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三线建设区域新质生产力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研究
雪丰
吉利学院 四川成都 641423
引言
20 世纪 60 年代的三线建设为四川奠定了坚实工业与科技基础,形成独特产业布局与城镇带。如今,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核心任务,该区域凭借历史积淀具备独特优势。而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二者协同发展至关重要。研究其协同机制,对激活三线建设遗产、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助力四川在新发展格局中抢占先机具有重要意义。
1 四川省三线建设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
1.1 产业发展情况
四川省三线建设区域依托历史形成的工业基础,当前产业发展呈现多元协同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人工智能、高端能源装备、航空航天等领域优势突出,如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绵阳的航空航天产业已形成产业集群,依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实现技术突破。传统产业通过“提质倍增行动”焕发活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六大优势产业通过补短板、智能化改造和绿色化转型,产业链不断完善。未来产业布局积极推进,在 6G、量子科技等领域依托“基础研究 + 技术攻关 + 成果产业化 + 科技金融”培育链,加速形成新赛道优势,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国防工业体系为新兴产业提供了技术和人才储备,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1.2 产品产量增长
三线建设区域在绿色低碳与智能化产品领域产量增长显著,2024 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单晶硅、多晶硅、锂电子电池产量分别同比增长 126.8% 、 59.6% 、174% ,这些产品集中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密集特征。依托攀枝花钢铁基地等传统工业基础升级而来的先进材料产业,以及绵阳、德阳等地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推动了高附加值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航空航天领域的航天器零部件、电子信息领域的新型显示器件等产品产量稳步提升,既延续了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积淀,又融入了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1.3 投资领域成果
三线建设区域在高技术产业领域投资表现活跃,2024 年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 17.7% ,远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12.5 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 14.6% ,医药制造业与航空、航天器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速均超20% ;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 25.4% ,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同步加快。这些投资集中投向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等平台,重点支持产业链“卡脖子”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投资方向与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工业布局相呼应,在成都、绵阳、攀枝花等传统工业重镇形成投资集聚效应,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1.4 新质生产力在区域经济中的占比与作用
新质生产力在三线建设区域经济中的占比持续提升,2024 年一季度六大主导工业领域增加值同比增长 7.4% ,其中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等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贡献突出。在成都地区生产总值中,高技术产业占比已显著提高,攀枝花、绵阳等城市的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促进了就业结构向技能型、科技型转变,同时提升了区域核心竞争力。依托“三线建设”形成的“H”形城镇带,新质生产力通过产业协同辐射周边地区,带动了成德绵、攀西等区域的协同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延续并升级了三线建设时期奠定的战略后方经济基础。
2 四川省三线建设区域新质生产力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
2.1 政策协同机制对人才培养的引导
四川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将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与人才政策相结合:在科技政策中,强调“聚源兴川”行动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高校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在产业政策中,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发展重点,推动职业院校针对性培养技能人才;在人才政策中,通过“高水平人才倍增计划”与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为人才成长提供全周期支持。这种多维度政策协同,确保了人才培养目标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高度契合。
2.2 产业协同机制下的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
产业的协同发展催生了多元化人才需求,进而倒逼培养模式创新。三线建设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未来产业依赖前沿技术研发人才,传统产业升级则渴求复合型技术人才。为满足这些需求,区域内形成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企业与高校共建研发实体,通过“订单式培养”输送技能人才;产业集群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人才共享平台;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合作,动态调整课程体系以匹配产业升级需求。这种模式既保证了人才供给的精准性,又促进了产业与人才的良性互动。
2.3 创新协同机制中人才的核心作用及培养途径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而人才是创新协同的关键载体。在三线建设区域的创新网络中,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人才、企业的技术攻关人才与技能人才形成了“研发—转化—生产”的完整链条。为强化这一链条,区域通过三项举措培养创新人才:一是推进“科教融汇”,让高校人才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二是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通过职务科技成果混改激发人才创新动力;三是依托成德绵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人才提供成果产业化的平台。以上途径使人才既能产出创新成果,又能推动成果落地,实现创新与生产的无缝衔接。
2.4 人才协同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人才协同机制是连接新质生产力与人才培养的纽带,其核心在于实现人才“引、育、用、留”的全链条协同。在引进方面,区域依托“一带一路”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在培养方面,整合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资源,构建“基础培养 + 专项实训”体系;在使用方面,打破体制壁垒,促进人才在不同创新主体间流动;在留存方面,通过提高薪酬待遇、弘扬工匠精神、保障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环境。该机制既确保了人才供给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态平衡,又通过人才集聚进一步加速了新质生产力的迭代升级。
结语
综上,四川省三线建设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态势良好,产业、产品、投资等方面成果显著,且与人才培养形成多维度协同机制。政策引导、产业驱动、创新支撑及人才链条完善,共同推动二者良性互动。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协同路径,强化政策精准性、深化产学研融合、完善人才生态,以更好释放协同效应,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助力四川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实现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 王毅 . 四川三线建设企业布局与工业发展刍议 [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0(03)
[2] 陈君锋; 张勇. 支援与反哺:绵阳地区与三线建设双向互动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22(05)
[3] 刘国买; 姜哲. 以产业为要 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创新[J]. 中国大学教学 ,2022(11)
课题: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会 2024 年度项目 四川省三线建设区域新质生产力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研究,课题编号:SXJS20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