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口语课堂任务型教学策略探究
宋春子
北华大学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吉林吉林 132013
在国际中文教学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结合口语课程的特点,任务型教学法有助于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留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效性。
一、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口语课堂的必要性
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汉语中的词汇、语法、表达习惯乃至思维方式,都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若脱离文化背景单纯教授语言,学习者仅掌握字面意义,却无法理解深层内涵或语境中的文化逻辑。如“龙”,仅从字面翻译“dragon”,西方文化里,龙有“邪恶、攻击”性的表达意义,但在中国文化里,龙象征“尊贵、祥瑞”的意义,如果教学中只教词语形式,而忽略文化意义,学习者无法理解与龙相关的成语,表达美好之意。所以通过文化教学促进学习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理解,为全球受众提供一个深入理解中国的视角,国际中文教学融入文化是帮助学习者实现真正的语言理解,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
2. 跨文化传播的思想模具。国际中文教学不仅是“教语言”,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文化(如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家的“顺应自然”、文学艺术中诗词歌赋、传统艺术中的书法绘画、传统节日的春节、中秋节等)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智慧结晶,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文明互鉴与理解。通过课堂传递这些文化,能让外国学习者跳出片面的刻板印象,直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帮助他们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隔阂与冲突,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互学互鉴搭建桥梁。
3. 提升学习者学习兴趣与动机。文化教学赋予语言学习“意义感”,语言本身是符号系统,而文化是这些符号的意义土壤,语言学习若仅停留在词汇、语法的机械记忆,脱离文化语境,容易让学习者感到枯燥,而中华优秀文化的融入能为语言学习注入“意义感”和“吸引力”。如:中国人见面常会说:“你吃了吗?”单纯从语言结构看,这是简单的问句,但在文化语境中,这句话并不是表达说话者询问对方是否吃饭,而是中国人表达关切、拉进距离的打招呼方式,传递着“以食为天”的生活文化。因此,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既可以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4. 适应学习者的现实需求。现代国际中文学习者的需求早已超越“会说汉语”,更多人希望通过语言学习了解中国社会、历史或文化,以便开展商贸、学术、旅游等活动,课堂中的文化融入能精准对接这些需求,使教学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获得感。
5. 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国际中文课堂作为文化输出的窗口,融入中华优秀文化不仅是向世界“介绍中国”,也能让教学者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深化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同时,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教学,能让外国学习者感受到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进而产生对中国文化的敬意。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国际中文教育口语课堂的适用性
在国际中文口语课堂,我们经常会遇到普遍性的问题,有些学生在想表达自己想法时,却不能使用课上老师教过的单词和句型,总是运用最简单的句子交流,不能成段地表达;还有的学生过于追求所学的句型,使用语境不当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改变教学方法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任务型教学法以“做中学”为核心,强调通过完成有意义的任务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其理念与国际中文教育口语课堂的目标高度契合。
1. 有利于实现口语教学的核心目标。以任务型教学法为指导,国际中文口语课堂的核心是培养学习者在真实场景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而任务型教学法的任务设计直接指向真实或模拟真实的交际场景(如购物、问路、讨论活动等),同时也能有针对性地传递、获取和交换信息,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主动调用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用语言做事”的过程能有效提升其口语表达的流畅性、准确性和得体性,避免“哑巴汉语”。
2. 强调“互动与输出”。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言学习需要充足的互动和输出机会。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信息差活动、角色扮演等任务形式,为学习者创造大量听、说、互动的场景,学习者需在任务中主动与他人沟通(如协商分工、交换信息),强制其运用汉语表达,任务中的反馈(来自教师或同伴)能帮助学习者及时修正语言错误,强化正确用法。
3. 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与参与感。传统口语课堂可能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而任务型教学法将学习者置于任务的“主导者”位置,引导学生走进特定的言语社区,任务的完成需要学习者主动思考、规划、协作,这种参与感能提升其学习动机,促使留学生发现语言学习资源,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例如,让留学生分组策划“一次班级出游”,需讨论“你去哪儿?怎么去?做什么?”,这个准备过程中自然会运用“建议、请求、商量”等口语表达。
4. 适应学习者的差异化需求。国际中文学习者的母语背景、汉语水平、学习目标存在差异,任务型教学法可通过“任务分层”满足差异化需求。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变为“任务引导者”,需提前设计任务、把控流程、适时介入指导,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要求较高,汉语口语表达与文化紧密相关(如礼貌用语、间接表达),任务设计需融入文化语境,避免学习者仅掌握语言形式却误用场景。
三、总结
综上,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对外汉语课堂,是语言教学规律的必然要求,是跨文化传播的核心任务,也是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习者需求的现实选择,它让语言学习从“工具性”走向“人文性”,最终实现“语言互通”与“文化互懂”的双重目标,任务型教学法在国际中文教育口语课堂中具有显著适用性,其核心价值在于将语言学习与真实交际需求结合,让学习者在“做事”中自然提升口语能力,但需结合学习者特点和教学目标合理设计任务,才能最大化其效果。
作者简介:宋春子,女, 1990.1-- , 籍贯:吉林榆树,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中文教育
课题名称: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2021 来华留学生专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