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背景下高校档案的育人功能拓展与智慧服务探析
党田力
西安外国语大学 710128
数智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高校档案工作从“存储保管”向“价值激活”转型,传统档案育人模式难以满足当代师生对主动参与、动态体验、精准匹配的育人需求,档案育人功能的拓展与智慧服务的优化成为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课题 [1]。本文拟从数智化背景下高校档案育人功能的现实审视入手,分析功能拓展的多维向度,提出智慧服务的实践策略,旨在揭示档案育人功能的转型逻辑,为高校档案工作融入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一、传统高校档案育人功能的主要表现
传统高校档案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与精神积淀,其育人功能主要通过三种路径实现。首先是校史档案的精神传承,高校通过整理校史文献、举办校史展览等方式,将学校的创办背景、发展历程与核心精神传递给师生,如清华大学“百年校史展”以史料陈列诠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内涵,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其次是名人档案的榜样引领,高校通过编纂校友或教师名人传记、设立名人纪念室等,用先进人物的事迹激励后辈,如北京大学出版的《北大名人传记丛书》,以学者的治学态度与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价值选择;最后是校园事件档案的集体记忆,高校通过保存重要校园活动的文字、影像资料,构建师生共同的情感联结,强化对学校的归属感。然而,传统档案育人模式多为静态陈列或单向灌输,缺乏与师生的互动交流,难以满足当代青年对主动参与、动态体验的需求[2]。
二、高校档案育人功能拓展的多维向度
(一)内容维度:从单一史料到多元文化载体的转型
传统高校档案育人内容多局限于历史史料的客观记录,侧重对学校发展历程的梳理,缺乏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难以引发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数智化背景下,档案育人内容需向多元文化载体转型。其一,整合红色档案资源,将学校的革命历史、校友的红色事迹纳入育人内容,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其二,丰富校史人物故事,不仅关注杰出校友的学术成就,更注重其成长历程中的挫折与坚持、教师的育人故事,用具体鲜活的人物形象传递价值观;其三,纳入校园文化活动记录,将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学术讲座等档案资源整合,展现校园生活的多样性与时代性。
(二)形式维度: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交互的升级
传统档案育人形式多为静态陈列或单向查阅,缺乏与师生的互动交流,难以激发青年学生的参与兴趣。数智化技术的融入推动育人形式向动态交互升级。其一,搭建数字档案平台,将档案资源转化为可在线查询、下载、分享的数字资源,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让师生随时随地获取档案内容;其二,采用短视频、微纪录片等轻量化传播形式,将档案背后的故事具象化,通过生动的画面与声音增强档案的感染力;其三,开发互动式H5 页面,让师生参与档案内容的创作与传播,将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这些形式创新不仅提升了档案育人的趣味性,更增强了师生与档案之间的情感联结。
三、高校档案智慧服务的实践策略
(一)基于用户画像的个性化服务
基于用户画像的个性化服务,需以数智化技术为支撑实现精准育人。首先,通过大数据技术收集师生的档案行为数据,包括查询记录、浏览偏好、参与活动情况等,构建多维度的用户画像;其次,通过画像分析识别师生的具体育人需求,如学生可能对红色文化故事有兴趣,教师可能需要课程教学中的档案案例;最后,根据需求推送定制化档案资源,如给学生推送校史中的红色人物成长故事、给教师推送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档案案例,让档案资源与师生需求精准匹配,提升育人的针对性。
此外,为进一步优化个性化服务体验,还需不断更新和完善用户画像模型。一方面,随着师生需求的变化,应及时调整画像维度,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自动优化画像标签,提高画像构建的智能化水平。通过持续迭代用户画像,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师生需求动态,为提供更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3]。
(二)多媒介融合的沉浸式服务
多媒介融合的沉浸式服务,旨在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档案育人的参与感与代入感。其一,利用 VR 技术构建虚拟校史馆,将校史中的重要事件、历史建筑还原为三维虚拟空间,让师生“走进”历史场景,身临其境地感受学校的发展历程与精神传承;其二,通过 AR 技术激活静态档案,如扫描校史照片可显示相关人物的故事视频、扫描老报纸可呈现当时的校园新闻,让原本静态的档案“活”起来,增强档案的感染力;其三,借助短视频平台发布“档案里的校史”系列内容,将档案背后的故事制作成短平快的视频,通过生动的画面与声音吸引师生关注,让档案育人融入日常校园生活。
此外,结合移动互联技术,开发高校档案 APP 或小程序,提供便捷的档案查询与浏览服务。师生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访问校史资料,利用碎片时间深入了解学校文化。同时,设置互动评论区,鼓励师生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形成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氛围,进一步提升档案的育人效果。通过这些多媒介融合的服务方式,高校档案不仅得以生动展现,更在无形中深化了师生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结语:
本文通过对数字智化背景下高校档案育人功能的研究,揭示了档案育人从“静态传承”向“动态激活”、从“单一主导”向“协同参与”的转型规律,为高校档案育人功能的拓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提出的基于用户画像的个性化服务、多媒介融合的沉浸式服务、跨部门协同的联动服务等策略,为高校档案智慧服务的实践提供了具体路径,有助于推动档案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侯倩 . 数智化助力高校思政课智慧教学探析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20):51-54.
[2] 黄 晓 婷 . 数 字 视 野 下 高 校 档 案 公 共 服 务 效 能 提 升 探 究 [J].2024(5):116-118.
[3] 王焕景 , 孙港 ." 数智 " 赋能下高校图书馆智慧化空间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J]. 图书馆学研究 , 2024(1):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