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校党建引领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模式

作者

王运兴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保定 071051

党建引领学科建设是促进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党建的引领下,既能够强化学科团队的总和素质、实现学科建设资源的合理分配,也能明确学科建设方向,增强学科建设的实践性与科学性。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学科建设的优势,学校必须要深度研究党建与学科建设的融合方法,以党建引领为目标,让党建工作能嵌入到学科建设全过程当中,确保既能够把握学科建设的方向,也不会过度干扰学科建设,以此满足高校学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1 高校党建引领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

高校党建引领学科建设的核心逻辑在于能够在党建工作的指导下,为学科建设明确方向,同时还能起到增强学科建设团队凝聚力、为学科建设提供实践指导的作用,是提高学校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工作。

1.1 党建工作能够强化学科教师素养

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下,能够让参与学科建设的教师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确保教师在开展学科研究建设工作时,能始终以促进行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满足社会服务为目标,坚守学术诚信,抵御不良学术风气,同时还能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凝聚教师共识,强化团队协作精神,确保教师能够以更加积极地心态投入到学科工作当中,为强化学科建设力度提供关键的人才基础。

1.2 党建工作能够增强学科建设的实践性

党建工作在增强学科建设实践性方面的作用也非常明显,在党组织的引领下,能够让学科建设目标更符合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确保学科建设始终以服务社会、服务产业为方向,并积极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领域实践项目落地,提高学科成果的转化效果,有效解决传统学科研究中过于重视理论建设、忽视实践探索与成果转化的困境。除此之外,在党组织的引领下,还能引领参与学科建设的教师投入到实践研究当中,深度分析行业发展对于理论和实践的需求,提高学科的实践价值,以此促进学科竞争力的提升[1]。

2 高校党建引领学科建设的实践模式

在推动高校党建引领学科建设实践时,学校党组织应当创新党建模式,让党建有机融入到学科建设当中,引领学科建设各环节的深度优化,让学科建设体系能够更加成熟。

2.1 将党建工作融入到教师培养当中

以党建工作引领教师培养,是增强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学科建设水平的关键。高校党支部必须要带领教师系统性展开党建政治理论的学习,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学科建设趋势深度融合,并组织教师参与专题研讨、政策解读会等党建活动,引导教师深刻理解国家战略对学科发展的需求,把个人学术追求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实现紧密衔接,以此强化教师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帮助教师在复杂的学术思潮中坚定方向,明确科研教学的价值目标,确保教师既能够成为学科领域的研究者,更要成为立德树人的践行者,确保在党建引领下能够解决学科建设中“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的认知问题。

其次,党组织还需要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在党支部的组织下,学校需要建立党员教师与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制度,由党性强、业务精的党员骨干教师牵头,围绕学科前沿和科研难点制定个性化成长计划。该活动应当以学科建设为目标,党支部需要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社科项目等申报筹备,在项目实践中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与攻坚精神。同时,党支部还需要积极协调校内外资源,推动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跨校合作研究,通过政策解读、资源整合等举措,帮助教师突破成长瓶颈,确保能够引领全体教师明确职业发展以及学科建设方向,为增强教师在专业领域的竞争力提供重要帮助[2]。

2.2 构建“党建 + 学术”学科研究模式

“党建 + 学术”学科研究模式能够在党组织的引领下,让学科建设更加规范,更符合学校乃至专业领域发展的实质性需求。首先,学校需要强化党组织在学术方向规划中的引领作用,确保在党组的帮助下,深入分析学科发展与建设和国家战略需求、行业发展需求、技术变革需求之间的关系,通过定期组织党员学术骨干开展专题研讨,梳理学科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瓶颈,进而结合国家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等需求,明确学科研究的重点突破方向。同时,党组织需要引导学术研究团队避免存在脱离实际的研究倾向,确保学术研究既具备理论高度,又能服务于社会发展实际,保障学术研究工作能够在党组织的引领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让全体学术成员在研究方向上形成合力,以建设实践性、高质量的优质学科为目标提高学科建设的力度与效果。

在学科研究资源整合方面,党组织则需要做到积极统筹与协调,打破学科壁垒与部门界限,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共享。党组织需要牵头搭建跨学科、跨院系的学术交流平台,鼓励来自不同专业的教师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围绕复杂的跨学科、跨领域专业建设课题构建综合研究团队。

2.3 打造“党建 + 学科”社会服务联动体系

为保障学科建设更符合社会需求,并且学科优势转化为社会服务效能,学校还需要积极建设“党建 + 学科”社会服务联动体系,确保能够增强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能力。党组织需要深入调研社会实际需求,以及行业与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系统梳理地方产业升级、公共服务改善等方面的具体需求,进而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制定更加精确的学科建设计划,让党建工作成为连接学科资源与社会需求的重要渠道,以此提高学科建设的实践性以及核心竞争力。

同时,打造以党组织为主导的跨学科社会服务协作网络业非常重要,为了能够打破单一学科服务能力有限的局限,形成多学科协同服务的合力,党组织还需要引领各学科的专业人员,根据社会需求的复杂性以及综合需求,提高面向社会服务的学科专业团队,并通过完善的协作机制,明确各学科在服务项目中的职责分工,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保障服务项目高效推进。而且党组织还可以引领校内服务团队与地方党组织、行业党组织建立联动机制,通过党组织间的对接与协作,强化服务过程中的沟通与配合,确保既能够提高学科建设的实践性,也能满足社会服务对专业学科的需求 [3]。

3 结语

总的来说,在推动高校学科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强化学科教师对党建工作的认识,接受党建工作的指导,并将党建工作融入到教师培养、学科研究、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当中,确保学科建设工作能够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下,既能够强化学科的创新性、人性化建设,也能增强学科的实践性,让学科建设始终与技术发展、社会需求相匹配,为提高人才培养效果、增强学科建设力度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于天飞 , 杨雷 , 张德庆 , 等 . 学科评估视角下高校党建工作引领学科建设 [J]. 办公室业务 ,2024,(06):127-129.

[2] 张彦彦 . 高校党建“双创”工作与学科建设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 [J].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4,41(01):87-90.

[3] 李淋 . 高校党建与学科建设的融合路径研究 [J]. 教师 ,2023,(25):12-14.

作者简介:王运兴(1978-),男,汉族,辽宁大连人,本科,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研究方向:高校党建、大学生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