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王克瑞
山东正源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 251100
引言
食品检验流程的复杂性、检验环境的多变性以及技术标准的动态更新,对检验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若质量控制环节存在漏洞,则可能导致误判或漏检,不仅会损害消费者权益,还会扰乱市场秩序。因此,系统分析食品检验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极为关键。
1 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的影响因素
1.1 设备与试剂因素
先进、精准的检测设备是保障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的基础。然而,部分检测机构受资金限制,设备更新换代缓慢,一些老旧设备的性能已无法满足当前复杂的检测需求。例如,一些用于检测食品中微量有害物质的仪器,由于使用年限过长,灵敏度下降,可能无法检测出低于某一浓度的有害物质,从而埋下食品安全隐患。同时,检测试剂的质量也至关重要。不合格的试剂或试剂保存不当,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例如,化学试剂在存储过程中,若未按照要求控制温度、湿度等条件,则可能会发生变质、失效,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1.2 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部分机构信息系统基础较为薄弱,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不足,从采集环节的自动化程度偏低,到存储架构分散、分析工具不足,再到共享渠道的缺失,难以深度挖掘数据机制。另外,跨部门协同机制不甚健全,信息传递存在滞后性,部门间的数据壁垒不利于检测结果的实时反馈和动态监管,使得风险预警和应急响应效率偏低。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食品检验检测工作的时效性和精准度水平,还会因数据流转不畅出现偏差,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产生了很大影响。
2 食品检验检测质量影响因素的控制措施
2.1 强化设备与试剂管理
检测机构应加大对检测设备的资金投入,及时更新老旧设备,引进先进的检测仪器。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对设备的采购、验收、使用、维护和校准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校准,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并建立设备档案,详细记录设备的相关信息,便于追溯和管理。对于检测试剂,要严格把控采购环节,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确保试剂质量。建立试剂验收制度,对采购的试剂进行严格检验,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在试剂储存方面,根据试剂的性质和要求,合理设置储存条件,定期对试剂进行检查,及时清理过期、变质的试剂。
2.2 加强信息化建设
① 建立全面的信息化系统,在硬件设施、先进软件工具、稳定的网络设备等组件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实现检验数据的自动化收集、分析与报告生成,为各项业务与管理活动提供高效透明的平台。 ② 在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后,还需要对人员的信息素养进行有效培养,使其能够灵活应用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 ③ 做好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通过建立严格的数据访问权限与安全防护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数据传输、存储的机密性,降低数据安全风险,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与可用性。
2.3 完善样品管理体系
① 规范样品采集过程。制定详细的样品采集标准和操作规程,明确样品采集的数量、部位、方法等。加强对样品采集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科学的样品采集方法,确保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在采集样品时,还要做好样品的标识和记录工作,包括样品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采集人等信息,以便追溯和查询。 ② 优化样品运输与保存过程。选择合适的样品运输工具和包装材料,避免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损坏和污染。对于需要特殊保存(如冷藏、冷冻)的样品,要配备相应的运输设备,保证样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符合要求。还应根据样品的性质和检验要求,选择合适的保存场所和保存条件,定期对保存的样品进行检查,防止样品变质、腐败。
2.4 针对不同食品样品特点优化保存条件
① 对于易腐类食品,应制订分温区保存标准,如乳制品与生鲜肉类需在采集后立即转入便携式冷藏箱,运输过程中采用蓝牙温控记录仪实时监测温度波动,确保全程维持
的冷链环境。 ② 针对光敏性样品,需配备避光容器与遮光运输设备,如食用油样本使用棕色玻璃瓶封装,并在实验室暗室环境下进行分样操作,避免光照引发的氧化反应干扰酸价检测结果。 ③ 挥发性物质保存需采用双重密封技术,如在酒类样品瓶口加装聚四氟乙烯垫片,外部包裹铝膜防渗袋,同时标注最长存储时限以减少成分逸散风险。 ④ 酸性食品等特殊样本应选用耐腐蚀材质的容器,避免金属离子溶出污染,而冷冻水产品需明确解冻程序与复冻禁忌,防止反复冻融导致细胞结构破坏。 ⑤ 需编制保存条件对照手册,将不同食品类别的温度、湿度、光照及时间阈值制成可视化操作指南,供采样人员随身携带并参照执行。
2.5 实验室环境优化控制策略
① 建立分区域环境污染物综合防控体系和微量干扰物监测网络。根据食品检测项目对环境洁净度的不同要求,实施实验室功能区差异化管理,将微量有机物分析区域与常规理化分析区域进行严格的物理隔离,实施双通道气流净化系统,并采用活性炭与分子筛复合吸附技术去除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同时,建立关键环境微量污染物定期监测制度,设定环境本底值警戒线,当污染物浓度超过分析检出限的 1/10 时启动应急处理流程,从源头控制微量污染物对检测结果的干扰。 ② 引入智能环境监控系统,通过多点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温度、湿度、气流速度以及照度等关键环境参数,建立数据采集与反馈控制回路,实现对环境条件的精准动态调节。对微生物检测、感官分析等特殊功能区域,配置独立的环境调控设备和备用系统,采用温湿度双缓冲设计,有效减小外部环境波动对实验室内部环境的影响。
2.6 优化检验过程监控
利用区块链技术可实现检测数据的不可篡改追溯,在样品采集环节通过物联网标签记录采样时间、地点与人员,检测过程中实时上传仪器分析数据形成区块链接,报告生成后通过哈希值加密存储,任何修改均会导致链上数据异常。利用物联网设备可实时监控实验室环境,在实验台、仪器间部署精度为±0.5C/±1%RH 的温湿度传感器与检测限为 0.01mg⋅m-3 的甲醛检测仪,数据通过边缘计算网关上传至管理平台,当参数超出标准时系统自动触发空调调节与警报,以确保检测条件符合相关规范要求。此外,引入的机器视觉技术可通过摄像头识别实验人员操作规范性,并实时提醒违规操作,提高操作规范性与数据可靠性。
结语
食品检验检测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一环,通过合理应用检验检测技术,可精准评估和判断食品质量,避免不合格、劣质食品流入市场,进而增强食品质量安全,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为确保食品检验检测的可靠性与准确性,需要检测人员做好质量控制,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严格控制检验环境等方式,为食品安全评估提供依据,确保食品营养、卫生与安全。
参考文献:
[1] 孙晴 , 高柱 , 徐非 , 等 .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检测流程优化研究 [J].现代食品 ,2023(20):103-105.
[2] 兰鸿珠 , 许铭玉 , 热衣汗古丽·卡地尔 . 食品检测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研究 [J]. 现代食品 ,2023(20):145-147.
[3] 田歌 . 食品检验检测中技术应用的原则、要点与优化策略 [J]. 中国食品工业 ,2024(14):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