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学实践
温彩霞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第一中学校 030032
摘要:本文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学为例,探讨如何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强化教学评价,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学-评一体化
1. 引言
人口迁移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人口的空间移动、影响因素以及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人口迁移现象日益复杂多样,对区域发展和人地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地组织人口迁移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人口迁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1]。
2. 教学内容分析
2.1 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其具有空间属性和时间属性。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两者的差异。例如,海南省被戏称为“东北第四省”,但迁入海南省最多的并不是东北人,大部分东北人到海南是为了过冬,这属于人口流动,而非人口迁移;而像读书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居住在难民营中的难民等行为则属于人口迁移。
2.2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众多,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案例,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些因素对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作用。例如,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五大湖地区环境恶化,大量老年人迁往西、南部的“阳光地带”,这是自然因素起主导作用;由于美国劳动力收入远高于墨西哥,导致大量墨西哥移民流向美国,体现了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强大拉力。此外,政治因素如巴西首都迁至巴西利亚引发的人口随迁、战争导致的难民迁移,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如婚姻家庭、教育等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也应通过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
2.3 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都会产生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于迁出地,积极影响包括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生态环境,以及加强对外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消极影响则有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同时还可能引发留守儿童、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以东北地区为例,近十年人口减少1101万人,主要为青壮年人口的外流,导致当地老龄化严重,出现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制约。而对于迁入,积极影响体现在提供大量劳动力和人才,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对外联系和文化交流;消极影响则是增加了人地矛盾,加大城市管理难度,加剧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人口迁移的影响,培养其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能力[2]。
3. 教学方法探讨
3.1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人口迁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时,可以运用“东北人到海南过冬”的案例,让学生判断这是否属于人口迁移,从而明确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在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时,可分别选取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主导的案例,如美国老年人口的迁移、美墨移民、巴西首都迁移、因教育导致的迁移等,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不同因素对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作用,进而形成分析人口迁移的基本思维模式 [3]。
3.2 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法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在人口迁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特定的问题或案例展开讨论。例如,在探讨人口迁移对东北地区和北京的影响时,可先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最后由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人口迁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避免思维的片面性。同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倾听他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有助于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和分享,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加深对人口迁移问题的理解[4]。
3.3 问题引导法
问题引导法是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层次性和逻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它与人口流动有何区别?判断一个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案例,自主寻找答案。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对人口迁移产生推力和拉力作用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哪些因素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和查阅资料,总结归纳出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问题引导法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地理素养[5]。
4. 教学实践反思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问题引导等多种方式的结合,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带来的影响,初步形成了分析人口迁移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提高了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中参与度不够高,可能由于问题难度过大或缺乏足够的引导;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某些环节的讨论不够充分;此外,对于一些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学生的理解还不够透彻。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6]。
5. 结语
人口迁移作为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其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运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问题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带来的影响。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地理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5,6]。
参考文献
[1]程志军.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J].地理教育,2021,36(2):12-16.
[2]王华.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区域经济,2021,29(4):45-48.
[3]黄艳.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分析法的应用策略[J].地理教育创新,2020,28(5):45-47.
[4]孙平.小组讨论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J].地理教学研究,2019,34(4):45-48.
[5]张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与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9,31(34):186-187.
[6]刘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地理教学与研究,2020,35(3):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