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科学思维可视化的教学价值与方法

作者

邓洲洋

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小学  215611

引言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将 " 科学思维 " 作为核心素养要素。思维可视化通过构建 " 概念网络—探究路径—创新方案 " 的三阶模型,与科学探究的 "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 流程形成深度耦合,为培育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提供有效路径。

一、思维可视化的教学价值实证研究

(一)促进知识深度建构

在厦门双十中学的 " 智慧城市 "STEM 项目中,学生通过绘制城市排水系统思维导图,将 " 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管道输送 " 等概念形成关联网络。项目评估显示,实验组学生对水文循环的理解准确率比传统教学组提高 41% ,概念迁移能力提升 28% 。

(二)提升科学探究效能

福州钱塘小学在 " 地震成因探究 " 实验中,采用 " 双说策略 " :一说实验设计(材料准备、操作步骤、安全规范),二说现象观察(裂缝方向、堆积物特征、地形变化)。通过语言可视化,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从 62% 提升至 89% ,数据记录错误率下降 35% 。

(三)培育科学精神品质

泉州晋光小学的 " 家庭实验室 " 计划中,学生通过 " 问题墙—假设树—实验图—结论表 " 的可视化链条,完成 " 植物向光性 " 探究。项目跟踪显示,87% 的学生能自主设计对照实验, 73% 的学生能对异常数据提出合理质疑,展现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四)支持差异化教学

宁德市 " 科学成长档案 " 数据显示,采用可视化教学的班级,学困生的概念理解进步率( 58% )显著高于对照班( 32% ),优等生的创新方案设计数量增长 2.3 倍。这表明可视化工具能有效降低认知负荷,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

二、思维可视化的实施策略体系

(一)说思维:语言描述中的思维显性化

大概念说理:在" 磁铁性质" 教学中,引导学生用"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解释磁悬浮列车原理,将抽象概念与生活场景结合。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的实践表明,这种说理训练可使概念应用正确率提升 40% 。

探究过程叙述:采用" 三步说法" : ① 说准备(材料清单、安全预案); ② 说操作(步骤分解、变量控制); ③ 说发现(数据规律、异常分析)。在 " 溶解快慢" 实验中,学生通过结构化叙述,实验设计完整性提高 65% 。

(二)画思维:视觉表征中的思维结构化

概念图构建:在" 生态系统" 单元,引导学生绘制包含"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 " 四要素的概念图,并用箭头标注能量流动方向。项目评估显示,这种可视化工具使学生对食物链的理解准确率提升 52% 。

流程图设计:在 " 电路连接 " 教学中,采用 " 问题—假设—材料—步骤—现象—结论 " 六步流程图。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的实践表明,这种标准化模板使学生的实验报告质量提升3 个等级。

思维导图整合:在 " 天气变化 " 主题学习中,以 " 云量—降水量—气温—风速 " 为分支,引导学生绘制动态思维导图。泉州实验小学的数据显示,这种整合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保持率提高 70% 。

(三)用思维:实践应用中的思维创新化

模型建构:在 " 地球内部结构 " 教学中,指导学生用不同颜色橡皮泥制作

地壳、地幔、地核三层模型。三明学院附属小学的评估显示,这种立体模型使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提升 38% 。

虚拟仿真:利用VR 技术还原" 月相变化" 过程,学生通过操作虚拟望远镜观察不同时段的月相。福州教育研究院的跟踪研究显示,这种沉浸式学习使学生的天文知识掌握度提升 55% 。

跨学科整合:在" 智慧农业"STEM 项目中,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植物生长)、技术(传感器应用)、工程(温室设计)、数学(数据统计)知识,设计自动化灌溉系统。项目成果获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三、实施保障与效果评估

(一)教师专业发展支持

建立" 三维培训体系" : ① 理论研修(思维可视化原理、工具选择); ② 技能实训(概念图绘制、流程图设计); ③ 实践指导(课堂观察、案例研讨)。福建省 " 科学教师素养提升工程 " 数据显示,参训教师的可视化教学能力达标率从 58% 提升至 92% 。

(二)教学资源建设

开发" 可视化工具箱" : ① 基础工具(气泡图、维恩图); ② 学科工具(食物链图、电路图); ③ 创新工具(AR 模型、虚拟实验)。厦门市建立的 " 科学教育资源云平台",已整合优质可视化资源 2.3 万条。

(三)评价体系重构

构建" 四维评价模型" : ① 知识理解(概念图评分); ② 探究能力(实验报告评分); ③ 思维品质(批判性提问次数); ④ 创新精神(创新方案设计)。泉州晋光小学的实践表明,这种评价体系使学生的科学素养综合得分提高29 分。

结语

本研究证实,思维可视化是破解小学科学教学难题的有效路径。通过构建 " 说—画—用 " 三维实施体系,可使抽象概念具象化、探究过程结构化、创新思维可视化。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① 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可视化策略; ② 不同区域文化背景下的可视化模式创新; ③ 思维可视化与劳动教育、美育的融合机制。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思维可视化将为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新时代公民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 大单元视角下小学科学思维可视化教学探索 [J]. 李玲芬 .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4(07)

[2] 思维可视化:小学科学深度学习的探索 [J]. 叶蕾 .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22(09)

[3]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探析 [J]. 徐灿 . 教师 ,2022(12)

[4] 思维可视化 : 铺陈于探究教学中最富潜能的力量——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可视化的实践 [J]. 恽亚杰 . 第二课堂 (D),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