处置手段,推动建设企业主动落实噪声防控要求。要不断引入数字化监管技术。环保机构可利用政府门户网站、新媒体等渠道建立违法企业信息披露机制,对持续超标的施工单位进行公示曝光。这种社会监督方式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环保自律意识,引导其积极实施减噪方案。通过行政督导与公众监督双管齐下,构建多元共治的噪声污染防控格局,进而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效能。

3 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的管理效果

施工噪声控制指标的制定应以区域环境功能和技术可行性为基准。研究采用等效连续 A 声级作为核心评价指标,依据用地类型和作业时段实施差异化管控标准。通过对长沙市施工噪声现状的实测评估,结合降噪技术经济性分析,提出分级控制限值方案:特别安静区域(康复疗养区等)执行昼间60dB(A)、夜间禁施的严控标准;居住文教区采用昼间 65dB(A)/ 夜间 55dB(A) 的限值,夜间瞬时峰值不超过70dB(A) ;商业区适当放宽至昼间 70dB(A)/ 夜间 60dB(A) ;工业仓储区则设定为昼间75dB(A)/ 夜间 65dB(A)

基于对噪声超标成因的系统研究,构建了分阶段噪声控制技术体系。针对基础施工、主体结构、装饰装修等不同施工阶段的噪声特性,分别采取设备降噪、工艺改进、隔声屏障等综合措施。通过实施全过程噪声监测与闭环调控机制,确保各施工环节噪声水平稳定达标,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实证研究表明,该技术体系可有效控制施工场界噪声,显著减轻对周边声环境敏感区域的影响。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国噪声污染的鉴定标准,共分 0 类到 4 类 5 个级别,每个类别都有对应的分区及昼夜标准。建筑工程施工涉及大量作业内容,是噪声污染的贡献大户,在各行各业推进绿色环保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筑工程施工开展噪声污染防治已经刻不容缓。建筑施工企业要和环保执法机构联手,就施工过程潜在的噪声污染问题进行严防防治和管控,降低建筑施工的噪声污染水平,把分贝值控制在允许范围,避免干扰周边及社会的正常运转,取得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管理的理想成效。

参考文献:

[1] 郭 弘 , 魏 巍 . 中 国 建 筑 施 工 噪 声 污 染 防 治 对 策 [J]. 科 技 导报 ,2024,42(20):55-59.

[2] 倪同涛 , 陶毅 , 邓春阳 , 等 . 城市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对策探讨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文摘版 ) 工程技术 ,2021(8):2.

[3] 马照军 . 小议如何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工作 [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