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大运河(淮安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

作者

李倩

中共淮安市委党校 江苏淮安 223000

大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流动的文化瑰宝,见证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多次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近年来,淮安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发展一直在下细功夫、做大文章,对大运河(淮安段)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心力。

一、大运河(淮安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状与挑战

大运河淮安段物质基础深厚、文化遗产丰富,具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构造条件。以清口枢纽为核心的水利工程群,包含河道总督署遗址、清晏园、板闸遗址等,见证了大运河淮安段的历史变迁。洪泽湖大堤作为“水上长城”,与清江大闸水上闸群共同构成古代水利工程奇观。河下古镇、御码头等历史街区延续了漕粮运输时期的商业形态,与淮扬菜技艺、十番锣鼓等国家级非遗共同构成活态文化景观。

2020 年 3 月 30 日,淮安市委市政府率全省之先探索“建管办 + 集团”模式,举行全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暨市大运河办、市文旅集团揭牌仪式。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明确责任主体、打造实施载体。带头响应省级层面“ 1+1+6+N, ”规划体系,全面把握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系统推进、精准施策,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利用文章,推动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走在前列。

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与规划,淮安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上取得一定成绩,已从蓝图规划迈入多点开花的实施阶段,初步构建起集遗产保护、生态修复、文旅体验于一体的国家文化公园框架。清口枢纽核心展示园,聚焦水利遗产保护,打造“中国水工历史博物馆”。清江浦景区作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依托清江大闸、御码头等历史地标,通过夜游航线、光影秀、研学课堂等活态化手段,将漕运文化转化为沉浸式文旅消费场景,2022 年获评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025 年御码头街区更跻身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板闸遗址公园作为全国唯一木板衬底石闸遗存,以创新性“地下展馆 + 地面景观”设计实现文物本体保护与公众体验的平衡,通过考古研学、数字天幕再现“因闸兴镇”的历史脉络,成为大运河文化带新地标。

然而,大运河(淮安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仍面临不可逃避的现实挑战:大运河(淮安段)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地区,不同部门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的目标和利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难以形成高效的工作合力;尽管淮安段大运河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在文化内涵挖掘方面还存在不足。对一些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对其背后深厚历史和文化故事的高度挖掘,导致在文化展示和利用过程中,未能充分展现其独特魅力。另外,在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上,缺乏具有淮安运河特色的原创元素和创意理念,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运用新媒体等手段宣传力度不够,范围不广,途径受限。清口枢纽等世界级工程仍“藏在深闺”,而“百里画廊”的品牌辐射力受限于分散的营销策略。这些挑战如绳索般缠绕,亟待通过顶层设计破局,方能让运河遗产真正“活”起来。

二、大运河(淮安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优化策略

(一)文化为魂——深挖“运河之都”底蕴,铸就公园精神内核

要抓住文化内核,加强对大运河(淮安段)文化资源的研究,系统梳理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核心历史脉络和文化符号,构建清晰的文化价值阐释体系。重点扶持与运河相关的非遗项目,如淮剧、淮扬菜烹饪技艺、传统造船技艺、民俗节庆等,在公园内设立非遗展示、传承、体验空间,在河下古镇、御码头街区设立运河号子传习所、淮剧工坊,在水工历史博物馆内开发水工技艺体验课程,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增强游客互动性。依托《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将老船厂、钞关遗址等未定级遗迹纳入监测预警平台,严防建设性破坏。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入股文旅项目,保留市井烟火气。设立“运河文化守护者”基金,激励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以“运河”为题进行创作,或提供历史资料。

创新文化展示方式,运用 VR、AR、全息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空间,让游客更加直观地感受大运河文化的魅力。创作一批高质量的影视、戏剧、文学、歌曲等文艺作品,创新叙事方式,生动展现淮安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将大运河文化元素融入到各类产品中,不局限于市场上同质化的冰箱贴、盖章打卡,推出具有淮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二)产业为体——激活运河经济动能,构建文旅融合高地

以大运河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优势和区域发展动力。整合沿线的旅游资源,做强水上旅游品牌,优化提升里运河、古黄河等航段的水上观光线路,开发与漕运文化、淮扬菜文化相关联的主题游船,串联主要文化节点和生态景观。升级河下古镇、清江浦历史文化街区等,植入类似笔生花书房、文思迷社等高品质的文化消费业态,避免过度商业化,保持文化原真性。利用沿线优美的自然风光,发展滨水休闲、生态康养、体育赛事、研学旅行、夜间经济,并以此为基点,环绕建设一批高端度假酒店、民宿等,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提升大运河(淮安段)文化公园的整体效能。

(三)生态为基——修复运河绿色廊道,绘就人水和谐画卷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大运河淮安段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将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贯穿公园建设始终,构建水清岸绿、蓝绿交织的生态基底。尤其注意强化水环境治理,运河主题公园,因水而兴,以水为主。要完善雨污分流和污水处理设施,确保运河水质清澈。开展滨水生态修复工程,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和树木,打造生态景观带,提升生物多样性,构建连续、自然的生态岸线。建设运河生态绿道,将生态景观与休闲健身、文化体验相结合,串联公园内外的绿地、公园、湿地、古镇和乡村,让市民和游客在欣赏运河风光的同时,享受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机制为脉——创新协同治理模式,保障公园永续发展

对内,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成立专门的大运河(淮安段)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和地区的职责分工,赋权协调文旅、水利、环保等多部门,破解“多头管理”困境。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将文化公园建设工作纳入相关部门和地区的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吸纳国内外文化学者、规划专家、生态专家意见。对外,借“苏超”之热,联合扬州、苏州、宿迁等运河沿线城市建立“运河文化带城市联盟”,统一标识系统、联票政策与应急响应机制。共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随着国家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大运河(淮安段)国家文化公园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淮安应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打造具有淮安特色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使其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真正彰显“运河之都”的独特魅力与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