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文旅青年志愿者专项英语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隆丽红 张亚能

九江学院

一、引言

随着国内外游客数量的增加,对文旅服务人员包括志愿者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青年志愿者的英语能力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化文旅服务需求。《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发展专业性组织,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程度,构建志愿服务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九江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如庐山、鄱阳湖等),2025 年九江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把九江打造成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上的璀璨明珠。培养文旅青年志愿者专项英语能力既能提升九江文旅服务国际化水平,塑造九江在长江旅游带的良好国际形象,促进九江文旅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及文化传播,同时也能为青年志愿者个人成长和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支持。因此培养文旅青年志愿者的专项英语能力是把九江打造成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上的璀璨明珠中“以小见大”的战略性投资,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九江文旅青年志愿者英语能力现状分析

(一)志愿者英语基础调查

九江的大部分志愿者在实际口语交流中存在明显不足。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当遇到外国游客问路或咨询景区信息时,非常有信心用英语为其提供帮助的志愿者只有 4.9% ,比较有信心的只有 21.4% 。 此外, 50% 的志愿者认为英语基础薄弱是阻碍其提升英语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英语能力在文旅服务中的应用问题

关于九江文旅英语培训重点内容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旅游英语的志愿者占 83% ,跨文化礼仪与沟通技巧占 65% ,应急场景英语占 66% ,九江历史文化遗产英语解说占 52% ,这也反映了在实际文旅服务中,志愿者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无法准确用英语介绍九江特色文化景点,如庐山的历史典故等;二是难以同英语应对如医疗、交通等突发情况;三是文化差异理解不足,在与国际游客交流中可能因文化差异产生误解,影响服务质量。

三、培养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

需求分析理论把需求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因此文旅志愿者的专项英语能力培养应根据志愿者的英语能力现状以及文旅需求,构建“基础英语 + 行业术语 + 文化沟通”的三层能力模型,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1. 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根据志愿者英语水平和文旅需求,将志愿者分为基础、提高、高级三个层次,分别制定培训方案。基础层次侧重于日常旅游英语对话、基础词汇的学习;提高层次加强文旅专业英语学习,如景点介绍、文化知识讲解等;高级层次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复杂场景应对。

2. 丰富培训内容:除英语语言知识外,增加九江文旅特色内容培训,并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介绍不同国家文化习俗、礼仪规范等,避免文化冲突。

3. 多样化培训方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线上利用慕课、英语学习 APP 等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志愿者自主学习;线下邀请高校英语教师、文旅行业专家进行集中授课、情景模拟教学、实地演练(如庐山景区)等,增强培训效果。

(二)搭建实践平台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与真实情境、社会互动的深度关联。据调查, 58% 的志愿者认为缺乏实践机会是阻碍他们提升英语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培训中为志愿者搭建实践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1. 课内实践:在课堂上模拟志愿服务场景(如景点解说、交通指引、应急情况处理等);开设“乡土文化英语解说”工作坊,用英语录制传统文化短视频。

2. 景区实践:在九江各大景区定期安排志愿者进行英语轮岗服务,在接待国际游客过程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组织志愿者参与景区国际旅游活动的筹备和服务工作,如庐山国际文化旅游节等。

3. 国际交流活动:积极联系国际友好城市、国际旅游组织等,为志愿者提供参与国际文旅交流活动的机会,促使其与国际友人的互动中。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 物质激励:对在英语培训和服务中表现优秀的志愿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如书籍、学习用品、文旅纪念品等,激发志愿者学习和服务的积极性。

2. 精神激励:为完成培训课程的志愿者颁发英语能力培训证书,表现优秀的颁发荣誉证书, 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认可度。

(四)推进常态化建设

据调查,九江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青年志愿者几乎都来自九江各高校,因此,我们可以建立有效的政 - 校 - 企联动机制,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共同助力地方经济的发展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1. 政府支持

各级政府可以与高校、文旅和涉外等企业沟通协调出台相关政策,为文旅青年志愿者专项英语能力培养给予更多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对于参与培训的优秀志愿者和为培训提供帮助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如九江市文广新旅局)可以通过网络等媒体渠道,宣传文旅青年志愿者英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社会关注度和认可度。

2. 高校合作:与当地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借助高校的英语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等,为志愿者提供专业的英语培训;联合高校的科研团队,编写《九江文旅英语情景手册》,开发“佛教文化(东林寺)”和“诗词文化(诗旅九江)”等主题英语表达模板。

3. 企业支持:吸引文旅和涉外企业等参与志愿者培养,提供实践机会、资金赞助等;企业中的涉外业务人员也可作为兼职导师,为志愿者分享实际工作中的英语应用经验。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实施以上培养策略,有望全面提升九江文旅青年志愿者的专项英语能力,满足九江文旅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如果能以培养文旅青年志愿者的专项英语能力为契机,推进九江市外语服务能力常态化建设,必将为九江的文化旅游以及其他产业注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未来应持续关注志愿者英语能力提升效果,不断优化培养策略,争取能给其他同类城市的文旅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一定的启发,推动区域文旅产业国际化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Hutchinson T, Water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87.

[2] Lave, J., & Wenger, E.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peripheral particip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3] 蔡建飞,王 青 . 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旅游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4(1).

[4] 李明忠, 刘思宇, 池玮, 赖仕弘. 北京冬奥会大学生志愿者培训的成功经验与启示——以冬奥会河北省大学生志愿者为例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3,13(17).

基金项目:2025 年九江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5YB391)

作者简介:隆丽红(1973—),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二作:张亚能(1970—),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