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国- 东南亚国家新能源汽车协作”的路径、挑战与前景

作者

范佳诚

中国传媒大学 100024

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基础与意义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均在战略层面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其作为国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绿色经济发展目标。作为经济文化发展紧密联系的重要经济体,其合作不仅关乎双方的经济利益,更对区域乃至全球的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一)人口结构优势与政策支持

近年来,海外市场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的重点对象,其中东南亚成为贸易投资的重点区域。东南亚地区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以及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扶持,成为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的重要目标市场。2022 年,东盟总人口接近 6.72 亿,其中,20~54 岁人口占50.6%,55~64 岁人口占 9.3%[1],年轻人为主体的人口结构更有利于接受新事物,如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发展政策方面,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旨在促进本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例如,泰国政府通过提供购车补贴、降低关税和消费税等优惠政策,鼓励民众购买新能源汽车;印度尼西亚政府则积极为本土企业开发利用其丰富的镍资源提供政策扶持,推进其动力电池产业的进步,从而吸引海外投资。

(二)市场份额庞大推进产业协同深化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2024 年1到5月,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排名前 5 位的国家中,东南亚国家占据两个席位,分别是泰国和菲律宾。根据最新数据统计,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占东南亚电动车市场 75% 的份额[2]。东南亚各国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海外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当前,在政策与市场环境的双重驱动下,比亚迪、长城、上汽集团等中国车企纷纷在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设立生产基地,不仅实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本地化,还带动了当地供应链的发展和完善。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已占据东南亚电动车市场的重要份额,特别是泰国市场。据统计,2023 年,中国品牌汽车在泰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从约 5% 增加至约11%,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占有率更是高达 80%[3]。可见,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东南亚市场尤其是泰国市场受欢迎的程度。

(三)资源技术互补实现发展共赢格局

伴随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可以利用自身的制造和技术优势帮助提升东南亚地区本土化的制造水平。同时,东南亚各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能够满足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扩大海外市场的需要。当前,中国凭借领先的规模化制造技术与全产业链布局优势,在高续航电池技术、整车集成能力及充电网络建设等领域已具备核心竞争力。通过产业合作与技术共享,双方可搭建区域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有效提升本土化自研能力与市场竞争力。这种基于互补优势的合作模式,既能帮助东南亚各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又能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开辟新兴市场。

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路径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着力点主要聚焦在对东南亚国家的整车出口,在资源与技术互补的基础上打造区域制造中心以及共同建立更加安全和更具弹性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三个方面。

(一)整车出口与市场拓展:推进东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成熟以及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之间价格战的日益加剧,开拓海外市场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当前东南亚各国拥有超过6.75亿人口和庞大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同时部分国家拥有相对成熟的汽车产业基础,这对于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来说相对友好且价值巨大。[4]同时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东南亚国家的市场份额已经占到其进口市场的75%,位居第一。[5]伴随东南亚地区持续攀升的新能源消费需求以及各国不断出台扶持激励措施,以泰国为代表的东南亚各国逐渐成为中国主流新能源汽车企业出口以及海外建造工厂的主要目标。一方面积极响应东南亚国家的产业政策,综合利用好当地完善的汽车供应链基础、熟练的劳动力以及政府出台的扶持激励政策。充分利用当地旺盛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和自带优势的产业基础,使其成为制造和分销基地。根据泰国汽车协会的数据,长城汽车自2021年2月进入泰国市场后,短短两年多时间便成为当地新能源汽车销售的首选品牌。泰国的前五大畅销新能源汽车车型中,中国品牌占了四席。[6]可见未来东南亚各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对外出口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抓住市场实现企业扎根发展。2021年新加坡交通部发放了约3100万美元的补贴,以降低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前期成本,[7]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也已经宣布了税收优惠政策,以降低拥有新能源汽车的成本,鼓励民众更多地购买新能源汽车。这为中国开拓东南亚汽车市场,实现整车出口与分销提供了政策红利.

(二)本地化生产与投资:打造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制造中心

除了积极开拓东南亚各国销售市场之外,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还应积极尝试对重点东南亚国家进行投资和合作生产,双方通过在技术和资源层面的优势互补,在产业链中扩大影响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进军东南亚市场的方式不局限于简单的汽车产品贸易,还采取更为深入的出海方式,包括合资建厂、购买工厂和独资建厂等。对于东南亚各国来说,抓住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机会,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本土化创新并巩固区域产业链是理性的选择。

对于东南亚各国来说,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增长领域,其有要发展集成的、本土化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构想。在材料和零部件的生产和开发过程中,印尼、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家拥有镍、锡、铜等资源禀赋,可以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扩大自身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上的影响力,引入中国的先进技术弥补在材料加工和回收等环节的技术不足。

作为世界上拥有最大線储量的国家之一,印尼成为新能源汽车厂商合作的关键角色。印尼拥有2100万吨镍矿储量,占全球总量的近四分之一。[8]然而,受限于技术发展水平的不足,印尼的镍矿石企业主要聚焦于生产不锈钢,难以将其加工成新能源汽车所需的电池材料.通过引入中国的矿物加工与精炼技术,并在印尼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印尼正在被打造成新能源汽车电池重要的材料来源国。例如,2018年,中国宁波的资源公司与印尼矿业公司Harita Group合作打造印尼第一家采用HPAL工艺生产新能源汽车材料的工厂。此后,由中方主导的其他合资企业,如宁德时代、青山控股和盛新锂能等也纷纷在印尼投资建厂。[9]中国凭借技术与知识优势,已经在印尼的关键矿物的开采、治炼和电解的生产线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打开了印尼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机会窗口。这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成功合作的典型案例

在电池和整车制造环节中国可以凭借自身的技术与产业优势帮助东南亚各国在中下游环节跨越技术和制造壁垒。配合政府的扶持政策,提升东南亚国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区域技术水平。以泰国为例,泰国政府制定了到2030年将该国汽车年产量的约30%转换为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并出台强有力的激励措施以吸引中国汽车制造商,如为新能源汽车生产商提供8年的免税鼓励、补贴汽车厂商电力成本等,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营造了吸引外商投资的良好环境。[10]这将促进包括比亚迪、长城汽车在内的许多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在东南亚国家加大投资并启动更多的生产线。

(三)供应链融合与技术共享:构建互利共赢产业链

目前,中国已经拥有相对完善的供应链,并不断深化与东南亚地区的产业合作,双方在促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方面具有发展机遇。基于中国的领先技术和制造能力,以及东南亚国家的资源优势和庞大市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通过加强产能合作,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共同为双方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中国与东南亚可以构建新能源汽车上中下游产业链。

在上游环节,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增加了对于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池原材料的需求。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使用的动力电池为锂电池,需要锂、镍、钴、锰和石墨五种关键矿物质。东南亚国家中印尼、越南和菲律宾等国丰富的关键矿物资源储备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印尼作为当前世界领先的镍生产国,还拥有延长新能源汽车电池寿命的关键原料钴。[11]这种对原材料的便捷获取能够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中国目前已经在材料加工以及精炼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国内的原材料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需要大量进口境外矿产资源。因此,东南亚国家的丰富资源有助于中国实现关键矿物材料供应的多样化。

在中下游环节,中国将自身在电池材料生产和整车制造方面的供应链和技术与东南亚国家的矿产和金属资源相结合,继续在中下游产业链的生产环节中加强合作。从而促进东南亚国家完善国内电池生产供应链,为未来成为全球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中心奠定基础.在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和制造方面,东南亚国家提供了包括政策激励、税收优惠和产业准入许可在内的一系列支持政策。目前,东南亚部分国家与中国在电池方面达成了一定合作:中国宁德时代科技(CATL)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商公开透露了其在印尼投资50亿美元项目的计划,其子公司也将与两家印尼公司合作。[12]

目前,东南亚国家在上游环节具有矿物原料的资源优势,能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促进矿物供应多元化。在中游和下游,东南亚国家通过采取激励措施,努力争取在生产和制造环节的竞争优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会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延长在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制造方面的长板,逐渐抛开中低端的生产阶段。而东南亚国家将会填补这一空白,并在供应链上游补齐资源缺口。因此,东南亚各国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上中下游供应链上能够充分互补,合力打造更加多元和完善的区域供应链。

三、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的挑战

尽管当前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在高质量推进,但是双方在核心技术、产业布局、市场准入和高端化建设等方面依旧面临挑战。与此同时,中美当前愈演愈烈的战略博弈也给双方的合作带来了复杂的外部环境。

(一)东南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首先,技术薄弱、产业链价值偏低成为制约东南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东南亚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不同国家间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资金和人才缺口较大,长期从事初级加工,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在产业价值链中长期处于中下游,缺乏核心技术创力。

其次,区域差异导致发展水平不平衡,准入标准不统一也为东南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东南亚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程度的不均衡使得该区域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标准和规范,增加了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和成本,不利于建立系统完备的产业链[13]。例如,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家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等国家仍在讨论如何出台具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各国发展水平和需求的不一致不利于东南亚新能源汽车统一标准的形成。

最后,日韩车企在产量和销量方面仍占据主导地位,不论是在泰国、印度尼西亚等汽车发达市场,还是在老挝、柬埔寨等规模较小的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需继续提升。东南亚地区作为日韩车企长期布局的主要市场,竞争压力大、市场准入标准较高,这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进军带来了竞争压力。

(二)中国自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首先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自研技术有待突破。整体而言,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一些关键零部件领域仍存在进口依赖,核心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就动力电池而言,我国在高比能量电池、长寿命电池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在技术专利、经验等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韩[14]。例如正极材料领域,加拿大魁北克水力以及美国3M公司,长期垄断着磷酸铁锂及三元锂电池的专利;电解液、隔膜等材料领域,许多核心专利则是早早被日本企业抢先注册。另外我国在毫米波雷达、车用芯片等核心零部件领域的研发能力,也尚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产业的芯片进口率仍高达90%,其中核心系统芯片仍存在被国外“卡脖子”的困境。因此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的自研和创新问题仍是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15]。

其次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的品牌竞争力仍有待提升。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处于小而散的局面,自主品牌竞争力不足且品牌辨识度仍与国际一线品牌存在较大差距。另外,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细分市场仍主要集中于中低端车型,在高端车型的细分领域布局不够充分。导致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形成了“档次低”“廉价”等产品形象,严重阻碍了高端车型在海外市场的开拓进程。

最后,海外市场的高端配套体系仍不完善。整体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东南亚市场的布局发展时间不长,出口品牌及市场的分散性较强,因此海外市场的配套体系完善程度相对于国内市场而言存在滞后,而各国市场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进一步导致相关配套体系建设的成本和难度提升,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的发展。

(三)中美博弈形势带来的外部挑战

当前,美国政府不断通过打造“排华”联盟等手段强化与中国的资源博弈。在对外战略上,美国政府依托盟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搭建多元化的供应链,通过贸易联盟等形式,试图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生产格局中排挤中国。美国一边团结近岸的盟友伙伴,一边积极推进与“印太”地区的合作,对于在“印太”地区的盟友,美国积极发挥自由贸易协定的作用。一方面积极与地区“友岸”国家加强合作,例如将具有丰富矿产资源的澳大利亚拉入IRA的补贴计划[16],以及与日本签订关于加强关键矿产供应链的协议,确立了美国和日本在电动汽车电池与原材料矿物供应链方面的多项承诺与合作。另一方面,依托区域贸易协定框架,加速建立替代性供应链。由美国牵头的“印太经济框架”(PEF)这一供应链倡议的执行,使得各成员国积极提供各自的原材料供应、制造技术和金融资本,将资源出口、材料制造和终端市场紧密搭建成一个供应链网络,从而形成有别于中国主导的供应链[17]。这一系列行动可以视为一种战略信号,标志着美国在“印太”地区围绕新能源汽车正在构建和实践一系列战略联盟。

其次,美国还加速推进供应链重组。通过调整资源和产业链布局,以降低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依赖。围绕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各环节,美国从关键矿物的生产、动力电池的制造和整车销售等层面整合本土化的供应链。上游矿物资源层面,美国致力于扩大关键矿物原料的生产和回收,减少对外国关键矿物的依赖。美国能源部于2022年2月宣布投资14亿美元,用于开发美国首个关键矿物精炼厂,旨在回收关键矿物资源[18]。2022年6月,美国与在欧洲盟友,如德国、法国和英国,以及亚太地区的盟友,包括澳大利亚、日本,建立了“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inerals Security Partnership),目前该伙伴关系已经扩大至13个国家和欧盟,旨在为关键矿产建立更强大的供应链[19]。在中下游的电池制造和生产层面,美国采取多项措施打造核心动力电池供应链。其中包括建立“新能源汽车先进电池联盟”(The Federal Consortium of Advanced Batteries),该联盟由美国能源部、商务部、国防部等领导,旨在加强本土电池生产能力[20]。同时美国本土汽车制造商与海外动力电池制造商之间不断深化合作。例如,通用汽车和韩国LG公司建立合资企业,还有一些大型汽车制造商计划在其企业内部建立容纳电池和电动汽车工厂的制造设施,,将动力电池业务嵌入本地。

此外,美国在推进本土供应链重组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对中国关键部件的封锁。当前,中美围绕芯片产业竞争的紧张局势所带来的风险将进一步外溢至新能源汽车领域。当前,尖端芯片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技术支撑。平均每辆新能源汽车使用1500至3000个半导体芯片,是传统燃油车芯片用量的两倍[21]。目前,美国政府不断升级对华芯片打压政策,阻碍中国芯片产业的进步。中美在半导体这一关键领域的竞争与冲突不断增强,进一步加深了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竞争覆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之上的阴影。一方面,美政府采取“断供”手段,通过限制出口,切断中国获得尖端芯片和关键半导体技术的途径,导致中国芯片短缺。使得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大大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打压”手段,积极拉拢盟友切断中国获取高端芯片的供应链条。为加强芯片封锁,联合日韩和中国台湾打造“芯片四方联盟”(CHIP4),并游说其他国家扩大禁止对华出 芯片制造设备的范围和类别[22]。

四、中国与东南亚新能源汽车协作的前景

当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具有广阔前景。双方基于共同的发展愿景,不断强化资源开发与技术共享、增强区域供应链协作,不仅能够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共同进步,更能打造出“全球南方”国家间协同发展、提升战略自主性的典范,这将为缓和全球复杂局势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趋势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正在迅速兴起的全球绿色经济驱动力之一,在各国优惠政策的帮助下,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国际能源署于2024年4月发布的《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展望》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400万辆[23],这意味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在整个汽车市场中的份额已经从2020年的不到5%上升至2023年的18%,并有望在未来进一步增加到20%以上[24]。

(二)中国的核心优势

中国作为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核心力量,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已初步具备全球领先的技术和供应链优势。自2009年开始,中国政府便向新能源汽车领域投入超过1500亿元的补贴[25],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之下,截至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销量比重连续两年超过60%,锂申池制造在全球占比超70%[26]。其中对电池工作所必需的关键元件,中国拥有全球约70%的阴极材料产能和超过80%的阳极材料产能。据国际能源署称,全球一半以上的锂、三分之二的钴、70%以上的石墨和约三分之一的镍都是由中国制造生产[27]。这些技术和供应链优势使得制造成本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更加低廉,能够进一步实现更加高效的规模经济.

(三)东南亚国家的发展需求

东南亚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23年,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家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4.1万辆,较2022年同期增长约276%[28]。在2023年召开的第42届东盟峰会闭幕式上,东南亚各国通过了关于发展区域新能源汽车生态系统的联合声明,希望利用区位和资源等优势扩大供应链投资布局,打造全球汽车产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目前,东南亚主要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均给予了丰厚的政策扶持。例如,印尼前总统曾公开游说顶级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在印尼投资。菲律宾和泰国等也采取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新能源汽车制造工厂。

(四)未来发展前景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新能源汽车合作将展现“全球南方”国家增强经济合作、推进绿色转型的共赢格局。这一潜在的合作不仅将为双方带来实质性收益,也将为“全球南方”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合作提供示范。中国的技术与制造优势结合东南亚的自然资源和市场需求,将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双赢,展现“全球南方”在绿色转型中的集体力量。其次,该合作不仅可以提升双方产业竞争力,还建立了一种通过资源和技术共享实现发展的范式,减少“全球南方”对北方国家的依赖,为南南合作注入新动力。此外,该合作还将体现“全球南方”国家在经济合作中的协同性,形成区域供应链合作机制。这一供应链将提升双方市场地位,并作为战略工具,使“全球南方”国家更从容应对“去全球化”浪潮和外部地缘政治压力,强化区域供应链安全,为其他“全球南方”国家树立合作标杆。同时,该合作在国际层面将增强“全球南方”国家的战略自主性和话语权。

五、结语

中国与东盟的新能源汽车合作将推动区域经济融合,增强供应链安全,促进绿色转型。这一合作将不仅强化资源共享与技术协同,也可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模式。2025年特朗普重新执政,全球经济治理秩序将再次面临冲击,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新能源汽车合作的外部环境将更加复杂。这种地缘政治带来的挑战正凸显了双方深化合作的必要性。未来双方可以通过进一步增强战略互信,深化产业链协作的同时专注技术创新,在矿产开发、区域供应链优化、高端芯片研制等方面共同发力。这不仅能有效应对特朗普执政可能带来的新一轮挑战,也将为“全球南方”国家探索自主、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提供战略支撑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The ASEAN Secretariat.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23[R].Jakarta:The ASEAN Secretariat,2023.

[2] 赵觉珵,胡雨薇,郝爽言 . 打造生产基地 面向超大市场中国新能源车企加速融入东盟[N]. 环球时报,2023-09-15(11).

[3] 王思成 . 泰国拥抱电动汽车“黄金时代”[N]. 光明日报,2024-08-13(16)

[4] Mufit Yilmaz Gokmen, "Outlook:Chinese Expansion in the Southeast Asia EV market",Global Feet,January 4,2023,

[5] Nancy Wei,“Voltage Visions:China's EV Surge in Southeast Asia”,The Diplomat,March 2,2024,

[6] 徐松:《中国东盟合作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深圳特区报》2023年7月5日,A03版。

[7]Danielle Fallin, "SoutheastAsiaHopestoBecome Next EV Hub",The Diplomat,September 5,2022,

[8] Amy Chew,“Southeast Asia the ‘New China’ for Supply Chains:Business Group”,Aljazeera,March7,2023.

[9]刘琦、郭夏琳、王璟璇:《中国—东盟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现状及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23年第1期,第59页。

[10] “China-led Electronic Vehicle Boom in Thailand Threatens Japan's Grip on Key Market”,CNBC,July 10,2023,

[11] Melissa Cyrill,“Indonesia Market Prospects for EV Sales and Manufacturing”,ASEAN Briefing,October 18,2023,

[12] Isabelle Huber,“Indonesia's Battery Industrial Strategy”,CSIS,February 4,2022.

[13]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Global EV Outlook 2023:Catching up with climate ambitions[R].Paris:IEA,2023.

[14]王亚楠.我国新能源汽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与路径探析[J].对外经贸实务,2022,(04):58-62.

[15]刘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22.DOI:10.27054/d.cnki.ggjms.2022.000040.

[16] James Bowen,“A Cleaner Australia-U.S.Alliance Ensuring that Post-IRA Cooperation Outranks Competition”,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September 14,2023.

[17] "Battery Supply Chain Offers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in Asia",Economic Intelligence, August 8,2022.

[18]“DOE Launches $140 Million Program to Develop America's First-of-a-Kind Critical Minerals Refinery",Energy.gov,February 14,2022.

[19]“Minerals Security Partnership”,U.S.Department of State,[2024-10-20].

[20]“Fact Sheet:Biden-Harris Administration Announces New Private and Public Sector Inv-estments for Affordable Electric Vehicles”,The White House,April 17,2023.

[21] Akhil Ramesh,“China's Lead over the US in EV Markets is Huge,but not Insurmountable”,South China Morning Post,May 11,2023,

[22] 韦宗友:《拜登政府对华科技竞争战略评析》,《当代世界》2023年第5期,第34页。

[23]“Global EV Outlook 2024”,IEA,April 27,2024.

[24] 尚凯元、杨一、姜波:《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发展》,《人民日报》2023年6月2日,第15版。

[25] Yoko Kubota and Selina Cheng, "In China,the Era of Western Carmakers is Over",The Wall Street Journal,July 10,2023.

[26]“Global EV Outlook 2024”,IEA,April 27,2024.global-ev-outlook-2024 [2024-10-5].

[27]“Global EV Outlook 2024”,IEA,April 27,2024,global-ev-outlook-2024[2024-10-6].

[28] “Maybank IB:Asean to Sustain EV Growth on Low Base While World Market Slows”,The Edge,April 1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