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践研究

作者

满艳

石棉县七一中学 625400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教育环境持续发生变化,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学生于成长进程中遭遇的情绪波动、人际困扰以及自我认同等问题变得日益较大,在这样的背景状况之下,班主任身为学生成长历程里的关键引导者,其德育工作的有效推进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1]。

一、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大多侧重于通用性知识的普及,没有充分考虑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时的心理特点,像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情绪波动较为明显等具体状况,这使得教育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心理需求出现脱节,很难真正解决学生所面临的个性化心理困惑。

2. 教育方式较为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用课堂讲授、发放宣传资料这类传统方式,缺少体验式以及互动式的教育形式,不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致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接受仅停留在表面,没办法把所学知识转化成实际的心理调节能力。

3. 教育资源整合不足

学校、家庭、社会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协同性较弱,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未能与家庭的日常引导、社会的相关资源有效衔接,导致教育力量分散,无法形成持续、系统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影响教育效果的稳定性。

二、初中班主任德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

1.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度待提升

初中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时,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大多只是停留在应对问题的层面,并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充分融入到德育目标以及过程当中,在内容设计和实施路径方面,二者的关联性比较薄弱,还没有构建起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2. 班主任相关专业能力有提升空间

部分初中班主任缺少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德育融合方面的专业培训,当面对学生心理问题与德育需求相互交织的状况时,很难运用科学方法加以引导,其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判断能力以及干预能力都需要提升。

3. 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尚不完善

在班主任德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引导中,家校之间的沟通多集中于学生表现反馈,缺乏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与品德养成的深度协作,家长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认知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家庭在协同育人中的支撑作用。

三、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践策略

1. 完善自身理论,强化心理素质

初中班主任自身的理论素养与心理素质是开展德育工作、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只有掌握系统的德育理论与心理健康知识,具备稳定的心理状态,才能准确把握学生心理需求,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德育中融入心理健康关怀,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心理支持 [2]。

班主任可定期参与学校组织的德育与心理健康专题培训,系统学习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情绪调节等相关理论知识;同时,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如通过阅读心理类书籍、与其他班主任交流工作压力应对方法等方式,提升自身心理韧性。在日常工作中,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以平和的心态处理学生问题,为德育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奠定基础。

2. 开展班团活动,培养健康心理

班团活动是德育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载体,借助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可促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取情感体验以及实现心理成长,在互动期间学会沟通以及合作,把德育要求转变为内在的心理认知,释放心理压力,培育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

可以每月举办一回“情绪树洞”主题班团活动,首先让学生以匿名形式写下近期的烦恼或者情绪困扰,投进班级设置的“情绪箱”,在活动里,班主任挑选有普遍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探讨应对办法,鼓励大家分享自身的调节经验,随后组织小型团体游戏,比如“信任背摔”简化版,让学生在协作中提高信任感以及安全感。借助这类活动,在德育氛围中培育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以及心理适应力。

3. 加强班风建设,营造学习氛围

良好的班风是德育工作有效开展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保障。积极向上、互助包容的班风能让学生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在学习中感受到支持与鼓励,减少因竞争压力或人际关系引发的心理问题,使德育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心理状态。

制定“班级互助公约”,明确同学间在学习、生活中的互助行为规范,如设立“学习互助小组”,让成绩较好的学生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班主任定期跟踪小组互助情况并给予肯定;在班级设立“进步之星”评选栏,不仅关注成绩提升,也认可学生在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进步,通过正向激励营造包容向上的班风,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积极环境。

4. 利用家庭教育,开展德育工作

家庭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延伸,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班主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协作,能将学校德育与家庭引导形成合力,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心理状态,以科学的方式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每学期组织两次线上家庭教育分享会,邀请心理教师或有经验的家长分享青少年心理健康养护与德育结合的方法,如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如何在家庭中培养责任意识等;建立“家校沟通手册”,班主任每周在手册中记录学生的在校表现与心理状态,家长反馈学生在家情况,通过双向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共同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实现家校德育协同与学生心理健康维护。

结语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融入心理关怀,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与情绪调节能力,增强其自我认知与人际适应水平。德育不仅是行为规范的引导,更是心灵成长的陪伴。展望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更具温度与深度的育人体系,助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静 . 试析在初中德育工作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 2024(3).

[2] 李梦 . 初中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 [D]. 湖北师范大学 ,2022.