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筑混凝土结构防渗漏施工技术

作者

薛龙飞

青岛和达城瑞投资有限公司 山东省青岛市 266000

1 建筑混凝土结构渗漏的成因

1.1 材料因素

混凝土是由水泥、骨料、水和外加剂等多种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如果水泥质量不佳,如安定性不合格,会导致混凝土后期膨胀开裂,形成渗漏通道。骨料的含泥量过高、级配不合理等,会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密实性,降低其抗渗性能。例如,含泥量过大的骨料会削弱水泥石与骨料之间的粘结力,使混凝土内部存在较多的孔隙和微裂缝。此外,水灰比过大也是造成渗漏的重要原因之一。水灰比过大,多余的水分蒸发后会在混凝土内部形成孔隙,为水分的渗透提供了条件。

1.2 施工因素

施工过程中的一些不当操作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抗渗性能。在混凝土浇筑时,如果振捣不密实,会使混凝土内部存在蜂窝、麻面等缺陷,这些缺陷会成为渗漏的通道。例如,振捣时间不足或振捣点分布不均匀,都会导致混凝土无法充分密实。另外,施工缝的处理不当也是常见的渗漏原因。施工缝处新旧混凝土结合不紧密,容易形成缝隙,尤其是在处理施工缝时没有进行凿毛、清理等工作,或者在浇筑新混凝土前没有铺设水泥砂浆结合层,都会降低施工缝处的抗渗能力。还有,模板的安装不牢固,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发生变形或漏浆,也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导致渗漏问题的出现。

1.3 环境因素

混凝土结构长期处于不同的环境中,环境因素对其耐久性和抗渗性能有很大影响。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如高温、严寒、暴雨等,会使混凝土产生温度变形和干湿变形。例如,在高温环境下,混凝土内部水分蒸发过快,容易产生干缩裂缝;在严寒地区,混凝土会受到冻融循环的破坏,使内部结构受损,抗渗性能下降。另外,化学侵蚀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如果混凝土结构处于有酸、碱、盐等侵蚀性介质的环境中,这些介质会与混凝土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混凝土的强度降低、结构破坏,进而出现渗漏现象。

2 建筑混凝土结构防渗漏施工技术的要点

2.1 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与控制

为确保建筑混凝土结构的防渗漏性能,原材料的质量显得尤为关键。水泥的选择应注重其安定性、强度等级的适宜性,同时避免水化热过高,以降低混凝土因温度波动而产生裂缝的风险,从而减少渗漏的可能性。粗骨料的选用应保证良好的级配,颗粒形状应接近立方体,尽量减少针片状颗粒的含量,并严格控制含泥量在规定范围内,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细骨料宜选用中粗砂,其细度模数和含泥量也必须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此外,应依据工程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地加入外加剂,例如防水剂、减水剂等。防水剂能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憎水膜,有效提升混凝土的抗渗能力;减水剂则能降低混凝土的用水量,优化其和易性,降低水灰比,进而增强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能。

2.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科学合理的配合比设计是提升混凝土防渗漏性能的关键环节和基础保障。在进行配合比设计过程中,必须全面系统地考虑工程结构特点、使用环境条件以及施工工艺要求等多方面因素。首先,必须通过试验确定最佳的水灰比参数,因为水灰比过大将显著增加混凝土内部的孔隙率和毛细孔道,从而大幅降低其抗渗性能;而水灰比过小则可能导致混凝土拌合物过于干硬,严重影响其工作性能和施工质量。同时,必须精确控制水泥用量的配比,水泥用量不足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和抗渗性能;而水泥用量过多不仅会造成材料浪费,还会显著增加混凝土的水化热反应,导致温度应力增大,极易产生温度裂缝。此外,还需要根据所选用的骨料级配、矿物掺合料特性以及外加剂性能等原材料参数,通过系统的配合比试验来优化调整砂率、坍落度等关键指标,确保配制出的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密实结构和优异的抗渗耐久性。

2.3 混凝土浇筑施工

在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质量,确保浇筑的连续性和结构的密实性。浇筑前,应彻底清理模板内的各种杂物和积水,仔细检查钢筋的布置间距、保护层厚度等是否符合设计图纸要求。采用科学的分层浇筑工艺,每层浇筑厚度应控制在 300-500mm 范围内,这样既能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又能确保振捣充分到位。振捣作业时,要根据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振捣设备,如插入式振捣棒等,振捣时间要严格把控,以混凝土表面出现均匀浮浆、不再明显下沉且无气泡持续冒出为标准。同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出现振捣过度或振捣不足的情况,过度振捣会导致骨料与浆体分离,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均匀性和抗渗性能;而振捣不足则会使混凝土内部存在蜂窝、孔洞等质量缺陷,这些缺陷将成为日后渗漏的主要通道。在浇筑过程中,还要合理控制浇筑速度和自由下落高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混凝土产生离析现象。

2.4 施工缝和变形缝的处理

施工缝和变形缝作为混凝土结构中的薄弱环节,是渗漏问题的高发部位,必须采取特殊处理措施。施工缝的位置选择应当综合考虑结构受力特点和施工便利性,通常应设置在结构剪力较小且便于后续施工的位置。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必须对已硬化混凝土表面进行严格处理:彻底清除表面的水泥浮浆、松动骨料和软弱混凝土层,并用高压水枪冲洗干净,保持表面湿润但不积水;然后均匀铺设一层与主体混凝土配比相同的水泥砂浆,厚度控制在 20-30mm ,再及时浇筑新的混凝土,确保新旧混凝土界面结合紧密。变形缝的设置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缝内要安装具有良好弹性变形能力和防水性能的专用材料,如橡胶止水带、遇水膨胀止水条或沥青麻丝等,这些材料要确保安装位置准确、固定牢靠,能够适应结构的正常变形而不失效,从而有效防止渗漏问题的发生。

2.5 混凝土养护

科学规范的养护工艺是保证混凝土强度持续发展和抗渗性能形成的重要保障措施。养护期间,要通过多种手段保持混凝土表面处于湿润状态,防止水分过快蒸发导致混凝土产生干缩裂缝。通常应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 12 小时内,当混凝土初凝后立即开始养护作业。对于普通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可采用覆盖麻袋、草帘等保水材料并定期浇水的方法进行养护,养护持续时间不应少于 7天;对于有特殊抗渗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则必须延长养护时间至14 天以上。在养护过程中,要根据季节变化、气温波动和空气湿度等环境条件,动态调整养护方案:在炎热干燥天气要增加浇水频率,必要时采用塑料薄膜全覆盖;在寒冷季节则要采取保温措施,防止混凝土受冻。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的精心养护,确保混凝土在最佳的环境条件下完成水化反应,获得理想的结构性能和抗渗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混凝土结构渗漏问题成因复杂,涉及材料、施工和环境等方面。严格把控防渗漏施工技术要点,如选控原材料、设计配合比、规范浇筑、处理施工缝和变形缝及科学养护等,可提高抗渗性能,减少渗漏。实际工程中,施工人员要重视防渗漏技术,按标准规范操作,加强施工监督管理,及时解决问题。此外,应随建筑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积极探索应用新的防渗漏材料与技术,提升防渗漏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海山 . 住宅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防渗漏施工技术探究 [J]. 居舍,2025,(21):39-42.

[2] 芦文涛 . 住宅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防渗漏施工技术探究 [J]. 居舍,2025,(19):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